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引导,读出深意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囿于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水平低的特点,往往难以对文本有全面、正确、深刻的把握,而教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不用多,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及时点拨,把握方向,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下面,以阅读《边城》为例,谈一谈教师引导的基本步骤。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阅读小说的是初中生,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十五六岁孩子而言,要把握主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来阅读这篇小说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初读:厘清脉络,复述情节
  所谓复述,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常用的一种方法。
  课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本文,提示学生注意理清脉络,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在整体通读一遍的基础上,鼓励小组讨论概括,整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达到初读的目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复述时经常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创造性的复述能力。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改变人称,创造性地复述
  本课的主要人物是翠翠、爷爷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以这几个人物的口吻来复述。复述过程中要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学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提高复述的质量,借此启迪学生的心智。当然,变换了角度的复述难度增大,在复述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与点拨。
  2.引导学生补充情节,创造性地复述
  课文中有很多情节是空白的,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充空白情节。很多内容课文并没有描述,学生当然可以对这些情节进行合理设想。
  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不要让学生单纯地复述,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二、再读:把握故事的环境与人物性格
  环境是人物生存发展、情节变化的背景,每个小说都有其独特的环境,而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和环境描写又是密不可分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就是要描写“环境怎样影响人”。因此,注意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衬托作用,是阅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再读文本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课文中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例如文中对山水的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在这里,沈先生以极其细腻的笔墨,充分地展示了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而翠翠,正是这个典型的环境下典型性格的代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纯净的环境中生存的人,自然会“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翠翠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这样的环境,所以说是一个“近身的名字”。 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把她放在一个自然的天地中去写的。在小说的开端,作者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她的身边,除了相依为命的爷爷,能与她作伴的就只有那只渡船、那条黄狗、那座白塔和周围的山水了,而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造就了翠翠内向、纯洁、沉静、害羞和富于幻想的独特性格。
  人物,离不开她所生长的环境,离开了环境,人物就失去了生活的土壤。所以,在复述情节与把握环境描写的基础上,天真活泼、充满灵气又善良可爱的翠翠;淳朴忠厚的爷爷;明事明理、正直耐劳的天保大老、傩送二老兄弟便一个个跃然纸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形象天然朴素,来得自然,让人只有慨叹的份!
  三、深读:寻找悲剧的原因
  本书讲述了一个优美而有些感伤的故事,那么教师一定要追问学生:这个故事为什么会有着凄凉的结局呢?每个人都那么善良单纯,每个人都视名誉如黄金,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以真诚待人,那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也会产生悲剧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阅读文本,互动质疑,寻找答案。很快就会有同学发现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找到了这句话,就要找出文本中到底有哪些“不凑巧”,找这些“不凑巧”过程,是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关键。
  例如,第一个端午节,翠翠见到了傩送,从而心上有了牵挂,但第二个端午节,偏偏不凑巧,傩送不在家,天保见到了翠翠,起了爱慕之情。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再去顺顺家,不凑巧竟然半路里杀出个王乡绅的大小姐,要与翠翠争傩送,翠翠的心乱了。傩送过小溪要摆渡时,翠翠可以有和傩送交流的机会,但她太害羞,竟然跑了,这个不凑巧为以后的悲剧又加上了一层铺垫。
  找到这些“不凑巧”,好像对文本的探寻可以画上完满的句号了,但我们可以继续刺激学生思维的深度:这些产生悲剧的不凑巧也是作者故意这么设计的,那沈从文为什么不能设计成凑巧,设计成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为什么一定要设计成悲剧呢?
  问题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部《边城》的问题了,而是要不得不“知人论世”,深入了解沈从文先生本身了。
  四、扩展阅读,了解沈从文及其美学理想
  扩展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拓展与提升,教师可利用学生放假回家的时间布置任务,从网上摘抄关于沈从文的生平及评论,为我们的阅读提供广度与深度。
  返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补充,组内形成统一书面总结。
  在班内,共同讨论沈从文的经历,找出其作品与现实的关系,通过探讨,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和黑暗的时代,作者通过《边城》的描写,表示对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希望有一个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出现。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小说中他努力塑造了一个个纯美的人物形象,尽最大力量去充分体现他所追求和热爱着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以对抗现实中的残酷与丑恶。他的作品是他理想的化身,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不可化解的,他最终还得面对现实。而现实,不论在都市还是乡村,他所见到的都是由于近代文明所造成的道德沦丧,人性泯灭。这些,使得《边城》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美。
  五、重读经典,综合剖析
  我们已经深入地把握了文本自身,又比较深刻地了解了沈从文及其写作中的一般规律。那么,再回到《边城》,《边城》中沈从文就是极力塑造一种美,一种人性的纯美,这种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华丽的,不是高雅的,不是雕琢的;美在率性真诚,美在坦荡自然,美在自由自在,美在一切自然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力之中。《边城》的悲剧设计,其实就是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不满的矛盾反应,这个矛盾是无法化解的,所以悲剧也是无法避免的。
  另外,可以阅读《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三三》《萧萧》《长河》等名篇,对沈从文的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引导,从《边城》出发,全面了解体味小说三要素后,再到作者自身经历、理想等诸多因素的探讨,最后再回到《边城》文本的拓展理解,学生们对沈从文和《边城》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们的理解力也有了一个量的提升。
  引导,是老师对学生阅读所做的最有益的一种点拨,它首先需要教师对文本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只有老师恰当的引导,学生才能以稚嫩的心,游走于名家大篇之间,才能体会超越年龄的世事,才能洞悉人间百态,从而通过阅读教学学到相应的知识,更好地培养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他文献
一、用思维导图展示语言思维活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深刻地指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吸收理解现成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李海林先生进一步阐释了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就是文本原本客观存在着的、作为阅读客体的价值;教学价值则是这些文章进入教材后在保留原生价值的同时又增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教材所增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生成是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所谓“生成”,是指在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流行,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稍显衰微之势,推广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势在必行,那么要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就必须多方发力、营造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氛围,创新方法,改变经典读物的展现方式,引导大众注意力转向经典作品,促进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在保持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推广]  
2011版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阅读古代诗词,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淮安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能正确解读诗歌中较浅层次的内涵和意蕴,注重培养学生体味和感悟意识,强调学生诗歌阅读、欣赏素养基础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淮安市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诗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诗歌积累  根据小学
多年来,学生作业大多停留在抄、写、背、读等传统形式上,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语文学科综合性极强,没有抄、写、背,语文基础很难夯实。我想,这应该是多年来语文作业形式单一的弊病难以改变的原因。什么样的作业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基于这些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将作业的形式做了以下尝试。  一、 综合性作业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能力
【真题传真】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李愬还军文城,诸将请曰:“始公败于朗山而不忧,胜于吴房而不取,冒大风甚雪而不止,孤军深入而不惧,然卒以成功,皆众人所不谕也,敢问其故?”曰:“朗山不利,则贼轻我而不为备矣。取吴房,则其众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风雪阴晦,则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军
奇妙的汉字、动听的音节、朗朗上口的文章、美丽感人的诗篇……这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无一不让我们心生热爱,从心底涌起文化自信。身为语文教师是幸福的,能够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雅美丽,并能将它血脉相传,带领学生一同走进中国文化的瑰丽世界,品读古人的情感、智慧,领略先贤的品格与精神。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多,功课繁忙,如何让他们静下身心,认真品读国学典籍,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呢?2018第三届中华之星国
多元化教学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教学思维与教学性质的多元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实施全面的改变,着重对学生思维发展进行有效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
一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了解孔子的情况?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著作《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师:说得比较全面,但是有一点似乎值得斟酌。哪位发现了呢?  生:“他有著作《论语》”的说法不是很对,因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不单单是孔子的。  师:对,这里有版权的问题。孔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作为语言文化的学科,初中语文对于实现这项任务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技能,学生可以实现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不断汲取精神上的能量,受到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而且可以将优秀的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作为今后自己不断进步的有力支撑,可以说初中是学生语文能力素养成长的关键衔接期。所以,对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就是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负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