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教育者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冲击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却有许多困难存在。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构建了“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在学生探究学习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支架”介入“最近发展区”来解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障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些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启发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支架 教学模式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6年秋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具弹性的选修必修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性质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了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施建议中也特别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以说,新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按《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对于科学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所以在化学课堂中加强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领悟化学科学研究方法、体验化学学科魅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受到日益强烈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科课程大力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尤其是在科学课程中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在新的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方案中还增设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式学习对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目前已经形成共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已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搜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来决相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看,由于受到教学任务、教学时限、传统教育背景等的束缚,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目前井未被广大教师真正接受。不少教师觉得采用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实际效果不理想;也有教师甚至误认为开展探究活动就是什么内容都要拿来“探”,什么环节都要进行“合作”,这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并不一定要求同研究性学习一样进行开放性任务的解决,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的形成是自主建构的而不只是被“灌输”的,其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发现”而不仅仅是“接受”的,那么所进行的就是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知识的自主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时,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那就是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上要通过探究式学习达到新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个“心理区域”,这个“心理区域”的存在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所适从或感到困难很大,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应该在这个时候介入,利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以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介入的这个“区域”就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又称“第二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单凭学生的心理基础不能独立达到,而在教师的强烈刺激与强化诱导下,发动起学生的精神力量方能达到的介于 “现有水平”与“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最近发展区”的正确选定是使启发式教学符合这种心理状态的关键。
基于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应注意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结合与应用,即运用“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化学探究活动。“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可简单图示如下:
下面是根据“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乙醇的结构教学单元案例:
【问题解决】已知乙醇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又测得其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2︰6︰1,试求乙醇的分子式。
(学生口答: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2=46 其分子式为C2H6O)
【交流讨论】根据所得的分子式,以及学过的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的规则,你能试着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式吗?
【设疑】这两者结构的物质是什么关系?你认为该如何确认乙醇的结构?
<支架式问题1> 金属钠保存在什么试剂中?
<支架式问题2> 煤油是如何获得的?其主要物质成分是什么?结构特点如何?
<支架式问题3> 从氢角度看两结构的区别是什么?你认为后一种结构物质会与钠反应吗?
【实验探究】完成教材P65实验1内容,仔细观察现象,结合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煤油的成份,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板书】乙醇的结构:分子式:C2H6O, 结构式:
比例模型 球棍模型
【设计意图阐释】利用“支架”式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限里顺利开展对乙醇结构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达到结构知识的自主建构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到注重探究性学习,切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充分凸显化学课程科学属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但为了避免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导致的盲目性,教师又必须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介入“最近发展区”,运用启发式“支架”给予指导与支持。这样,知识不全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建构方式获得的。
“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设置成探究活动的目标,运用启发式“支架”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来完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这在完成新课程目标任务中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严守戢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S].
[5]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蔡慧琴.关于探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4)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启发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支架 教学模式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6年秋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具弹性的选修必修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性质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了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施建议中也特别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以说,新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按《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对于科学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所以在化学课堂中加强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领悟化学科学研究方法、体验化学学科魅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受到日益强烈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科课程大力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尤其是在科学课程中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在新的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方案中还增设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式学习对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目前已经形成共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已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搜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来决相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看,由于受到教学任务、教学时限、传统教育背景等的束缚,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目前井未被广大教师真正接受。不少教师觉得采用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实际效果不理想;也有教师甚至误认为开展探究活动就是什么内容都要拿来“探”,什么环节都要进行“合作”,这样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并不一定要求同研究性学习一样进行开放性任务的解决,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的形成是自主建构的而不只是被“灌输”的,其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发现”而不仅仅是“接受”的,那么所进行的就是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知识的自主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时,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那就是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上要通过探究式学习达到新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个“心理区域”,这个“心理区域”的存在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所适从或感到困难很大,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应该在这个时候介入,利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以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介入的这个“区域”就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又称“第二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单凭学生的心理基础不能独立达到,而在教师的强烈刺激与强化诱导下,发动起学生的精神力量方能达到的介于 “现有水平”与“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最近发展区”的正确选定是使启发式教学符合这种心理状态的关键。
基于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应注意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结合与应用,即运用“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化学探究活动。“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可简单图示如下:
下面是根据“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乙醇的结构教学单元案例:
【问题解决】已知乙醇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又测得其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2︰6︰1,试求乙醇的分子式。
(学生口答: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2=46 其分子式为C2H6O)
【交流讨论】根据所得的分子式,以及学过的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的规则,你能试着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式吗?
【设疑】这两者结构的物质是什么关系?你认为该如何确认乙醇的结构?
<支架式问题1> 金属钠保存在什么试剂中?
<支架式问题2> 煤油是如何获得的?其主要物质成分是什么?结构特点如何?
<支架式问题3> 从氢角度看两结构的区别是什么?你认为后一种结构物质会与钠反应吗?
【实验探究】完成教材P65实验1内容,仔细观察现象,结合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煤油的成份,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板书】乙醇的结构:分子式:C2H6O, 结构式:
比例模型 球棍模型
【设计意图阐释】利用“支架”式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限里顺利开展对乙醇结构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达到结构知识的自主建构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到注重探究性学习,切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充分凸显化学课程科学属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但为了避免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导致的盲目性,教师又必须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介入“最近发展区”,运用启发式“支架”给予指导与支持。这样,知识不全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建构方式获得的。
“启发—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设置成探究活动的目标,运用启发式“支架”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来完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这在完成新课程目标任务中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严守戢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S].
[5]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蔡慧琴.关于探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