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歌唱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2019年9月9日,我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在会议上,我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
  先生的一生,是一部诗意的传奇。90多年前,孩童时的先生就开始吟诵古诗词;70多年前,青少年时代的先生开始创作旧体诗词;60多年前,先生开始在中学和大学教授古诗词;40多年前,先生用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记录了她回到祖国的心情:“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40年前,先生正式回国定居,为了传播诗词文化走遍大江南北。我们也由此与先生缔结了诸多缘分。
  记得大约在12年前,我在飞机上,偶然读到一篇讲述先生的诗教主张的报道,题目叫《给灵魂洗个澡》。当时83岁的先生说,她这一辈子都是为诗教而活着。她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她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能够唤起人们一种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她说,那些诗词作者的思想、人格、品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出来。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和千古以上的心灵的一种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是一种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相互感发。她还说,她相信古典诗词这份中华民族的遗产中富有人性魅力的存在,完全可以成为现在精神的教科书。她说,她曾经亲自体会过诗歌里面生动的、美好的、高洁的境界,而现在的年轻人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够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都能够走进去。这就是她一辈子要做的事情。那一天走下飞机,我去参加我的学生苏静的诗教课堂教学研讨会,就用“给灵魂洗个澡”为题做了一个同题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现在网络上还流传着当年的这篇演讲。我想,那一次演讲,既是我向先生学习的结果,也是我与先生的诗词之缘。
  不仅我,我们新教育的教师们,也和先生有着特别的缘分。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的探索,从10年前开始,先生所著的《唐宋词十七讲》就成为了许多新教育种子教师的必读书目,我们组织这本书的网络共读和研讨。因此可以说,新教育的诗歌教学,也得益于先生的智慧。
  更大的缘分,当然是新教育人的行动。我们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师生诗意地栖居,这与先生的毕生梦想完全一致。
  这些年来,我们以先生为榜样,一直致力于诗教在基础教育层面的薪火传承。从1999年新教育萌芽开始,我们就推出了晨诵。以晨诵为起点,我们又进一步构建了“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并致力于兒童诗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发展,正式出版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每学期一册的26卷本《新教育晨诵》系列图书。“新教育晨诵”是一个以中外经典的童谣、儿歌、儿童诗,以及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为素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身心特点和生活节律来设计的综合课程,我们用诗人的咏唱,帮助每一个读者的生命放声歌唱。
  “让生命歌唱”,是新教育晨诵的宗旨。我们认为,诗歌是心灵的歌唱。新教育晨诵让诗歌真正成为诗歌,而不是被割裂为知识的碎片。我们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诵读方式,以“思与行”的特殊设计,筑造经典诗歌和读者生命之间的桥梁,用经典诗歌开启每一个黎明,让精神得以明亮,灵性得以启迪,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为了让更多师生可以更简便地感受到新教育晨诵的独特与美好,我们还制作了全套《新教育晨诵》的课件,免费赠送给所有师生。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新教育的孩子,从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开始,到高中生活的最后一段时间,每学期16周,每周7首优美隽永的诗歌,两千多个伟大的声音,伴随并滋养着心灵,让生命拔节、绽放、歌唱,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让生命歌唱,又何尝不是对叶先生的咏叹呢?诗教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漫漫长路。先生的诗教,是青春诗教,亦是生命诗教。青年学子在叶先生的诗教里,感受到摇曳的诗情、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魅力。先生的诗教,培养的是具有开阔的生命气象、自由独立精神的大写的中国人。这不正是让中国人的生命放声歌唱吗?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诗意的;诗意的教育,一定是幸福的。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题目就叫《教育是一首诗》,在致辞的最后,我借用了诗中的几句话,献给叶嘉莹先生——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95年来,先生始终不忘初心,以永恒的笑、母亲的心,驾驶着古典诗歌之船,在现代生活中乘风破浪,用诗词在纷繁世间播撒光明与仁爱的种子,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特别向先生致谢!致敬!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在保证教学有序有效的进展中,如何促进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素养的有效融合,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数学的思考不能仅仅只是浅表的辨析,教师要挖掘教材知识点背后的数学思想,从而改进教学方式,这样教学才能更有广度、更有价值。  一、对比研读,洞察教材的深度  1. 教师思考需全面。教师课前阅读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笔者认为思维点碰撞的头脑风暴可以更好地培养数学素养。导课环节是采用日
期刊
活泼可爱,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如何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每一个低段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十几年的低段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课堂口令兴趣浓厚,能够在与教师的口令互动中集中注意力。  课堂口令来源于军事口令,句式短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内容形式上和儿歌很相似,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要在言语实践的活动中形成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联结经验,解码文本特点  所谓“联结经验”,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这个原点,挖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让师生
期刊
对那些被有的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或犯了错误的学生,绝对不能由此认为其品质恶劣,相反,应该依然相信他们有着纯真与美好的品性;有时同学之间产生某些矛盾,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王怀玉老师管理班级的重要理念。  班主任要事无巨细,凡事都问都管,还要发挥班干部、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性,相信班干部、家长能够协助自己做好部分工作。王老师不但相信并放手让班干部和家委会参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笔者的家乡闽西是革命老区,学校周边乡镇有很多革命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场所,可以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重温红色记忆,树立理想信念,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得到洗礼。那么,在这片红土地上如何发扬革命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又能如何提高红色教育的有效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  结合
期刊
【教学内容】  整本书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型: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鲁滨逊漂流记》是统编教材六年级推荐学习阅读的名著,本课采取的是阅读指导课课型。  【学习目标】  1. 尝试借助目录,快速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大意和脉络,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习书中写法写出自己的“幸”与“不幸”,辩证地看问题,尝试用此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期刊
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经历探究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罗鸣亮执教的“你知道吗?”一课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教学片段1】设得准:让探究问题有高度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5、3的倍数特征后由罗鸣亮老师设计的一节拓展课,探究“判断2、5的倍数为什么看个位,3的倍数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  师:5的倍
期刊
有人曾经评论说,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郝京华教授是“最接地气”的人之一。  是的,郝京华教授有许多显赫的头衔: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主编等等。但是,我最看重也最骄傲的是,她是我们新科学教育研究所的所长。  认识郝京华教授应该是三十
期刊
2019年10月,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期间,台湾新北市顶埔小学陈佳钏老师执教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陈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其中最为突出的关注点是,语文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一、组织学习活动,关注学习主体,更有效培养群体的学习力  陈老师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按照准备活动、发展活动
期刊
福州市洪山小学(以下简称“洪小”)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福建协和附小。现有35个教学班,88名教师。在校的1739名学生中,近80%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子女。学校长期致力于“以德立校,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近年,学校从创新特色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属于洪小特色的办学之路,用爱与智慧打造随迁子女学校发展新模式。  一、谋道理念,优化校园“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