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的本质特征使数学的学习对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客观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让数学成为了他们心目中负担,会产生畏难和厌恶的心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加以解释”这一方案的提出有效的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让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小学阶段学生接受。但是,随着数学教学生活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展开,实践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亟需我们进行反思和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景创设;问题与对策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数学思维,并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较为复杂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数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在劳动生活中应用衍生的,是一门来自于生活又会回归到生活的学科,所以将相对客观、理论性强的数学知识重新衔接生活,在生活情景中进行教学会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习之初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改变对于数学枯燥、困难的传统印象,提高對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实际负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观念问题以及教学设计等种种原因,在应用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小学数学生活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情景创设形式化
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知识,拉近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更具备真实感。但是在目前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将生活情景创设当做举例子,并没有认真的去生活中挖掘或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如小学二年级上册中对于度量单位的学习,教师如果提出让同学们带尺子亲自动手量一量教室中的讲台、课桌、黑板,学生在对度量单位有更深刻的认识的同时也会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做PPT,拿出几张图片,让学生看着给出的数字填写度量单位,长此以往,无论多么精美的图片在学生眼里也只是教材的一部分,依然会觉得刻板无趣,失去了生活情景创设的意义。
(二)生活情景创设与数学教学比例失衡
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是我们现在推广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追根溯源生活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学,接纳数学。目前出现一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对于生活情景和数学教育的平衡无法把握好,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几乎是在以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纳入,产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以成人思维创设生活场景
以创设生活场景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是根据小学学生的特点构建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以学生们熟悉的场景、可以接受的思维方式导入数学知识,使学生较为平稳、和缓的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完成过渡。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创设生活场景时完全以自己的视角去思考,忽略了成人与儿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导致无法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形成共鸣,所创设的生活场景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二、小学数学生活场景创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保证场景创设的真实性与可实践性
生活场景创设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真实的贴合生活,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下可以容入其中。所以要求教师在创设场景时应该实际的融入生活中去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小数乘法”一课,教材中的例子是卖风筝,但是对于风筝的标价是2.8元,这显然是与实际生活不相符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会产生代入感也没有趣味性。但是“开超市”“开商店”之类的场景在班级教学中是比较容易构建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背景,对贩卖的商品进行调整,比如用常见的文具、水果等,可以布置学生去实地考察真实价格,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经营活动,这样将真实的生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锻炼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与趣味性才是在教学中创设场景的真正目的。
(二)抓住重点,启发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数学思维
如前文所述,生活场景的再现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会数学顾虑,学习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相对不容易集中,思维也较为发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注意分清主次,在生活场景的创设中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要点。
比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分、秒”一课,教材上体现了很多生活的例子,也引导学生们进行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计时读一首诗需要多久,体验眨一次眼是多长时间、做熟饭需要多长时间。丰富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到三个单位之间的差别,但是由于形势的丰富学生很容易被道具和体验活动吸引注意力而忽略实际学习的内容。此时教师应当注意,在每一次体验之后可以将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或展示在屏幕上,比如1分钟=60秒,用数字和等式体现实践结果,让学生们有记忆和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真正目的,而不是把数学课变成活动课。
(三)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创设生活场景
数学带入生活,带入的应该是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成人视角的生活,所以想要达到创设生活情景的真正目的,教师应该换位思考,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现学生对什么更关注、更感兴趣,这样结合相关元素创设的场景才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兴趣达到真正目的。
例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可以设立在班级中分西瓜,分蛋糕的场景,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先由之前学过的整数除法引入,可以整出的时候怎么分,那么不能整除怎么办,在学生们都关注的场景中引入对于分数的认识和思考,才会让学生真正认同老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去记忆学习知识。
三、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明确此种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创设合理高效的场景,确保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学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9(15):104-105.
[2]党金荣.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时代教育,2020,2(01).
[3]卞恩鸿.小学“生活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1):110-11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景创设;问题与对策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数学思维,并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较为复杂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数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在劳动生活中应用衍生的,是一门来自于生活又会回归到生活的学科,所以将相对客观、理论性强的数学知识重新衔接生活,在生活情景中进行教学会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习之初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改变对于数学枯燥、困难的传统印象,提高對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实际负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观念问题以及教学设计等种种原因,在应用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小学数学生活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情景创设形式化
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知识,拉近与数学的距离,让数学更具备真实感。但是在目前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单纯的将生活情景创设当做举例子,并没有认真的去生活中挖掘或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如小学二年级上册中对于度量单位的学习,教师如果提出让同学们带尺子亲自动手量一量教室中的讲台、课桌、黑板,学生在对度量单位有更深刻的认识的同时也会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做PPT,拿出几张图片,让学生看着给出的数字填写度量单位,长此以往,无论多么精美的图片在学生眼里也只是教材的一部分,依然会觉得刻板无趣,失去了生活情景创设的意义。
(二)生活情景创设与数学教学比例失衡
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是我们现在推广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追根溯源生活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数学,接纳数学。目前出现一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对于生活情景和数学教育的平衡无法把握好,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几乎是在以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纳入,产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以成人思维创设生活场景
以创设生活场景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是根据小学学生的特点构建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以学生们熟悉的场景、可以接受的思维方式导入数学知识,使学生较为平稳、和缓的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完成过渡。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创设生活场景时完全以自己的视角去思考,忽略了成人与儿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导致无法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形成共鸣,所创设的生活场景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二、小学数学生活场景创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保证场景创设的真实性与可实践性
生活场景创设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真实的贴合生活,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下可以容入其中。所以要求教师在创设场景时应该实际的融入生活中去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小数乘法”一课,教材中的例子是卖风筝,但是对于风筝的标价是2.8元,这显然是与实际生活不相符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会产生代入感也没有趣味性。但是“开超市”“开商店”之类的场景在班级教学中是比较容易构建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背景,对贩卖的商品进行调整,比如用常见的文具、水果等,可以布置学生去实地考察真实价格,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经营活动,这样将真实的生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锻炼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与趣味性才是在教学中创设场景的真正目的。
(二)抓住重点,启发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数学思维
如前文所述,生活场景的再现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会数学顾虑,学习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相对不容易集中,思维也较为发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注意分清主次,在生活场景的创设中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要点。
比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分、秒”一课,教材上体现了很多生活的例子,也引导学生们进行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计时读一首诗需要多久,体验眨一次眼是多长时间、做熟饭需要多长时间。丰富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到三个单位之间的差别,但是由于形势的丰富学生很容易被道具和体验活动吸引注意力而忽略实际学习的内容。此时教师应当注意,在每一次体验之后可以将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或展示在屏幕上,比如1分钟=60秒,用数字和等式体现实践结果,让学生们有记忆和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真正目的,而不是把数学课变成活动课。
(三)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创设生活场景
数学带入生活,带入的应该是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成人视角的生活,所以想要达到创设生活情景的真正目的,教师应该换位思考,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现学生对什么更关注、更感兴趣,这样结合相关元素创设的场景才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兴趣达到真正目的。
例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可以设立在班级中分西瓜,分蛋糕的场景,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先由之前学过的整数除法引入,可以整出的时候怎么分,那么不能整除怎么办,在学生们都关注的场景中引入对于分数的认识和思考,才会让学生真正认同老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去记忆学习知识。
三、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明确此种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创设合理高效的场景,确保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学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观察,2020,9(15):104-105.
[2]党金荣.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时代教育,2020,2(01).
[3]卞恩鸿.小学“生活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1):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