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类中职学校经典诵读活动调查分析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校为例,对艺术类中职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实施前后情况进行调查,从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现状和改进方向、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典诵读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推动作用的结论,并针对活动存在的不足提出注重“双向诵读”、采用“四位一体”授课法、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开展“全民诵读”活动、加大经典诵读活动宣传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教学艺术 中职学校
  当前,许多艺术类中职学校开设了各种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如戏曲、舞蹈、杂技、声乐等。经典诵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经典诵读在这些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广西艺术学校开展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经典诵读活动,并对活动前后学生的相关变化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通过对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措施。
  一、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分为经典诵读活动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调查,通过两个阶段的调查,掌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职艺校经典诵读开展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学生在参加学校实施的活动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等方面情况的变化。
  调查的对象为广西艺术学校舞蹈、音乐、戏曲、主持、国标、美术、杂技等专业的学生共110人。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填写后回收。前测问卷共发出110份,回收108份,2份问卷无效(未收回),回收率为98.2%;后测问卷共发出11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为100%。两次问卷都是以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题相结合,主要针对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现状、改进方向、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变量的设定,符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二、前后测调查结果与对比分析
  前后测问卷设置的问题较为相似,主要从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现状和改进方向、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1所示是被调查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关数据对比。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非常感兴趣的人数百分比从原来的23.6%上升到34.5%,完全没兴趣的人数占比为0;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以继承发扬为主的占82.7%,较前测有所上升;学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人数从原来的30.9%提升到55.5%,有了较大的转变。总的来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愈发积极,说明经典诵读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现状和改进方向
  表2所示调查结果反映了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现状和改进方向。关于经典诗文的来源,90.9%的学生表示背诵的经典诗文来自课本和老师,获得途径单一。关于教师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的指导程度,只有32.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的指导程度很细致,认为教师指导程度一般、不深和无指导的学生占比较大(67.3%)。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经典诵读的氛围,58.2%的学生认为身边中华传统文化和经典诵读的氛围一般,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氛围不浓。关于喜欢的经典诵读教学方式,学生主要希望教师在教学经典诵读诗文时多讲解(32.7%)、与学生合作交流(34.5%),并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相结合(24.6%)。关于学习经典诗文希望获得的成就,学生主要希望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50.0%)、在专业上融会贯通(35.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艺术类中职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还存在不足,教师的教学指导还有待改进。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
  表3调查结果反映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参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后,73.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的指导很细致,比前测上升了约40个百分点;认为身边传统文化和经典诵读氛围浓厚的学生从前测的18.2%上升到39.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其中有31.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和父母联系更频繁,和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更和睦,更能理解师长用心,更能遵守社会秩序。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经典诵读授课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87.2%的学生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已学过的诗句。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经典诵读活动非常有效,让学生由内而外发生了转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分析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对经典诗文诵读的指导力度明显增大,指导内容也更细致;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行为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二是经典诵读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推动作用。经典诵读活动可以结合艺术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专业学习互为相长,实现学生主动诵读经典、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三是经典诵读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经典诗文获得途径单一,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学生无法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诵读的氛围。针对这些不足,教师应扩大经典诗文获得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化工具,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诗文;加强对诵读技巧的指导和对经典诗文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在教授经典诗文的同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自如,并在专业中融会贯通。
  (二)改进建议
  由上述结论可知,艺术类中职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推动作用,因此,这一活动值得继续开展和推广。但是,这一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结合调查中的改进方向,笔者提出如下改进艺术中职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建议。   1.注重“雙向诵读”,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双向诵读”是以诵读促进专业发展,从专业发展反馈诵读,达到文化与专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甄选出与专业相结合的经典诗文,汇编成语文课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性格活泼,表现欲望强,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先由各班在早读和班会上诵读经典诗文,然后挑选学生代表在每周的校园升旗仪式上进行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传统文化情怀。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就会更投入地进行诵读训练,并主动融入自己的专业特色,如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示自己的画作,将画作上的意境和诵读的情感相结合,在不断的练习中领会诗词中的语境,感悟传统文化的韵味。学生在作画的时候,从山水画中寄予情感,从人物素描中增添个性,又不禁想起经典诗文中有关山水和人物描述的诗句,脱口而出朗朗诵读。从诗文朗诵到专业学习,从作画到诵读经典,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单纯地强调诵读更具有吸引力和持久性。此外,在“双向诵读”中,诵读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更注重内涵,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采用“四位一体”授课法将专业和诵读相结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讲解和赏析,并采用集积累、背诵、书写、表演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授课法。如教师在给舞蹈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采薇》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舞蹈《采薇》的片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从语文和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解和对比分析,并引导诵读;最后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诗词,在课后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下次课上展示舞蹈中的诵读表演,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外部输入后,才会在实际操作中认真钻研,达到情感升华,从而领会专业与诵读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诵读知识基础,还要对舞蹈和表演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教学技巧的提升,对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诵读技巧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有促进作用。
  3.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开展“全民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不应局限于语文课上的学习,可以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开展课上课下的“全民诵读”活动。例如,在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加入原生态唱腔,杂技专业的学生可以融入柔术的传统,器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融入民族乐器等,从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经典诵读。在诵读比赛准备过程中,语文教师和主持专业教师在课上讲解经典诵读的诗词、传授诵读的技巧,而其他专业的教师则在课后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的编排,弥补教师跨专业的不足。把艺术专业特色融入比赛后,诵读活动不再平淡无奇、千篇一律,能够极大地促进文化与专业的融合,使二者协同发展。
  4.加大经典诵读活动宣传力度,以多样化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传统的校园文化长廊、广播站、海报等宣传方式,还可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加大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比如,建立“诵读经典,弘扬传统”微信公众号,拍摄相关的抖音或快手小视频,开设系列讲座,创办诵读诗社和汉服社等,形成全面普及的宣传模式。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采取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多样化方式进行实践,才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经典诵读活动,让经典诵读得以持续开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推动作用,经典诵读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了预期效果,值得继续实施和推广。教师应加强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实际操作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提升经典诵读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单小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才智,2018(23).
  [2]罗迪.艺术专业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
  【作者简介】黄冬梅(1983—  ),女,瑶族,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英文教学;唐云霞(1979—  ),女,汉族,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
  (责编 王悦之)
其他文献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学习的有机融合,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信息化素养的教师是构建有成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执行者和关键因素。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整合理论和教师知识框架,TPACK理论认为,教师知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因素。文章认为TPACK框架可以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理论指引,协助外语教师适应技术整合带来的教学变革,引领教师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角色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应用型高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偏重理论,与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理念脱节。而将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与咨询技术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则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基于行为主义心理理论构建产出导向的思政课理论教育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咨询理论构建行动学习为主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将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与咨询技术应用在高校思
摘 要: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由谁来培养人”的基本思路深入改革实践。经过近10年的探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以思政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了思创深度融合机制,将思政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围绕“学生、师资、课程、基地”四个核心要素,创建了双创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科创实践教育的分层分类双创育人模式
摘 要:一流课程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尺。要建成一流课程,就必须优化重构课程要素,其生成逻辑表现为单一课程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碎片化知识向综合性知识转化,学、做、研的离散型课程结构向循环嵌入型结构转化。一流课程建设是后现代生态主义思想在课程领域的逻辑发展。在这一视角下,课程群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塑造和学、做、研的一体化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摘 要:学科通识课通过开设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素养课程,给新生普及科研方法,开展科学素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由于课程自身特点、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专业背景差异等因素,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性改革,以期让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群体都能受益,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服务。通过雨课堂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意向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课
摘 要:为了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测控实习课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实践项目,构建了3层次递进式测控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既能满足学生普及测控技术知识的需要,又能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环境。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初见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自主实践;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摘 要】本文对广西10所中职学校共2883名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提出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拟解决的问题,论述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措施:修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基于S2b2c思维的创业教育相关制度;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内容、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营造氛围提升观念,发挥活动、文化、环境育人作用;培育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成立学生创业服务指导中
摘 要:翻译工作是架起中外交流的沟通桥梁,翻译工作需要有专业素养的翻译人才队伍。翻译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奠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活动。地方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的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教学设备和环境都有自身特點,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立足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特点,从师资力量、学生英汉双语语言基础、翻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了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