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评价:向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 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基础教育评价的现状。
  张 生:近几年,基础教育评价就评价标准而言,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不同方面,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质。就评价主体而言,强调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作用,强调发展性评价,如采用档案袋方式收集学生的过程性数据,进行评价。目前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总体向着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然而在实际执行时,却遇到很多问题。评价时还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校,学生自评及互评的力度不够。评价的过程性数据收集有一定的困难,或收集后未仔细分析。评价内容主要还是阶段性或最终学习结果,未真正评价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及发展过程。
  记 者: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育评价改革面临哪些挑战?
  张 生:首先是真实性。现在基础教育评价应该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不能只侧重于学业测试,也要关注学生的特长、日常表现、社会实践等方面。学生平常表现如何科学地进行记录,如何保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记录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如何保证学生真正参与了相关活动,而不是弄虚作假,这是教育评价面临的一项挑战。
  其次,评价与录取机制的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是初、高中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语境赋予了“综合素质评价”新的内涵诉求与价值期待。从教育生态位理论出发,如何构建一种教育评价与多元录取的和谐生态系统,探寻从“综合素质评价”到“多元录取”的对应接轨模式,最终使其走向一种偏好交融、主体对话以及意义回归的“对话-融合”状态,达成教育评价与多元录取共生、互补的境界,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再次,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目前,对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视程度不够,评价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设定更好的评价指标,采用更合理的评价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最后,教育评价既要重视科学性,又要避免 “唯科学化”倾向。评价时也需要我们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记 者: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借力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评价改革?
  张 生:教育评价依托于多种来源的大数据,合理规划、储存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发展变革的必备要素。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够减轻工作负担;另一方面,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评价,能使评价内容更全面、数据范围更广泛、数据形式也更趋于多样化。可以构建基础教育评价平台,来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决策标准,提供一种开放的、综合的评价方式,使综合评价过程有理可循。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也使大量数据的处理更便捷、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更简化。但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设定标准,统一接口,让各区上传所需数据。通过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分析、数据共享,实现全国教育质量现状的实时监控,构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基础教育评价平台。
  教育评价也可以借力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和学习过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生成过程性学习数据,利用信息技术随时和他人互动;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随时进行自评和他评,以及自我修改;学生生成的过程性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及学习分析技术进行深度分析。
  记 者:站在国家层面,大数据在未来教育评价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 生:实施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而有效的教育评价依赖于全面的、可靠的评价依据。大数据重在对多维、大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科学分析,以寻求数据背后的隐含关系与价值,有助于将教育评价从基于小样本数据或片段化信息的推测转向基于全方位、全程化数据的证据性决策。利用大数据,对教育数据,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全方位与全程性采集,使教育评价突破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考试成绩的依赖,将碎片化评价整合为系统化评价,保障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可持续性,支持多主体、多元化评价,丰富了教育评价的功能。同时,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可以实现对多维教育数据的深度分析,从而使家长、教师及学生了解到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大数据可以促使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
  基于大数据体系构建,构架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的科学采集、分析和支持平台,进而探索大数据和“互联网 ”条件下大数据支撑教育评价科学发展的实现路径,发挥大数据在未来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记 者:请您展望一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
  张 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必须以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德,关注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设定既要包含学业成就,又要包含学生的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未来教育评价要深度细化并应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2015年热点词排名第一的是“互联网 教育”,未来技术和网络依旧会在教育中占据重要甚至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可以很好地形容未来教育的特点。未来的教育不再封闭在学校中,而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空间,是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网络可以很好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方便学习者资源共享和社会交互。因此未来教育评价改革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评和互评方式, 让学生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评价中,培养自我的高层认知能力,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未来基础教育评价应该着重于学生过程性的学习数据,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数据;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整体表现。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的不断应用,利用大数据以及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有效分析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将孩子的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未来,基础教育评价应该建设全国的教育数据网络,收集包含教学活动过程、教育管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校园生活等的数据,并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连续性。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普及,“班班通”工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标志工程。对工程的评价也成为实践和研究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分析CIPP评价模式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内涵,尝试建立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班班通”工程评价框架。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评价基本能够全程、有效地对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进行过程监控并提供改进、决策依据。  【关键词】班班通;评价
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大到一整套知识系统的传播,小到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微课、微视频。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也许更易于接受。于是,总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今天的学生还需要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吗?阅读是否意味着低效?  阅读是一种运用文字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阅读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或者喜好,有意识地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的一个故事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名为《一个笨蛋和一群草根》的视频,讲述了广西柳州电教站黄宁老师和他的柳州课件研究中心组的故事。视频“通过凝练柳州市20多位基层草根教师的故事,展现了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基层教师们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的坚持、努力、进取,他们所创造的常人往往看不到的价值,和他们内心享受的欣喜。由此展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推广过程中最为朴实的、微弱的力量和不懈的努力。”  这些草根教师的事迹让我深为感
“数字科学家”课程、“数字艺术家”课程、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也可以这么上?没错。这些课程都是为北京景山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量身定制的。  回顾过去,景山学校曾肩负光荣与使命。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向景山学校赠送了一台苹果计算机。1983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景山学校肩负着这份光荣和使命,勇于实践与创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探索
【摘 要】发挥技术的数学教育价值,离不开技术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从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流程再造三个方向探索融合途径。在可视化中理解数学本质,在数学活动中提升思维水平,在互动环境中变革学习方式。导数运算、复合函数等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用与不用不一样,而HP Prime以其手持特点、符号计算优势、无线环境构建等,恰可彰显技术于数学教学的独有价值,正成为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学生视角可探索在
2016年中、高考已经结束,各地的招生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今的中高考已经成为每年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教育者应该理性看待中高考,还考试以本来的面目。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公民,本期,我们关注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  我们关注教育评价改革,是因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国家层面有“三通两平台”标准,上海市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中提出5项标准,涉及网络、教室多媒体装备、教师移动设备配置、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这一系列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提升了中小学普通教室的信息化配置,加强了中小学的网络和信息化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随着这一系列标准的落地,区域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改善显著,尤其是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满意
日前,《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在北京市通州区率先启动试点,通过“智慧学伴”平台,努力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供给。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理念进入课堂,学校正在发生怎样的悄然变化?2017年,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还在继续,技术如何施力教育,助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解教育的公平、均衡难题?带着这些问题,在2017年“两会”召开前夕,我们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高精
初次感受校长李苹,是从杨庄中学网络实验班教师荣卫东那里。“李校长是一个进取的人。按说接近退休年龄,就应该明哲保身了。但自从她来到学校,网络实验班、学校硬件设施、网络化办公等都抓起来了。她总想带着教师走到全区的最前列,想把这所初中校办成石景山区最好的学校!”   与李苹校长攀谈,感觉她的音调是低沉而平和的,然而聆听她的讲述,你便会为其中的那些坎坷与艰辛而唏嘘,会慢慢明了真实的李苹是一位怀有激情和梦想
iPad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引入东方的课堂是否能成功还有待观察。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设备层出不穷,从投影机、录像机、电视机、电脑到电子白板,现在,iPad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iPad进入课堂的利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黎加厚教授认为,iPad作为新兴的教学媒体,引起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人们的不了解,它最终将像铅笔代替鹅毛笔一样被人们所接受。扬长避短,更有效地发挥iPad的教学价值,培养面向未来的自主学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