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要充分尊重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加以训练和培养,充分挖掘,潜移默化,逐渐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 下面结合我个人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置学生于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引题是课堂教学切入问题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引入课题,或让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或精心筛选设计实验,或讲一段寓意深刻的名人轶事,数学故事,或做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看一段录像、听一段录音,或渗透一些尖端科学技术的动向等多种途径,都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要我学”真正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我要学”.
二、变依赖性学习为独立性学习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每名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大的和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在中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模仿向各持己见过渡. 动手操作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操作的结果都较为理想,虽然能做到有条不紊,节省时间,但无形中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且失去动手机会. 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里教学实验室尽可能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参差不齐,探究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产生“怀疑”. 在进取心的驱动下,为证实自己的探究结果而重做,甚至反复多次,当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探究方法无误时,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体现出学生较强的独立性.
三、变结论性学习为体验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既重视结论,又重视结论的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有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情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在教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以往的学生对定理内容可以达到倒背如流,但对定理的来源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我有意识地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重视探究过程:
一个条件:一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一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们都踊跃回答不能.
两个条件:两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一组角相等、一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吗?两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们用手中的三角板就可以演示探究,得出答不能.
三个条件:三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显然不能)两组边相等及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带着问题,学生们通过作图,可以得到重要结论“SAS”,同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指出数学家们就是在进行这样的探究及总结前人探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SAS”等重要定理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到数学家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乐趣,领略到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转变了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结论,不重视结论的探究过程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尝试体验性学习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这不仅是认知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也就是要把书本中的间接经验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把以往的结论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体验性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变接受性学习为批判性学习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机械性的无条件地接受书本知识,教科书成为“圣经”,容不得学生有半点疑问和批判,容易使学生“迷信权威”. 探究性学习是给学生造疑,并引导学生解疑,它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现象的本质,它的开放性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鼓励了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为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创造一定的空间.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不迷信,不守旧,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 在教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书中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当我在给学生强调这些步骤时,一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方程■ + ■ = 2就可以不去分母,而写成■(x - 4) + ■(x - 9) = 2,下面直接去括号解也很简单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我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善于动脑,敢于批判的好学精神,并给予他满意的答案. 可见,善于质疑,包含着智慧的火花,孕育着创新精神.
转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批判性学习方式. 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置学生于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引题是课堂教学切入问题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引入课题,或让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或精心筛选设计实验,或讲一段寓意深刻的名人轶事,数学故事,或做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看一段录像、听一段录音,或渗透一些尖端科学技术的动向等多种途径,都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要我学”真正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我要学”.
二、变依赖性学习为独立性学习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每名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大的和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在中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模仿向各持己见过渡. 动手操作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操作的结果都较为理想,虽然能做到有条不紊,节省时间,但无形中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且失去动手机会. 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里教学实验室尽可能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参差不齐,探究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产生“怀疑”. 在进取心的驱动下,为证实自己的探究结果而重做,甚至反复多次,当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探究方法无误时,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体现出学生较强的独立性.
三、变结论性学习为体验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既重视结论,又重视结论的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有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情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在教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以往的学生对定理内容可以达到倒背如流,但对定理的来源不甚了解的实际情况,我有意识地重新设计课堂教学,重视探究过程:
一个条件:一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一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们都踊跃回答不能.
两个条件:两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一组角相等、一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吗?两组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们用手中的三角板就可以演示探究,得出答不能.
三个条件:三组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显然不能)两组边相等及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带着问题,学生们通过作图,可以得到重要结论“SAS”,同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指出数学家们就是在进行这样的探究及总结前人探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SAS”等重要定理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到数学家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乐趣,领略到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转变了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结论,不重视结论的探究过程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尝试体验性学习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这不仅是认知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也就是要把书本中的间接经验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把以往的结论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体验性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变接受性学习为批判性学习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机械性的无条件地接受书本知识,教科书成为“圣经”,容不得学生有半点疑问和批判,容易使学生“迷信权威”. 探究性学习是给学生造疑,并引导学生解疑,它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现象的本质,它的开放性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鼓励了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为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创造一定的空间.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不迷信,不守旧,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 在教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书中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当我在给学生强调这些步骤时,一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方程■ + ■ = 2就可以不去分母,而写成■(x - 4) + ■(x - 9) = 2,下面直接去括号解也很简单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我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善于动脑,敢于批判的好学精神,并给予他满意的答案. 可见,善于质疑,包含着智慧的火花,孕育着创新精神.
转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批判性学习方式. 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