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48—01
新课改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会数学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从而掌握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环境,把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数学真正为生活、学习服务。例如,教学测高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利用比例的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电线杆、教学楼的高度。
二、“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引入和再现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以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比如学习“接近整百、整十的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妈妈带了165元钱去药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爸爸补身体。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165元-100元),营业员找给她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所谓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拼摆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组内进行分工,分别有一人进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的拼摆,一人完成拼摆结果的记录(填卡片)。先组内比一比,谁拼摆的图形多,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在组内交流。通过分工整理、研究,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学生对转化法的思想方法有了较深刻的认知。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而且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主动的“学数学”。
四、“主动探究”要开放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数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应受到尊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的图形,并对每一个学生所拼出的图案认可。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成就感,从而获得了主动探求新知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性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教师应巧妙地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例如,当某位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氏解法”。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
课改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数学应用的成功,追求创新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48—01
新课改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会数学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从而掌握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环境,把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数学真正为生活、学习服务。例如,教学测高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利用比例的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电线杆、教学楼的高度。
二、“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引入和再现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以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比如学习“接近整百、整十的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妈妈带了165元钱去药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爸爸补身体。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165元-100元),营业员找给她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主动探究”要开放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所谓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拼摆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组内进行分工,分别有一人进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的拼摆,一人完成拼摆结果的记录(填卡片)。先组内比一比,谁拼摆的图形多,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在组内交流。通过分工整理、研究,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学生对转化法的思想方法有了较深刻的认知。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而且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主动的“学数学”。
四、“主动探究”要开放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数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应受到尊重。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的图形,并对每一个学生所拼出的图案认可。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成就感,从而获得了主动探求新知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性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教师应巧妙地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例如,当某位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氏解法”。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
课改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数学应用的成功,追求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