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实践是永恒不止的,发展也是永恒不止的。发展哲学不能只是立足于现在,更有其未来的前进方向,为人类的实践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发展前景;发展措施;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7-02
一、中国发展哲学前进的途径和措施
1.立足于本国国情,与世界接轨。“BRIC”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成果众目所睹。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 s 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重新洗牌,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将变成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金砖四国的相同特点就是国家经济增长较快,人口相对较多。
中国当前的发展活力位于世界经济区域之首,引进高额外资,成为全球最大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充裕、廉价、可靠的劳动力驱动了中国经济繁荣,除了独特的价格优势之外,就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不过,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下面也潜藏着危机。经济过热的隐患依然未能消除,城乡、个人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发展失衡,危及社会稳定;环境污染更加恶化。中国股市缺乏独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原料不足、能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要与世界的发展环境接轨,时间上,中国仍需较长一段时期。在发达国家仍然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运营模式、管理观念,控制着国际环境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中国还不具备具有核心的发展力量。比如在生产发展上还只能做些外包项目,还只能是世界的加工厂,走低端生产发展路线。中国要想在狭缝中求生存,走上世界发展的前列,就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自身建设与创新。通过健全相应的社会制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节约生产资源,改善生存环境;在国际大环境下找准自身发展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2.重视民生,关注人的发展。民为重,人民是组成国家的主体。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重民、贵民思想在中国历史由来已久,孟子曾提出民贵的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这是讲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心存大善大贤,少私寡欲,息民养民,国家才会生产,国度才会富裕安康。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提出休民、安民、养民的思想。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1]毛泽东也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当前,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实际收入,是中国通过转型发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前提,也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4]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这表现出了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人民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无论是通过改革,还是通过革命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包含于同一个实践过程。社会的进步依赖着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的主观创造性及实践能力又不断地推动者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更应该是发展哲学不断深化的理论内容。人民的生存生活问题是一切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重视人民。解决民生,关注人的发展,两者相依相辅,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这不仅是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社会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
3.解决好社会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各个结构循环良性发展。社会利益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一切的利益都是由人类创造的,利益的分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由于人的社会性,解决好社会利益分配,是促进社会各个结构良性循环发展的保障。
劳动使人们进行合作,创造公共财富,出现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存在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社会主体以及所有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都是利益的所得者。在假设社会资源是恒定的情况下,每个社会主体都可以持天赋资源的特权参与利益分配。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就出现了利益的再次分配。
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子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直接体现在社会矛盾中。不公正的分配甚至会导致社会分工的重新洗牌。一个庞大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体的人或是人的组织参与而构成的。每一个个体人,每一个组织,直接受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影响。因此,社会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对参与社会生产的情绪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注重了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重要性。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和谐社会建设不仅需要人们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来创建,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利益公平合理的分配中。
二、中国发展哲学前进方向:紧扣时代脉搏 中国发展哲学的研究应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发展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实践的作用。中国一系列的发展经验证明,哲学理论的创新是引导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给中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理论引领实践。当前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必须大力发挥哲学的引领作用。哲学的研究更应该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紧扣时代脉搏。哲学理论不能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实践的唯物主义”不能只是理论形态的研究,要把理论付诸实践,创造价值。当前发展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研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走出正确的前进道路。做好理论对发展进步的积极引领作用,就要紧扣“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运用发展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思过去,探索未来,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建构中国自身特色发展理论,不仅要借鉴和汲取当代西方的积极文化价值,又要挖掘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发展理论的内涵,就要立足于中国现代性的视角,在与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考察中国发展道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释其内涵和实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有关民族性与现代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矛盾日益彰显,发展理论更应该发挥好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深入研究并解决社会矛盾,推动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2.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主要是相对于“唯GDP发展论”来讲的。“唯GDP发展论”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着相当长时间的影响。它的存在中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盲目性。
“唯GDP发展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是由于物质基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首先需要。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发展的结果就是缔造一种高于原有状况的新的人类文明,是人类对于文明的不断追求与实践。单纯地追求人的某个或者某些具体的单项生活需求和规划目标的获得,不是人类对发展的最终愿望。
“唯GDP发展论”存在着盲目性。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物质与精神交织成的网,单纯的经济物质追求会泯灭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唯GDP发展论”的蔓延必然会引起与人类发展目的相违背的结果,例如逐渐凸显的无视文明、抵制文明、与文明相悖甚至毁坏文明、反对文明的人体行为,导致了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水平停滞不前或有所下降的现象的产生,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点,重视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构建及现代化文化对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抛弃唯经济增长论,同时注重人类的文明家园建设,消除任何片面的形式上的歪曲的发展理念。发展的理念要尊重人类社会与自然存在两大规律的统一,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这样理解:“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
3.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发展文化哲学。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就好比是人的粮食。一日无粮,终日慌。在中国发展哲学的前进道路中,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急迫而重要的任务。
建构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必须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着力构建,在全社会确立符合历史发展趋向和主体发展需要的,具有普遍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流观念。对于个人,要加强每个民众个体的素质教育。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相互贯通与融合及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在群众中深入宣传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应体现在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升华。它的特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等特质。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哲学的建设在发展哲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推进中国发展的文化哲学的创新与创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孟子·尽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老子》第七十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1031页。
[4] 厉以宁著《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1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123页。
作者简介:李丹,女,硕士研究生,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关键词:发展前景;发展措施;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07-02
一、中国发展哲学前进的途径和措施
1.立足于本国国情,与世界接轨。“BRIC”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成果众目所睹。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 s 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重新洗牌,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将变成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金砖四国的相同特点就是国家经济增长较快,人口相对较多。
中国当前的发展活力位于世界经济区域之首,引进高额外资,成为全球最大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充裕、廉价、可靠的劳动力驱动了中国经济繁荣,除了独特的价格优势之外,就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不过,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下面也潜藏着危机。经济过热的隐患依然未能消除,城乡、个人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发展失衡,危及社会稳定;环境污染更加恶化。中国股市缺乏独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原料不足、能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要与世界的发展环境接轨,时间上,中国仍需较长一段时期。在发达国家仍然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运营模式、管理观念,控制着国际环境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中国还不具备具有核心的发展力量。比如在生产发展上还只能做些外包项目,还只能是世界的加工厂,走低端生产发展路线。中国要想在狭缝中求生存,走上世界发展的前列,就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自身建设与创新。通过健全相应的社会制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节约生产资源,改善生存环境;在国际大环境下找准自身发展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2.重视民生,关注人的发展。民为重,人民是组成国家的主体。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重民、贵民思想在中国历史由来已久,孟子曾提出民贵的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这是讲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心存大善大贤,少私寡欲,息民养民,国家才会生产,国度才会富裕安康。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提出休民、安民、养民的思想。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1]毛泽东也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当前,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实际收入,是中国通过转型发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前提,也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4]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这表现出了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人民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无论是通过改革,还是通过革命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包含于同一个实践过程。社会的进步依赖着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的主观创造性及实践能力又不断地推动者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更应该是发展哲学不断深化的理论内容。人民的生存生活问题是一切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重视人民。解决民生,关注人的发展,两者相依相辅,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这不仅是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社会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
3.解决好社会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各个结构循环良性发展。社会利益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一切的利益都是由人类创造的,利益的分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由于人的社会性,解决好社会利益分配,是促进社会各个结构良性循环发展的保障。
劳动使人们进行合作,创造公共财富,出现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存在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社会主体以及所有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都是利益的所得者。在假设社会资源是恒定的情况下,每个社会主体都可以持天赋资源的特权参与利益分配。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就出现了利益的再次分配。
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子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直接体现在社会矛盾中。不公正的分配甚至会导致社会分工的重新洗牌。一个庞大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体的人或是人的组织参与而构成的。每一个个体人,每一个组织,直接受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影响。因此,社会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对参与社会生产的情绪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注重了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重要性。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和谐社会建设不仅需要人们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来创建,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利益公平合理的分配中。
二、中国发展哲学前进方向:紧扣时代脉搏 中国发展哲学的研究应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发展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实践的作用。中国一系列的发展经验证明,哲学理论的创新是引导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给中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理论引领实践。当前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必须大力发挥哲学的引领作用。哲学的研究更应该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紧扣时代脉搏。哲学理论不能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实践的唯物主义”不能只是理论形态的研究,要把理论付诸实践,创造价值。当前发展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研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走出正确的前进道路。做好理论对发展进步的积极引领作用,就要紧扣“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运用发展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思过去,探索未来,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建构中国自身特色发展理论,不仅要借鉴和汲取当代西方的积极文化价值,又要挖掘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发展理论的内涵,就要立足于中国现代性的视角,在与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考察中国发展道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释其内涵和实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有关民族性与现代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矛盾日益彰显,发展理论更应该发挥好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深入研究并解决社会矛盾,推动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2.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主要是相对于“唯GDP发展论”来讲的。“唯GDP发展论”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着相当长时间的影响。它的存在中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盲目性。
“唯GDP发展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是由于物质基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首先需要。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发展的结果就是缔造一种高于原有状况的新的人类文明,是人类对于文明的不断追求与实践。单纯地追求人的某个或者某些具体的单项生活需求和规划目标的获得,不是人类对发展的最终愿望。
“唯GDP发展论”存在着盲目性。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物质与精神交织成的网,单纯的经济物质追求会泯灭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唯GDP发展论”的蔓延必然会引起与人类发展目的相违背的结果,例如逐渐凸显的无视文明、抵制文明、与文明相悖甚至毁坏文明、反对文明的人体行为,导致了社会主义文明整体水平停滞不前或有所下降的现象的产生,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点,重视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构建及现代化文化对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抛弃唯经济增长论,同时注重人类的文明家园建设,消除任何片面的形式上的歪曲的发展理念。发展的理念要尊重人类社会与自然存在两大规律的统一,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这样理解:“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
3.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发展文化哲学。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就好比是人的粮食。一日无粮,终日慌。在中国发展哲学的前进道路中,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急迫而重要的任务。
建构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必须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着力构建,在全社会确立符合历史发展趋向和主体发展需要的,具有普遍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流观念。对于个人,要加强每个民众个体的素质教育。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相互贯通与融合及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在群众中深入宣传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应体现在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升华。它的特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等特质。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哲学的建设在发展哲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推进中国发展的文化哲学的创新与创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孟子·尽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老子》第七十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年,第1031页。
[4] 厉以宁著《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10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第123页。
作者简介:李丹,女,硕士研究生,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