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微信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其传递信息的实效性、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人际发展以及情感交流的需求,进而快速地掀起一股“微浪潮”。但“围脖”未必“温暖”,“微信”未必“威信”,“微浪潮”的兴起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现实的挑战。“微浪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微博”、“微信”网络生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现状,因势利导,积极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博 微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109-02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系统,微博将传统博客的内容微型化,并提供多种时尚的操作功能,其多样化与便捷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全体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微信是基于微博的主要功能而开发的另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除了具有微博的多样化与便捷性的特点,其主要增添的即时通讯、语音聊天的功能,并形成了“拇指族”的受众群体。在这种新的网络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开启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
一、“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分析
1.“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海量性决定了其网络思政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一方面,微博、微信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了打破的传统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受众群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个人状态,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微信这种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在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社交服务模式,其用户不分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及阶层,都可以即时的发布信息。其传递信息的数量多、领域广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交互性
微博、微信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群体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状态下发布信息,同时,受众群体也可以不受限制回复各种信息并转发。这种自媒体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复合运行模式,不仅体现在通过不同网络交互平台实现的立体式交互,即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交互,还体现在个体交互以及群体交互。
3.“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由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超时间性所决定。“网络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以光速传递,然后再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原来的形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即时传递”因此,微博、微信作为网络社交服务的新手段,不论白天、黑夜,第一时间地将信息传播出去。
二、“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丰富的信息资源,对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出了挑战
随着微博、微信技术的成熟发展,受众群体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增大,种类繁多,进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类型。“当前‘微博文化’中既有丰富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对于微信文化中的信息内容也是如此,这种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与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形成碰撞,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样式,在“微浪潮”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判定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化产生、发展和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文化的环境变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互式的工作模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提出了挑战
微博、微信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及培养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尚缺乏理性、客观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有着追求个性自我、时尚生活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他们很难分辨来自不同领域的观点,更欠缺对不良信息的认知能力,因此,很容易被外界的垃圾信息所干扰,进而影响其正常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更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生价值观引导的难度。
3.即时、广泛的信息传递形式,对校园网络舆情环境监控提出了挑战
校园网络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由于微信的群聊功能,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进行讨论,最后往往形成意见趋同的局面,信息一经传播,并很快引起共鸣。对于一些不良信息的转发、讨论,在“意见领袖”的控制下形成不良言论,使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危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受到强大的冲击。
三、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着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推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德树人”的良好网络育人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接收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应依托校园的整体良好氛围,围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走进校园,深入大学生内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加大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校园主流媒介的共建中,倡导他们进行“文明、绿色”网络实践,同时实现“走进学生、虚实结合”的新跨越。
2.开辟“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
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即时发布信息进行讨论,也可以利用群聊功能进行群组聊天,及时关注学生所发布的各种状态,掌握学生的动向,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育者通过微博、微信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人气,针对部分学生
的问题,在“网下”进行积极的教育,走进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依托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机制
新一代的“90后”,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者,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负责任的传播态度,为构建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新一代的“90”后,是集矛盾与统一于一体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性格多处于双面性。既有热情、奔放的不羁性格,又有孤单、寂寞的小情绪;既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又有依赖懒惰的特性存在;既有敢爱敢恨的豪放品格,又有沉默寡言的寂静时刻;他们渴望被爱,但又缺乏爱的能力,这样一群矛盾统一体,喜欢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状态,彰显自我个性,通过对微博、微信的关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最新动向,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建立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2]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3] 张定红.从大学生沉迷网络谈网络素养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6(3).
【关键词】微博 微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109-02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系统,微博将传统博客的内容微型化,并提供多种时尚的操作功能,其多样化与便捷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全体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微信是基于微博的主要功能而开发的另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除了具有微博的多样化与便捷性的特点,其主要增添的即时通讯、语音聊天的功能,并形成了“拇指族”的受众群体。在这种新的网络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开启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
一、“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分析
1.“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海量性决定了其网络思政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一方面,微博、微信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了打破的传统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受众群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个人状态,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微信这种自媒体的新生力量在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社交服务模式,其用户不分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及阶层,都可以即时的发布信息。其传递信息的数量多、领域广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交互性
微博、微信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群体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状态下发布信息,同时,受众群体也可以不受限制回复各种信息并转发。这种自媒体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复合运行模式,不仅体现在通过不同网络交互平台实现的立体式交互,即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交互,还体现在个体交互以及群体交互。
3.“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由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超时间性所决定。“网络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以光速传递,然后再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原来的形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即时传递”因此,微博、微信作为网络社交服务的新手段,不论白天、黑夜,第一时间地将信息传播出去。
二、“微浪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丰富的信息资源,对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出了挑战
随着微博、微信技术的成熟发展,受众群体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增大,种类繁多,进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化类型。“当前‘微博文化’中既有丰富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对于微信文化中的信息内容也是如此,这种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与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形成碰撞,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样式,在“微浪潮”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判定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化产生、发展和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文化的环境变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互式的工作模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提出了挑战
微博、微信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以及培养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尚缺乏理性、客观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由于当代大学生有着追求个性自我、时尚生活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他们很难分辨来自不同领域的观点,更欠缺对不良信息的认知能力,因此,很容易被外界的垃圾信息所干扰,进而影响其正常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更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生价值观引导的难度。
3.即时、广泛的信息传递形式,对校园网络舆情环境监控提出了挑战
校园网络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由于微信的群聊功能,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进行讨论,最后往往形成意见趋同的局面,信息一经传播,并很快引起共鸣。对于一些不良信息的转发、讨论,在“意见领袖”的控制下形成不良言论,使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危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受到强大的冲击。
三、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着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推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德树人”的良好网络育人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接收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应依托校园的整体良好氛围,围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走进校园,深入大学生内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加大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校园主流媒介的共建中,倡导他们进行“文明、绿色”网络实践,同时实现“走进学生、虚实结合”的新跨越。
2.开辟“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
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即时发布信息进行讨论,也可以利用群聊功能进行群组聊天,及时关注学生所发布的各种状态,掌握学生的动向,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育者通过微博、微信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人气,针对部分学生
的问题,在“网下”进行积极的教育,走进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依托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机制
新一代的“90后”,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者,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负责任的传播态度,为构建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新一代的“90”后,是集矛盾与统一于一体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性格多处于双面性。既有热情、奔放的不羁性格,又有孤单、寂寞的小情绪;既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又有依赖懒惰的特性存在;既有敢爱敢恨的豪放品格,又有沉默寡言的寂静时刻;他们渴望被爱,但又缺乏爱的能力,这样一群矛盾统一体,喜欢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状态,彰显自我个性,通过对微博、微信的关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最新动向,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建立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2]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3] 张定红.从大学生沉迷网络谈网络素养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