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组织好教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在数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体验。因此,除了注重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外,还应更多地运用数学符号、表达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联系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的过程性,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即对“过程”的把握必须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无法促进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必将被摒弃于日常教学之外。为此,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验历程”,至于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则是另一个问题。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提供一定的活动性的素材,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过程性目标的完成。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有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经历空间与图形的观察、实验、归纳、猜想等活动过程,获得有关几何事实。再通过实验检验、佐证、说理、形式化的推理等过程证明有关几何事实,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几何事实的获得与证明全过程,感受到几何证明的必要性、证明方式的多样性和几何证明的一些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还应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周围的几何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课时,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一定的操作活动,从而抽象出各种基本几何形体、几何变换的概念,并了解各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等;在数学与代数的教科书编制中,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中抽象出有关数学概念、模型或者数学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概括抽象能力,并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加强现实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二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数学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于应用过程,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教科书设计中,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课时,让学生从这些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列出相应的一些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共性的分析,抽象出有关数学模型,然后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的分析,如研究函数的特征与图形、方程与不等式的各种解法等,最后再安排大量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解决和反馈应用”的全过程,一方面巩固了有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学习“100万有多大”时,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千粒大米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的策略,以及具备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学生是一粒一粒数,有的学生是先数一把大米是多少粒,然后估计一千粒大米是多大一堆。学生在交流中还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地感知大数,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选择什么算法解决,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有些问题的解决是唯一的,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为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要深入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项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组织好教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在数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体验。因此,除了注重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外,还应更多地运用数学符号、表达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联系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的过程性,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即对“过程”的把握必须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无法促进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必将被摒弃于日常教学之外。为此,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验历程”,至于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则是另一个问题。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提供一定的活动性的素材,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过程性目标的完成。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有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经历空间与图形的观察、实验、归纳、猜想等活动过程,获得有关几何事实。再通过实验检验、佐证、说理、形式化的推理等过程证明有关几何事实,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几何事实的获得与证明全过程,感受到几何证明的必要性、证明方式的多样性和几何证明的一些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还应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周围的几何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课时,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一定的操作活动,从而抽象出各种基本几何形体、几何变换的概念,并了解各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等;在数学与代数的教科书编制中,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中抽象出有关数学概念、模型或者数学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概括抽象能力,并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加强现实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二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数学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于应用过程,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教科书设计中,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课时,让学生从这些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列出相应的一些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共性的分析,抽象出有关数学模型,然后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的分析,如研究函数的特征与图形、方程与不等式的各种解法等,最后再安排大量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解决和反馈应用”的全过程,一方面巩固了有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学习“100万有多大”时,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千粒大米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的策略,以及具备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学生是一粒一粒数,有的学生是先数一把大米是多少粒,然后估计一千粒大米是多大一堆。学生在交流中还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地感知大数,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选择什么算法解决,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有些问题的解决是唯一的,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为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要深入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项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