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当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和以往相比,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辩论争鸣的场面多了,课堂热闹起来。然而,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热闹”的目的在于活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在努力创造热烈氛围的同时,有时还需要留一份适度的宁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精彩效果。
一、静下来思考,让学生想得更深刻
数学思维非常注重逻辑性,很多数学问题需要师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缜密地思考。然而,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即使是面对一个有相当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也往往由一些学优生来回答后即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另外一些学生这时还没有真正想明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多少学生有深刻的数学思维呢?因此,我们经常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也敢于质疑问难,但仔细倾听,一些发言只是蜻蜓点水,有些发言甚至不着边际。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很多教师用大量的图片、课件和学生动手操作或讨论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而学生却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眼花缭乱的学具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让我有了全新的感觉。课始,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将1和2分别组成不同的算式,然后引出1÷2,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问题提出后,学生安静地想了约两分钟,渐渐地有小手举起来,几分钟后,小手像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在折出1/2、1/4、1/8、1/16等分数后,教师再让学生深入思考分数的意义。大约过了一分钟,全班学生通过静心地思考,仿佛都胸有成竹了。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就1/2和1/4的关系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算式。除此之外,学生还写出了一些连乘和连除的算式。整堂课下来,既有学生的动手操作,也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并通过算式说出自己的理解,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静下来倾听,让学生听得更仔细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时,不少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或不满的叹气声,很少有学生去倾听他人的见解。我们是否想过,在这样热闹的背后,其实是对尊重他人与分享他人学习成果于不顾的行为。如果没有倾听他人的见解,又怎能发现别人见解中的亮点或不足呢?又怎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样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收获有多少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问“你听懂了吗”“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话听起来是那么平常、那么朴素,然而背后体现的却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对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创设宁静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去理解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认真参与学习,也要为发言者制造“安静”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的倾听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的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三、静下来合作,让学生交流得更深入
“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表现合作探究的热烈与积极,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都会这样说:“上下桌四人为一小组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在学生回答讨论成果时,我们却往往发现有些讨论远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有些讨论甚至偏离了主题。原因何在?主要是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学生只顾各讲各的,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体会和感悟,从而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在活动中展示,还可以在静思中展示,在静听中展示,在静写中展示。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要求应该具体,操作性强,对于不同合作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但其中“先想再说,先想再做”则是不变的宗旨。教师要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先静下心来想,然后再讨论交流,这样才能触及本质,才能深入。
当然,在数学课堂中,宁静应该是适时适度的,宁静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去深入思考,尤其是富有个性的思考。宁静过后就应是学生思想过程的充分展示,从而使数学课堂张弛有致、精彩有效。
(责编 杜 华)
一、静下来思考,让学生想得更深刻
数学思维非常注重逻辑性,很多数学问题需要师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缜密地思考。然而,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即使是面对一个有相当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也往往由一些学优生来回答后即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另外一些学生这时还没有真正想明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多少学生有深刻的数学思维呢?因此,我们经常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也敢于质疑问难,但仔细倾听,一些发言只是蜻蜓点水,有些发言甚至不着边际。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很多教师用大量的图片、课件和学生动手操作或讨论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而学生却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眼花缭乱的学具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让我有了全新的感觉。课始,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将1和2分别组成不同的算式,然后引出1÷2,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问题提出后,学生安静地想了约两分钟,渐渐地有小手举起来,几分钟后,小手像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在折出1/2、1/4、1/8、1/16等分数后,教师再让学生深入思考分数的意义。大约过了一分钟,全班学生通过静心地思考,仿佛都胸有成竹了。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就1/2和1/4的关系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算式。除此之外,学生还写出了一些连乘和连除的算式。整堂课下来,既有学生的动手操作,也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并通过算式说出自己的理解,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静下来倾听,让学生听得更仔细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时,不少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或不满的叹气声,很少有学生去倾听他人的见解。我们是否想过,在这样热闹的背后,其实是对尊重他人与分享他人学习成果于不顾的行为。如果没有倾听他人的见解,又怎能发现别人见解中的亮点或不足呢?又怎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样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收获有多少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问“你听懂了吗”“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话听起来是那么平常、那么朴素,然而背后体现的却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对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创设宁静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去理解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认真参与学习,也要为发言者制造“安静”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的倾听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的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三、静下来合作,让学生交流得更深入
“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表现合作探究的热烈与积极,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都会这样说:“上下桌四人为一小组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在学生回答讨论成果时,我们却往往发现有些讨论远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有些讨论甚至偏离了主题。原因何在?主要是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学生只顾各讲各的,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体会和感悟,从而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在活动中展示,还可以在静思中展示,在静听中展示,在静写中展示。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要求应该具体,操作性强,对于不同合作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但其中“先想再说,先想再做”则是不变的宗旨。教师要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让学生先静下心来想,然后再讨论交流,这样才能触及本质,才能深入。
当然,在数学课堂中,宁静应该是适时适度的,宁静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去深入思考,尤其是富有个性的思考。宁静过后就应是学生思想过程的充分展示,从而使数学课堂张弛有致、精彩有效。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