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城》立足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而作者钱钟书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体现了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思考。方鸿渐这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的代表也因此深深打上了20世纪现代文明和现代思潮的烙印。
  关键词:方鸿渐 人生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围城》与方鸿渐
  无可否认,《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钱钟书精心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唯一人物,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并体现了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思考。如果说“围城世界”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困境的艺术概括,那么方鸿渐这个“围城人”就是这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是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现代人的典型。
  在钱钟书的笔下,“围城世界”寓意深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而方鸿渐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沧桑之后,也切身感受到“人生万事”都是“围城”。方鸿渐不是英雄也不是恶人,只是极其平凡的知识分子。他生性软弱和顺,不乏事后的聪明,却耽于想象和言谈,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在各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他心目中始终未泯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对理想的梦寻,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愈缩愈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
  纵观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难发现,他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婚姻这四大阶段,也就是世所公认的人生四大价值或四大内容。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如何让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现代人逐步走向失落、变异、抽空、贬值,以至于彻底破灭的根基。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全部的失败和完全的幻灭而告终。
  二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由于作者所塑造的方鸿渐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因此他的极为平凡的生命历程也就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通意义:他的某些人生经验,生存困境,以致心灵的困惑也就体现了整个人类的某些永恒的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方鸿渐的人生也是他性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英雄,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极为复杂和丰富:一方面他是聪明、善良和清醒的。首先,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不能在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还在念大学时,他便在父亲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订下婚约,虽然他对那女子缺乏认识,但对婚约略示反对后即表同意。幸而那少女不久就死去,而她的父亲为了纪念独生爱女,就将作为嫁妆的款项供他出洋深造。方鸿渐无意去争夺学位,但觉得需要买个假头衔来满足父亲及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尽管为迎合他人做了自觉耻辱的事,但这也算是他的聪明所在吧;其次,他是清醒的,他能看清社会的恶习,虽然他从没有正面批评过某种社会或文化弊端,却常常在他的日常言行中不经意间喷射出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的嘲讽。例如,当他从国外回到家乡应邀为一所学校的学生做演讲时,匆忙中忘了带演讲稿,只得信口开河说什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无过于鸦片与梅毒,在一片笑声中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说明方鸿渐虽然是一个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点玩世不恭,但并不迂腐,因为一个迂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把梅毒和鸦片作为演讲课题的,这说明他对现实有尖锐的批判能力。又如,对文凭他也大加贬斥:
  “这一纸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些均可说明他是清醒的。
  另一方面,方鸿渐又是怯懦无能的,虽然他对环境有格外敏感的角触,但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鸿渐的怯懦使他在小说中每到一个新的“围城”经历一段人事后,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逃出。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可谓一针见血。在婚后,从他逃避家庭矛盾的事上也能看出端倪,但他的这种劣根性却难以根除。请看他和孙柔嘉彻底闹腾时的怯懦表现:
  “柔嘉只听他‘哎哟’叫痛,瞧梳子打处立刻隐隐的红肿,倒自悔过分,又怕起来,准备他还手。李妈忙在两人间拦住。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满脸死灰,两眼发红,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的你家里知道不够,还要闹的邻居都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要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
  正如苏文纨所说: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你看,即使他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也没能激起他直面人生的勇气,他宁肯自认失败,也不敢面对现实,可见他是多么的怯懦。而孙柔嘉此时也彻底的失望了,可见他们的婚姻已走到了“围城”的边缘。
  同时,方鸿渐也算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追求纯真的爱情,看不惯庸俗的事物,没有矫揉造作,不会欺世盗名,就莱克登大学的事来说,他羞于别人提起此事,并把此事作为一生的耻辱,没有凭假文凭到处招摇撞骗,说明他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他有着自己的骄傲,正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骄傲,所以他从不拍马屁,于是他处世也相当失败,和同事的关系落得很僵,不过,这正是他和赵辛楣、李梅亭等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虚伪、不卑鄙。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有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有20世纪文明的熏陶,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有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他总是在找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
  三 方鸿渐悲剧的原因
  性格造就人生。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必然使他成为矛盾的统一体,解志熙曾在一篇论文中,认为“他的性格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发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他心地善良,而且不乏聪明才智,但惟独缺乏那些对人生来说最根本性的东西。”方鸿渐聪明、善良、怯懦,但也正是这些性格使他走向失败、失落和幻灭的路之后而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消极和颓败情绪,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他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不但不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作者在书中也曾暗示现代文明的弊病对人的健全人生及人性的剥夺与摧残,以至于使人迷惘在“围城”之中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
  “鸿渐喻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了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
  方鸿渐一次次延宕人生后,心情越来越颓废,精神也越来越萎缩,直至完全失去了自我。正如《围城》故事结尾时描写他在人生冒险全部失败、精神崩溃之后,沉睡在床上时的情形,“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面对复杂矛盾而又非理性可以把握的现代社会,方鸿渐这个现代人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望感和荒谬感。”孤独感表现为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孤独与隔阂。方鸿渐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决绝之后。痛定之后,他发现人与人根本无法在精神上沟通,“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而小说中所描述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正是他心灵孤独与隔阂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孤独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方鸿渐的个人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一次次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试图进入社会,寻求依托,但每次都发现得来的只是束缚,受到的只是排斥,直到不容于家庭和妻子,最后成了一个在生活上、精神上都无家可归的孤独者、流浪汉。
  “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方鸿渐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方鸿渐生活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鸿渐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他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在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下,方鸿渐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当著名导演黄蜀芹计划将《围城》搬上电视屏幕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围城》电视剧的片头词中说: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正是小说命名“围城”的深刻寓意。这里的关键是“人生的愿望”五个字。其实,不止婚姻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因此,方鸿渐后来说:
  “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更是极好的说明:归国的轮船是“围城”,上海的孤岛是“围城”,内地的三闾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象征性结构道出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冲进冲出永无了局。无论冲进还是逃出,都不过是盲目的冲撞,谁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意愿,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梦”,充满着失望感和被拨弄感。彭斐先生说:
  “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从头至尾,毫无特出显著之处,好未见好,可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坏处来,看来看去,只是无用无能,既可怜却又不足惜,……是个地道的‘烂好人’……却有那一份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
  夏志清先生也说:
  “他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亦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还不能在坏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他的怯懦性质一直贯穿全书。”
  最终,方鸿渐彻底成了一个孤独无用的人,而他的悲观绝望和孤独多余感,也就深深地打上了20世纪现代文明和现代思潮的烙印,他也随之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的代表。而方鸿渐的形象也因此表现出其特异之处——对中国文学表现国民性主题的超越,对人类基本生存状况和人类基本根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普遍走向。
  
   参考文献:
   [1]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周献:《方鸿渐的“围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 张永辉:《论〈围城〉的主题与副题》,《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4] 李江峰:《孤独人生的幻象——论〈围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 薛鹏里:《〈围城〉主题思想之我见》,《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 袁愈宗、刘春堂:《“围城”内外的自我迷失》,《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7] 许丹成:《无边的孤独——〈围城〉的另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熊作勤,女,1964—,河南商丘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了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着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自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小说《白鹿原》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
期刊
摘要陈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也是为小提琴的作品民族化创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之一。本文试从内容题材、音乐表现手法、演奏技法三个方面的民族化来分析陈钢的小提琴作品。  关键词:陈钢 小提琴 作品 民族化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47.21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后,随着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西方文化逐步被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音乐也随之广泛传入。而作为乐器的小提琴早在17世纪末便出现
期刊
摘要《白鹿原》对辛亥革命以来50年的农民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解读,描绘了尚农重土的农耕文化、强悍的宗法制家族文化、以传宗接代为本的生殖文化、民俗风情的地域文化以及特定时代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展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阶级斗争相互交织中的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揭示了社会的本真,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堪称民族史诗。  关键词:陈忠实 《白鹿原》 农民生存状态 农耕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陕北农民作家,路遥十分关注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尤其是生活在这一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们。他的作品多描写由于城乡社会的二元对立,在交叉地带生活的农村青年们徘徊在城乡差别的鸿沟前,跳跃、奋斗、挫折的一幕幕人生悲喜剧,影响着一代代的农村青年,激励他们用精神的富有来战胜物质的贫穷。  关键词:交叉地带 精神 路遥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路遥是一位具有农本意识的作家,他和
期刊
摘要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认识城市的主要窗口和媒介。现今我国的城雕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作品重复性高,无城市特色。本文运用雕塑理论与实例分析了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的关系,旨在为城市雕塑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促进我国城雕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雕塑 地域文化 城市文化 艺术百分比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    城市雕塑又称城市景观雕塑、公共雕塑、环境雕塑,主要是指
期刊
摘要在张爱玲小说中,其女性主角有为择婿而忙的淑媛们,有正经历着平淡生活而努力抓钱的妇人们,有红颜渐老经历过婚姻而欲再嫁的少妇们,有形单影只没落淫荡的寡妇们。其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女性的生存困境和不幸命运,深刻揭示了存在于她们自身的悲剧性根源,意以此唤起女性的自省。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群体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期刊
摘要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休闲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休闲使人得到自我完善,获得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梁实秋的散文作为一种休闲读物,具有休闲文学的特征:知性、闲适、智慧、幽默。因此对于当代人来说,阅读梁实秋的休闲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休闲 休闲文学 梁实秋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文学休闲和休闲文学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
期刊
摘要广告创意的核心目的是将产品的品牌文化更好地、更广泛地传播给受众,从而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因此广告创意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草根文化”的流行是当下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健康的“草根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草根文化”元素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优秀的广告创意,进而打造成功的品牌文化。  关键词:草根文化 品牌传播 广告创意 特点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广告是商品经
期刊
摘要诗歌语言张力的具体内涵是如何在诗歌实践中体现的?诗歌语言的格言意味与哲理有何区别?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诗歌语言张力 审美综合效应 诗歌哲理 格言意味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诗歌语言的张力问题  关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阐述上并不统一。著名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说,张力“是指诗人在创造过程中,为实现主体对客体矛盾因素的观照,充分发
期刊
摘要摄影文学是一种融合了摄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崭新的艺术形式,是人类读图时代的必然产物。摄影图像与文字语言分别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摄影文学的艺术形式中,摄影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鉴于摄影艺术的特点,没有实际对象的想象显得虚无缥缈,而摄影文学作品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着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的描绘方面,摄影文学使摄影与文学都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升华。为了提高摄影文学作品的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