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知识能力与智慧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feng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提关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至智慧的话题。
  我们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知识很难发展什么能力,对能力的高低也无从谈起。而且,当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自觉地解决问题,在内心世界里生成出更为强大的智慧力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是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标志。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有一种“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可见,语文课程目标对语文知识提出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取消或规避语文知识,而是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
  没有语文知识便不可能会有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正是在对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中才得以形成。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可以通过传授加以获取,语文知识还可以不断地予以积累,而语文能力的提升却是很难用这样的加法来获得实现。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语文教学变语文知识为语文能力呢?下面试图通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的教学来予以剖析。
  平时的语文教学,知识条理并不清晰,也难以进行单方面的概念性阐释,往往需要结合课文讲读和赏析来进行学习。《伶官传序》是一篇文言文,是欧阳修的一篇著名作品。作为文言文,首要的教学任务是把一些文言知识进行识记教学,就这些知识合理地强化文言语境的意义。比如,文中有古今异义词“原”、“至于”、“成功”,词类活用词“函”、“兴”、“亡”,文言虚词“其”、“尔”、“于”,文言句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文言常识“少牢”、“太庙”等。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文言文反复比较,练习巩固。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纯粹的串讲评点,教师带着学生一句句讲下去,遇到一些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就停下来提问解答或提示强调;二是采用现代文讲读方式,把文言知识作为附加内容适当梳理,忽略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的备课也很草率,似乎只要在书上做一些注释性记录就可以应付了,而且习惯上受传统教学影响,认为给学生灌输知识越多越好,不问学习主体是否吸收和消化,一味地进行满堂灌。表面上讲究时效,节省了许多教学用时,教师也并不感到吃力,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恰恰因为看不到学生的心智活动而十分的低效。试想,没有了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怎么可能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般来说,文言文教学常常是先疏通文字再讲解文意,但是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特别需要讲究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氛围里发展自己的智慧。
  同样是教学《伶官传序》,同样要讲析第一节开首的论点,有的教师以立论的知识点为讲授内容,学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观点,而且,也很容易明白作者所采用的是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至此,论点、反问以及其中的道理等知识性东西就已经在教学中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问题是,这只是停留在知识教学上,并没有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更没有形成学生的学习思想。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在文章一开头明确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为什么用转折语调加以反问来揭示自己观点呢,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岂”是副词,表反问,难道的意思。“人事”是人的活动和努力,这里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但是用了一个让步连词“虽”字,很明显地把“天命”撇在一边;然后用副词“岂”构成强烈的反问语气,突出表明了国家盛衰是由人事所决定的。这里,作者义愤填膺的态度和直抒胸臆的态势,显示出作者对此观点的强烈感慨,震耳欲聋,发人深省。我们可以再看,作者一上来以“呜呼”直呼,紧接着又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来反问,两个感叹句,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冲动,那真是一种不可自抑的发自肺腑的警告啊。接下来紧扣上文用一个“原”字推究原因,举出庄宗的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予以阐释和论证,水到渠成,引人入胜。如果教师能在这方面加以启发和诱导,就很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甚至催生学生研究文本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体会。
  在帮助学生分析庄宗盛衰之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联系历史上的相关事理进行佐证,帮助学生扩大文史见识,使语文课堂走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比如,李存勖和夫差,此二君皆有玩物丧志之故事。一个玩伶人,一个玩美人,把雄才大略和冲天之志都玩到了九霄云外,最后只玩出个国破身亡的结局。因为这是一篇高三学生学习的文章,还是一篇选修课本中的课文,完全可以适当放开教学的时空,不必拘泥于一般程式。即使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寻找到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文化生活的机会,将文本内容放大到比较适宜的教学价值上来。
  《伶官传序》在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揭示其历史教训,“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个时候,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加深这方面的诵读理解,起到知识的累积和活用的双效作用;同时还可以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局限于结论还要进一步加以阐发的用意,无论于人于国,都是那么地富有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作者的目的所在是想让北宋统治者防微杜渐,长治久安,可惜的是,历史又是如此之相似,让后人在不经意间又找到了一个可以为《伶官传序》作为论证的史证材料。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阅读理解,很难说是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的话,那么,我可以这样来解释,文本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知识和思想的范本,是让读者不断接受语文素养的直接材料,从语言能力、读写能力、文学素养等几方面都必须加大力度训练,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突破,产生良好的效应。再则,在阅读理解的同时,可以针对“岂……欤”、“抑……欤”的反诘语气进行辨析,从这样的选择复句中可以获得强调的信息,说明成败之事都源于“人事”的道理,使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更为深刻。可以从“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中再一次获得文章的思想性,从而让“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越加具有警醒的作用。
  纵观全文的语势,那真是纵横捭阖,抑扬顿挫。许多句式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有问句与叹句,有长句与短句,有骈句与散句,读起来就有了一种回环起伏、荡气回肠的效果。把诵读和理解巧妙地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程度,是一种文言能力的有效训练。也只有在读通之上读懂,在读懂之上读透,才能不断地检验和考察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丰富学生的经验背景,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
  文言文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有所不同,它关注的不仅是确定的、已知的、单个的文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关联性的文言知识。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更关注的是文言知识的应用,促使学生将文言知识向文言能力的转化,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课文内容等,而达成文言知识目标的方法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中,以文言知识问题的形式来互动理解和巩固提高。
  无论文言文教学还是其他文体的教学,必须确立比较适切的教学目标进行对话教学。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注意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介入和积极参与,要激发学生互动对话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去倾听、去提问、去应答、去反思。语文教学更多的阅读问题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和勤于提问和讨论,每一篇课文都要有重点解析的指向,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而进行有效的表达活动。因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思维活动为根本的活动方式,即使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同样应该在思维基础之上进行合适的表现;如果没有表达的出现,则往往局限于内心世界,没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呈示,这是很不够的,也是很难走向能力的境界的。
  如果说需要总结一下的话,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在知识、能力和智慧之间有所成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一是要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融会贯通,在博采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自觉地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扣住文本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在各种不同的思维形式训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获得更强烈的语感能力;三是逐步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课外,让文本世界立于生活世界,发挥文本的立体的教学作用,开拓语文教学领域,赢得大语文的效益。
  语文的知识是很少有层次性的,可是语文的能力却有着层级之分。这些层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向上攀升。因此高考语文试题检测考生的时候,就分有五个能力层级: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定为A能级;理解,为B能级;分析综合,为C能级;应用,为D能级;评价鉴赏,为E能级。A、B、C、D、E五个能力层级,在前一个能级基础上逐步升级,在考试内容中相应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从而检测出考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说是在一篇篇的文章中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教学,其实就是要在以上五种能力层级上下功夫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是很艰难的一门艺术,这些能力等级也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为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懈努力的时候,我们必须随时关注语文课堂上有没有在追求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学习智慧问题。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品质往往决定着语文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自觉的实践语文、感悟语文、探索语文,才能打开学生的语文心智之门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一旦获得进步,也就标志着语文智慧不自觉地进入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无锡市锡山区
  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一、2007年高考语言运用题的五大特点    2007年全国18套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细细研究,凸显了五大特点:  1.常规题型又唱主角  试卷中有3套考到了扩展题,4套考到了仿句题,5套考到了排序题,6套考到了概括题,5套考到了图文转换题,9套考到了语言得体题。常规题型频频在试卷中出现,这既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延续性,也说明常规题型重新被看好。  2.题型设计贴近生活、开阔视野  学以致用,将中国的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问题较多的部分,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教法往往简化为一种:翻译。而翻译又多围绕文言句式、词汇这个中心,教学偏重知识传授与积累,轻情感体验与熏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言文较少作为有性情的文章来进行教学。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忘记,文言文既然是文章,是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就不只是语法、词汇的堆砌,而是承载着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当你60岁时,还有背上背包,拉着老伴一起环游世界的冲动吗?2011年9月,64岁的张广柱和61岁的王钟津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网络红人,“卖掉房子也要去旅行”,这对花甲背包客裹挟着全新理念在微博上掀起风潮,引发无数网友对生活的重新思考。  2008年至今,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两位老人自助游览了欧洲、北美、南美等40多个国家。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次次浪漫之旅。  源自虎跳峡的决定  退休前,王钟津
在肿瘤患者自我调节体温的因素中,喝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到了秋冬季,由于空气干燥,水分流失比较严重,足量饮水或因胃肠道功能不佳而不得不选取静脉补水可防止身体进一步脱水。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需要补充更多的水来弥补体温调节的变化。因中老年肿瘤患者存在能量营养素代谢紊乱、身体各方面的新陈代谢异常,位于下丘脑的“口渴中心”开始变得迟钝,大脑不能及时判断身体是否缺水,故易致机体脱水。建议非抗肿瘤治疗时期的肿瘤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但是一部体大精深、无与伦比的历史名著,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影响巨大而深远。  《史记》中的名篇《陈涉世家》是司马迁怀着崇敬心情为秦末农民起义英雄精心谱写的一曲赞歌。其中的主旋律是对起义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人陈涉的赞颂。通过对陈涉年轻时生活片段和发动起义过程中言语、行动的记叙,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敢于反抗暴虐
精神分裂症严重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的几个征兆。  有不同程度的幻想 在精神分裂症发作期间,幻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这种幻觉是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在幻想期,患者会深深陷入自我建构的内心世界,无法与正常人交流,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幻觉也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  时而热情,时而冷漠 患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很大,人们往往无法判断患者此刻是开心还是痛苦,其感情的
“看来,你真的是出道了!”山岸高兴地拍了拍修哉的肩膀说,修哉听了一头雾水。  顺着山岸手指的方向,他看到了墙上贴着的“上月销售业绩表”。还是老习惯,修哉在最底下寻找自己的姓名,但最末尾是别人的名字。他一个个往上找,终于在抬起上颚的位置看到了自己——倒数第五,位置在表格的中间。  “营业本部葛木修哉”。他从未感觉这个姓名是如此地帅气。但是才一会儿他就觉得不对劲——难道上个月其他人的业绩都特别差?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独创的,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上,相互间都存在互涉关系。互文对读,就是抓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将与所阅读文本相关或相类的其他文本汇集起来,以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在词句、结构、题旨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比勘,以期达到互注、互释、互训、互补、互证的目的,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透彻领悟文本意蕴,进一步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极富代表性的名篇,历来对它的主题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琯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以及《唐宋诗醇》等认为是为规劝唐玄宗而作。安史乱起,玄宗逃避入蜀。李白认为蜀地凶险,不可久居,故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