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代谢综合征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在报刊、电视的健康版面中,耳闻目睹的“代谢综合征”——这一10年前人们很少知道的疾病,有关报道越来越多。许多关注健康的人们也很想了解这种疾病,本文为此浅谈关于代谢综合征的一些基本知识。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及其危害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紧密联系的疾病状态,其中以肥胖(超重)、高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四项更为突出,患者可因心、脑血管事件死亡,被医学专家们称为“死亡四重奏”。此外,代谢综合征患者还易患其他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不孕、肥胖、高血压、多毛等)、脂肪肝、胆囊胆固醇结石、哮喘、失眠以及某些癌症。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威胁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凝低纤溶、微量白蛋白尿等的综合。
  1988年,Reaven在很多流行病与临床研究中发现,糖耐量异常、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乱和高血压等临床表现可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他把此种现象称为“X综合征”,并推断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故又有学者称之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因为它涉及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Norman Kaplan将其称为“死亡四重奏”。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其采用了“代谢综合征”(MS)的名称。
  
  我国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也逐年上升。据初步研究资料,我国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高达14%~18%,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60%~80%。1992年9~10月,我国对11省市35~64岁的队列人群29504人作心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其中资料完整27739人,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成人高胆固醇第三次治疗指南(NCEP-ATFIll),修订血压、腰围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3.3%(男性12.7%,女14.2%)。同时发现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5~44岁男性患病率高于同龄女性,45岁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贾项等,对上海社区人群27798例15岁以上人群筛查,腰围按ATPIII的标准,结果发现患病率为17.3%。其中20~30岁人群为4.25%,以后随年龄增高,60~70岁组高达41.51%,即为20岁组10倍。若以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三者诊断代谢综合征,则上述地区大于2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6%。北京2003-2004年筛查东城区居民1570人,年龄25~65岁,平均(47±10)岁,代谢综合征发生率14.6%~23.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一致公认并适用于各种人群的MS诊断标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成人高胆固醇第三次治疗指南(NCEP-ATPIll)、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E—GIR)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诊断标准。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根据中国人MS的研究提出了诊断标准(CDS标准),见表1。
  


  众多不同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MS认识和诊断上的不一致,也使国际上不同研究间的比较发生困难。为此,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4月在德国柏林第一届国际糖尿病前期暨MS大会上,国际多位专家在WHO和ATP——Ⅲ定义的基础上对MS诊断标准达成共识,并颁布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代谢综合征(MS)的全球共识。
  国际糖尿病联盟(1DF)关于代谢综合征的新定义:诊断代谢综合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中心性肥胖(欧洲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不同种族腰围有各自的参考值)见表2。
  


  (2)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二项:
  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150毫克分升(1.7毫摩尔/升),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毫克/Sk升(1.03毫摩尔/升),女性<50毫克吩升(1.29毫摩尔/升),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血压升高: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5毫米汞柱,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
  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毫克分升(5.6毫摩尔/升),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或已接受相应治疗。如果空腹血糖≥100毫克/升(5.6毫摩尔/升),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要。
  共识委员会虽然承认胰岛素抵抗是MS的重要病因,但与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主要不同点,是CDS对中心性肥胖的切点采用体重指数这个间接指标,而IDF对中心性肥胖的切点采用腰围这个间接指标。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已为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中心性肥胖虽不能和胰岛素抵抗划等号,但可视为胰岛素抵抗的临床标志。在目前尚无简便适用的可量化的胰岛素抵抗指标的情况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采用腰围测量作为胰岛素抵抗的临床指标是明智的。
  关于血压的切点,与CDS规定的血压切点(≥140/90毫米汞柱)不同的是,国际糖尿病联盟(1DF)定义中血压的切点是收缩压≥130或舒张压≥85毫米汞柱。这是因为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项目”在2003年公布的JNC7报告中提出,将收缩压120~130毫米汞柱,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之间的血压水平定义为“高血压前期”。处在该期血压水平的患者,有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的危险性。IDF建议主要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减少临床高血压病的发生。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制定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对有MS的个体,早期应该主要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的手段来预防心血管疾病。这种血压切点与其理念是相符的。
  作为筛查MS的简便工具,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中建议采用属于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受损(IGF)或糖尿病作为糖代谢异常的指标。其空腹血糖受损的切点,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建议的新标准,[≥100毫克/分升(5.6毫摩尔/升)],比CDS规定的标准[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110毫克吩升)]低。IDF未明确规定糖耐量受损(1GF)是诊断MS的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作为常规筛查MS的手段,但IDF定义从预防和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的角度出发,建议对空腹血糖≥100毫克/分升(5.6毫摩尔研)者应进行OCTT实验。
  IDF定义中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血脂紊乱,主要指TG升高和HDL-C下降,而伴随增加的载脂蛋白B(AooB)、小而密的LDL和小HDL粒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不大。在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经常能发现TG的升高和HDL-C的下降,二者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中男性HDL-C<40毫/分升(1,03毫摩尔/升),女性<50毫克吩升(1.29毫摩尔/升),比CDS规定的空腹血HDL-C<0.9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男)或<1.0毫摩尔/升)(女)切点水平高,这一切点水平属于具有边缘危险性的血脂异常,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范围。低于该切点尚未达到低HDL-C血症[<0.9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男)或<1.0毫摩尔/升(39毫克分升)(女)]的血脂异常个体,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血脂的干预。CDS定义中的HDL-C切点属于临床诊断切点。在该切点以下的低HDL-C血症患者常需要药物治疗。
  另外,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还提出了一组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的与MS相关的其他代谢指标,并建议采用这些指标对MS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如各种炎症指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体脂分布的测量指标,内皮功能紊乱的指标和激素指标等。
  从以上可看出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临床实用定义部分很简洁,很方便适用,便于早期发现符合要求的个体进行预防干预,似减少日益增加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患病率。
  以上是关于代谢综合征的一些基本知识,世界医学专家们对它的研究日益深入,因而,目前它的定义、诊断标准等还可能被进一步修改而更完善,更科学,更适用,更简便。
其他文献
最新医学统计表明,我国已有数千万的乙型肝炎病人,乙型肝炎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尽管大多数乙型肝炎的起病比较隐蔽,如果我们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还是能早期发现它
德育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但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德育课普遍存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德育课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者
醪糟是以蒸熟的糯米(江米)或大米为原料,经加入发酵剂(酒曲)发酵而成的一种食品,风味独特,男女老幼四季皆宜。据分析,醪槽中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还有多种氨基酸、脂肪、维生素、钙、磷、铁和有机酸等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  醪糟原汁中含有少量的酒精成分,其酒精含量约为2%—3%之间。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饮用150~200克较为适宜。  醪糟的吃法通常有三种:一是甜醪槽,就是在煮沸的醪糟中加入适量的白糖;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加上强烈紫外线照射和蚊虫叮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容易使老年人发生皮肤病。  1.夏季皮炎:俗称“热痱”或“热毒”,多发于体质虚弱容易出汗的老人。由于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散热而大量出汗,尿量相对减少,血液里的某些代谢产物就要从汗液中排出。这些物质刺激毛囊汗腺,引起皮肤发痒并出现红色丘疹。  防治:容易患此病的老人,夏季应穿吸汗性能好的衬衣或汗衫,住处应通风,勤洗澡,多喝水增加尿量,
“玲,写得很好,真的。你别……”  我试图抓住键盘上的那只手,但它的主人却又执拗地挣脱开,死死地按住删除键不放。我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字一个个如精灵般迅速地消失掉,心越来越凉。  这篇文章忆玲已经写了有两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句话被留下来,往往是刚写了近千字,就被她“突突突”地删掉了。  “不好,不好,我怎么就写不出来呢?”忆玲烦躁地狠敲着键盘,痛苦地摇头。  我看了着实不忍,就劝她:“没关系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