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变化,渐渐形成了共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要指导学生在更多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要努力建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拓展阅读这一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积淀、形成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拓展阅读并非多多益善,有些甚至与文本解读背道而驰。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摸索和实践,来谈谈对这些失效的拓展阅读的思考。
一、 貌合神离——拓展失当
[课例]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师:通过研读闰土所讲述的四件新鲜事,同学们对少年闰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四字词语来说说吗?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师出示句子: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生齐读)
师: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生: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和朋友们整天生活在高墙大院内,非常枯燥。
生:因为“我”和朋友们生活在大院里,不能接触大自然,所以眼界像井底之蛙那样狭窄。
生:我读出了鲁迅非常羡慕闰土,非常向往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
师:是呀。鲁迅非常向往能像闰土一样到广阔的大自然里去锻炼。那你们想知道成年后的闰土怎么样了吗?三十年后鲁迅重回故乡,又见到儿时的朋友。
(师在学生的满怀期待中出示拓展阅读材料《中年闰土》)
师: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不可思议,闰土长大后怎么会这样呢?
生:不会吧,闰土应该很有出息才对啊。
当学生一下接触围绕同一人物的主题阅读材料时,第一反应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两则材料进行对比、感受,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生境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与思想落后、等级观念严重的中年闰土的形象立刻产生了碰撞,学生原先通过文本体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闰土的赞扬和喜爱之情立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迷茫、疑惑,再让学生读文本时,学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毫无激情。
这看似“貌合”的拓展怎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究其原因,是教者忽略了引入拓展阅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在此处引入中年闰土的阅读材料,难怪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如果要引入这则拓展材料,可以放到感悟鲁迅先生憎恶黑暗社会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分析闰土变化的社会原因,从而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
二、 一成不变——拓展失时
在文本阅读教学之前引入有关作品的背景资料对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深入感悟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习惯于将这个环节放在上课揭题之时,这几乎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课始引入背景资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不管什么文章,一律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背景材料的引入就会成为走过场,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因此,背景资料的引入应该灵活多变,它可以融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它的出现也应随着学生感悟文本的需要应运而生,在合适的时机自然地呈现。笔者截取了特级教师阎学《忆江南》一诗的教学片段借以说明。
师:但是在这首回忆江南的词中,这些风景诗人统统都没有写,只选取了在他印象中最美的画面、最美的景物去写,那就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那绿如蓝的江水,红胜火的江花,是白居易记忆中江南最美的画面,最美的风景。美的东西、美的风景不一定都写尽了、写完了,可能留有余地更好。最美的画面,通过这寥寥两句就表现出来了,江南最美的季节,独特的味道,就浓缩在这短短的一首词中了。白居易不仅是一个诗人,简直就是一个——
生:画家!
师:是啊,好的诗词,往往会表现很美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
师:江南对白居易来说,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
(出示作者资料:白居易少年时期,曾经漫游过江南,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出任杭州刺史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做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修筑了白沙堤,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里的白沙堤,就是指现在的白堤。如今的白堤,已经成为西湖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的确,江南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他为此还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后两首《忆江南》,师生齐声诵读)
在这个案例中,阎老师没有选择在开题之时揭示与作者有关的背景资料,而是在充分品读江南美丽的画面之后呈现,这时呈现拓展资料,学生透过作者的身世境遇,去追溯诗人与江南的情感渊源,感受诗人对江南美好生活与逝去岁月的无比眷念的人生感触。适时引入更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更富灵动性,更有生趣。
三、 顾此失彼——拓展失本
[课例]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片段
生齐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你从哪个词中强烈地感受到叶老先生批改的认真、仔细?
生:从“密密麻麻”可以看出叶老改了很多,说明改得很认真。
师:是呀!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被叶老认真批阅过的作文。(出示“我”的作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叶老先生为“我”密密麻麻地修改了哪些地方?
生:“一张画像”改为了“一幅画像”。
师:同学们,咱们也来读一读“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有什么不同?
生:用词更准确些。
生:我看到了叶老把“上课了”改为“上课铃一响”。
生:把“不住地呐喊”改为了“吐出来几个字”。
……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处修改都给一一找了出来,最后让我们一齐把这篇融入叶老先生很多精力和心血修改的作文读一遍。
在教学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个故事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引入资料袋中的作文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叶老修改的地方,虽然能让学生体会到叶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但是非常费时。课堂教学的总时间是固定的,此长彼消,教师安排在文本研读上的时间必然得不到保证,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善于对需拓展的材料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处理,使用之前教师要充分解读,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解读的需求点进行适当拓展,达成目的后应该立刻回归文本,其宗旨是为利于学生解读文本服务的。教学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师:那叶老密密麻麻地修改了哪些地方呢?(生找句子)
交流:改了哪些地方?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师:仅仅是改了这三处地方吗?(出示修改过的作文原稿)
师:同学们,这篇就是经过叶老先生认真修改过的作文。课前老师仔细地数了一下,文中一共改了有150多处,此时我们仅仅看到的是这些修改符号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难怪作者看到这篇作文之后会一下子愣住了。(生再齐读——我一下愣住了……)
四、 泛滥成灾——拓展失度
[课例]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片段
笔者在课前已深深地认识到诗歌所描述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学生理解起来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扫除学生理解上可能存在的障碍,笔者精心设计了多处拓展,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 结合图片和资料介绍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 理解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补充阅读《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3. 介绍红军爬大雪山的故事,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 学生阅读自己搜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本以为有了这么多的背景资料和故事铺垫,就能帮助学生走近长征,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然而整堂课下来,学生成了匆匆看客,在教师的指挥下,走马观花般地欣赏一道道“风景”,而欣赏过后对文本却还是毫无感觉。
任何事物只有适度的才是最好的,一旦课堂上拓展阅读泛滥成灾,必将引起学生的感官疲劳,最终导致拓展阅读的失效。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度选择拓展阅读的方式,把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放到课前去,让学生在课前对诗歌背景产生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近人物、事件,再走进课堂阅读文本,学生就轻松多了。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品词析句:教学“逶迤”“磅礴”这两个词时,笔者采用了借助课后注释和看图片的方法;学生理解“暖”与“寒”的意义是这首诗中的一大难点,为此笔者引入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阅读和收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瞬间两种方法,学生立刻明白了“暖”字包含的是战士们对战斗胜利的喜悦,而“寒”字却蕴涵着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五、 放任自流——拓展失效
[课例]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马上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进一步走近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在结课时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这本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作业:学生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引导阅读积累从课内走向课外。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作业有的沦为公开课上典型的“秀场”,教师到了课外就完全遗忘;即使是家常课上,很多教师也因为省却反馈交流的麻烦而选择放任自流,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把它当回事,这煞有介事的作业自然成了课堂的一道点缀。由此,课外拓展阅读作业因完全流于形式而告失效。
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作业观,只要是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应及时反馈,拓展阅读也是这样。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反馈形式,如定期为学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汇报阶段性读书成果,从而激励先进;开展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同伴之间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因为阅读路上有了伙伴,学生的阅读之旅才会更有乐趣,更有幸福感;此外,还要争取广大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重视是拓展阅读得以扎实开展的保障。
课堂拓展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洞开了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新天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得到了重视。然而,我们又不能因为追求潮流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拓展阅读设计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每一处拓展阅读的设计、实施都必须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当我们在引入拓展阅读这一形式时,应该常常进行反思:自己的设计有没有太过的现象?因为过之,犹未能及。
(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312361)
一、 貌合神离——拓展失当
[课例]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师:通过研读闰土所讲述的四件新鲜事,同学们对少年闰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四字词语来说说吗?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师出示句子: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生齐读)
师: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生: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和朋友们整天生活在高墙大院内,非常枯燥。
生:因为“我”和朋友们生活在大院里,不能接触大自然,所以眼界像井底之蛙那样狭窄。
生:我读出了鲁迅非常羡慕闰土,非常向往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
师:是呀。鲁迅非常向往能像闰土一样到广阔的大自然里去锻炼。那你们想知道成年后的闰土怎么样了吗?三十年后鲁迅重回故乡,又见到儿时的朋友。
(师在学生的满怀期待中出示拓展阅读材料《中年闰土》)
师: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不可思议,闰土长大后怎么会这样呢?
生:不会吧,闰土应该很有出息才对啊。
当学生一下接触围绕同一人物的主题阅读材料时,第一反应便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两则材料进行对比、感受,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生境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与思想落后、等级观念严重的中年闰土的形象立刻产生了碰撞,学生原先通过文本体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闰土的赞扬和喜爱之情立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迷茫、疑惑,再让学生读文本时,学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毫无激情。
这看似“貌合”的拓展怎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究其原因,是教者忽略了引入拓展阅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在此处引入中年闰土的阅读材料,难怪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如果要引入这则拓展材料,可以放到感悟鲁迅先生憎恶黑暗社会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分析闰土变化的社会原因,从而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
二、 一成不变——拓展失时
在文本阅读教学之前引入有关作品的背景资料对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深入感悟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习惯于将这个环节放在上课揭题之时,这几乎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课始引入背景资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不管什么文章,一律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背景材料的引入就会成为走过场,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因此,背景资料的引入应该灵活多变,它可以融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它的出现也应随着学生感悟文本的需要应运而生,在合适的时机自然地呈现。笔者截取了特级教师阎学《忆江南》一诗的教学片段借以说明。
师:但是在这首回忆江南的词中,这些风景诗人统统都没有写,只选取了在他印象中最美的画面、最美的景物去写,那就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那绿如蓝的江水,红胜火的江花,是白居易记忆中江南最美的画面,最美的风景。美的东西、美的风景不一定都写尽了、写完了,可能留有余地更好。最美的画面,通过这寥寥两句就表现出来了,江南最美的季节,独特的味道,就浓缩在这短短的一首词中了。白居易不仅是一个诗人,简直就是一个——
生:画家!
师:是啊,好的诗词,往往会表现很美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
师:江南对白居易来说,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
(出示作者资料:白居易少年时期,曾经漫游过江南,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出任杭州刺史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做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修筑了白沙堤,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里的白沙堤,就是指现在的白堤。如今的白堤,已经成为西湖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的确,江南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他为此还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后两首《忆江南》,师生齐声诵读)
在这个案例中,阎老师没有选择在开题之时揭示与作者有关的背景资料,而是在充分品读江南美丽的画面之后呈现,这时呈现拓展资料,学生透过作者的身世境遇,去追溯诗人与江南的情感渊源,感受诗人对江南美好生活与逝去岁月的无比眷念的人生感触。适时引入更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更富灵动性,更有生趣。
三、 顾此失彼——拓展失本
[课例]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片段
生齐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你从哪个词中强烈地感受到叶老先生批改的认真、仔细?
生:从“密密麻麻”可以看出叶老改了很多,说明改得很认真。
师:是呀!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被叶老认真批阅过的作文。(出示“我”的作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叶老先生为“我”密密麻麻地修改了哪些地方?
生:“一张画像”改为了“一幅画像”。
师:同学们,咱们也来读一读“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有什么不同?
生:用词更准确些。
生:我看到了叶老把“上课了”改为“上课铃一响”。
生:把“不住地呐喊”改为了“吐出来几个字”。
……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处修改都给一一找了出来,最后让我们一齐把这篇融入叶老先生很多精力和心血修改的作文读一遍。
在教学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个故事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引入资料袋中的作文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叶老修改的地方,虽然能让学生体会到叶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但是非常费时。课堂教学的总时间是固定的,此长彼消,教师安排在文本研读上的时间必然得不到保证,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善于对需拓展的材料进行信息的整合和处理,使用之前教师要充分解读,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解读的需求点进行适当拓展,达成目的后应该立刻回归文本,其宗旨是为利于学生解读文本服务的。教学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
师:那叶老密密麻麻地修改了哪些地方呢?(生找句子)
交流:改了哪些地方?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师:仅仅是改了这三处地方吗?(出示修改过的作文原稿)
师:同学们,这篇就是经过叶老先生认真修改过的作文。课前老师仔细地数了一下,文中一共改了有150多处,此时我们仅仅看到的是这些修改符号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难怪作者看到这篇作文之后会一下子愣住了。(生再齐读——我一下愣住了……)
四、 泛滥成灾——拓展失度
[课例]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片段
笔者在课前已深深地认识到诗歌所描述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学生理解起来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扫除学生理解上可能存在的障碍,笔者精心设计了多处拓展,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 结合图片和资料介绍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 理解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补充阅读《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3. 介绍红军爬大雪山的故事,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 学生阅读自己搜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本以为有了这么多的背景资料和故事铺垫,就能帮助学生走近长征,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然而整堂课下来,学生成了匆匆看客,在教师的指挥下,走马观花般地欣赏一道道“风景”,而欣赏过后对文本却还是毫无感觉。
任何事物只有适度的才是最好的,一旦课堂上拓展阅读泛滥成灾,必将引起学生的感官疲劳,最终导致拓展阅读的失效。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度选择拓展阅读的方式,把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放到课前去,让学生在课前对诗歌背景产生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近人物、事件,再走进课堂阅读文本,学生就轻松多了。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品词析句:教学“逶迤”“磅礴”这两个词时,笔者采用了借助课后注释和看图片的方法;学生理解“暖”与“寒”的意义是这首诗中的一大难点,为此笔者引入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阅读和收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瞬间两种方法,学生立刻明白了“暖”字包含的是战士们对战斗胜利的喜悦,而“寒”字却蕴涵着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五、 放任自流——拓展失效
[课例]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马上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进一步走近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在结课时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这本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作业:学生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引导阅读积累从课内走向课外。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作业有的沦为公开课上典型的“秀场”,教师到了课外就完全遗忘;即使是家常课上,很多教师也因为省却反馈交流的麻烦而选择放任自流,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把它当回事,这煞有介事的作业自然成了课堂的一道点缀。由此,课外拓展阅读作业因完全流于形式而告失效。
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作业观,只要是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应及时反馈,拓展阅读也是这样。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反馈形式,如定期为学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汇报阶段性读书成果,从而激励先进;开展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同伴之间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因为阅读路上有了伙伴,学生的阅读之旅才会更有乐趣,更有幸福感;此外,还要争取广大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重视是拓展阅读得以扎实开展的保障。
课堂拓展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洞开了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新天地,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得到了重视。然而,我们又不能因为追求潮流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拓展阅读设计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每一处拓展阅读的设计、实施都必须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不能盲目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当我们在引入拓展阅读这一形式时,应该常常进行反思:自己的设计有没有太过的现象?因为过之,犹未能及。
(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31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