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多么新颖的教学方式。法国18世纪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已提到情境教学的形式。早在南朝时期,我国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就有对“情境”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通过数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情境教学法”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种以一定情绪色彩为基础,以生动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使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情画意 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
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赤裸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学生观看了图画后不由自主地赞叹到:“瀑布真长,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此一来,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2、诉诸听觉的情境
声音元素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同样能为情境教学的实现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课堂中的声音除了人声和自然声响之外,我们为了创设诗词描绘的意境,可以利用音响设备,为课堂提供环境声和音乐来增加情境的真实感。环境声比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声,雨声,动物声等对于学生进入情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音乐的情感渲染常常会带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触动感。在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音乐也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曾在课堂音乐运用上下过功夫。有位教师在上《寻隐者不遇》一课时,不但找了许多名山的图片,还加入了一首古曲做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课件,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上高山巍峨,山上有苍松翠柏,眺望群山,山顶若隐若现,山腰处云海茫茫……配以教师精心选取的一首古琴曲,古曲宁静悠远,恰映隐者心境,在此背景音乐下教师从容深沉地朗诵起课文,学生已被此情此景所吸引,置身景中,很快就进入了作者的情境世界中。
3、诉诸想像的综合运用
除了视听觉具体的形象的引导,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需要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来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表达甚至角色的扮演来创设情境,当然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让学生来展示抑或扮演诗中角色的方式,这样可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情境教学的效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游园不值》一课时,道具只有书中的挂图,和一幅叶绍翁的画像。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叶绍翁的画像,请学生说说画像上的人是谁。待学生大体了解了作者后,教师巧妙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叶绍翁本人,提出带领小同学们去他一个朋友家的园子里赏赏春。教师在讲台上仿佛真的成了诗作者,按照诗中的节奏和过程,一路不住地关注同学们注意脚下的苍苔,小心滑倒。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仿佛小小教室里的神游真的成了他们的踏青之旅。学生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老师随后敲敲教室的门,“咦,怎么敲了这么久主人都没有来开门,莫非主人出门了?唉,看来我们进不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啊?”教师此处一句合情合理地提问既是问学生现在的心情,又是让学生体会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心情,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非常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来了,我们就想像一下园内的景色吧,看看哪位同学能用四字词语说说你想到的景色。”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学生非常踊跃自然地说出了很多诸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满园春色”等等的词语。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借助想像的力量综合的运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诗歌的具体情境当中,从而更真切地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通过以上总结的方法和实际的案例,我们发现“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指出的是笔者所列出的诉诸视觉、听觉和想像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的,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不同的偏重。当然所有这些创设情境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面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具体的授课对象时,进行的有机整合。而在引导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情绪的率先触动,教师的真情实感是让学生进入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意境高远,韵味无穷。让学生体会其中真意是作为语文老师的真切诉求。古诗词的意境与“情境教学法”在课堂的有效结合,一定会更充分展示出古诗的魅力。只有当“诗情画意满课堂”时,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和热爱我们数千年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诗情画意 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
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赤裸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学生观看了图画后不由自主地赞叹到:“瀑布真长,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此一来,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2、诉诸听觉的情境
声音元素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同样能为情境教学的实现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课堂中的声音除了人声和自然声响之外,我们为了创设诗词描绘的意境,可以利用音响设备,为课堂提供环境声和音乐来增加情境的真实感。环境声比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声,雨声,动物声等对于学生进入情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音乐的情感渲染常常会带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触动感。在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音乐也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曾在课堂音乐运用上下过功夫。有位教师在上《寻隐者不遇》一课时,不但找了许多名山的图片,还加入了一首古曲做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课件,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上高山巍峨,山上有苍松翠柏,眺望群山,山顶若隐若现,山腰处云海茫茫……配以教师精心选取的一首古琴曲,古曲宁静悠远,恰映隐者心境,在此背景音乐下教师从容深沉地朗诵起课文,学生已被此情此景所吸引,置身景中,很快就进入了作者的情境世界中。
3、诉诸想像的综合运用
除了视听觉具体的形象的引导,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需要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来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表达甚至角色的扮演来创设情境,当然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让学生来展示抑或扮演诗中角色的方式,这样可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情境教学的效果。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游园不值》一课时,道具只有书中的挂图,和一幅叶绍翁的画像。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叶绍翁的画像,请学生说说画像上的人是谁。待学生大体了解了作者后,教师巧妙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叶绍翁本人,提出带领小同学们去他一个朋友家的园子里赏赏春。教师在讲台上仿佛真的成了诗作者,按照诗中的节奏和过程,一路不住地关注同学们注意脚下的苍苔,小心滑倒。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仿佛小小教室里的神游真的成了他们的踏青之旅。学生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老师随后敲敲教室的门,“咦,怎么敲了这么久主人都没有来开门,莫非主人出门了?唉,看来我们进不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啊?”教师此处一句合情合理地提问既是问学生现在的心情,又是让学生体会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心情,学生在这种情景下非常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来了,我们就想像一下园内的景色吧,看看哪位同学能用四字词语说说你想到的景色。”这样一来,水到渠成,学生非常踊跃自然地说出了很多诸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满园春色”等等的词语。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构思巧妙,借助想像的力量综合的运用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诗歌的具体情境当中,从而更真切地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通过以上总结的方法和实际的案例,我们发现“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指出的是笔者所列出的诉诸视觉、听觉和想像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的,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不同的偏重。当然所有这些创设情境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面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具体的授课对象时,进行的有机整合。而在引导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情绪的率先触动,教师的真情实感是让学生进入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意境高远,韵味无穷。让学生体会其中真意是作为语文老师的真切诉求。古诗词的意境与“情境教学法”在课堂的有效结合,一定会更充分展示出古诗的魅力。只有当“诗情画意满课堂”时,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和热爱我们数千年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