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心智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和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四个面来探讨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策略的不断更新成为新课堂追求的亮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课堂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创设适当的问题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创设形象的动画、实物、投影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优化问题设计。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猜想古埃及金字塔的塔基可能存在的形状,学生的答案有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笔者用动画演示:首先是让学生观看金字塔,整体感知金字塔的形状,然后剖开塔基的截面,慢慢将剖开的侧面转体一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截面图形,得出正方形的答案。这时笔者引出探究型问题:在公元前2700年前,古埃及人就明确了在建筑中怎样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同学们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的吗?……一系列的提问,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将问题的解答过程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路传达给学生,不顾学生是否可以完全理解与掌握,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层次越拉越大。新课改指出,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教学阶梯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连的简单问题或解题步骤。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符合多数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解绝对值方程”时,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但学习解绝对值方程时还是有较大的难度。这时笔者用|x-4|=6一题为例,将方程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有利于降低问题难度,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直接学习经验。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时,先让学生对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调查。如苏果超市自选商品的商品销售量、学生最喜欢喝什么品牌的牛奶、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兴趣小组等,学生可自选调查题目,根据调查结果制作出统计表。从统计图中得出结论,说出得出结论的理由。如在教学“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节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汽车站的入口处,我们会时常发现入口处的墙壁上标有1.1m,1.4m处标有红线,那么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确定这些红线是决定这个小朋友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开放型的问题教学情境,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式问题情境是指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节时,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问题情境:8人分别乘2辆出租车赶往汽车站,其中一辆出租车在距离汽车站15千米的地方突然出了故障,这时距离车票停止检票的时间还有42分钟,此时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出租车,出租车限乘5人(连同司机在内),这辆出租车的平均时速为60千米/时,请问这8人都能及时赶上汽车吗?这种开放型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为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贴合学生实际学情,以问题为导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动画式、阶梯式、生活化、开放式等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策略的不断更新成为新课堂追求的亮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课堂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创设适当的问题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创设形象的动画、实物、投影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优化问题设计。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猜想古埃及金字塔的塔基可能存在的形状,学生的答案有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笔者用动画演示:首先是让学生观看金字塔,整体感知金字塔的形状,然后剖开塔基的截面,慢慢将剖开的侧面转体一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截面图形,得出正方形的答案。这时笔者引出探究型问题:在公元前2700年前,古埃及人就明确了在建筑中怎样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同学们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的吗?……一系列的提问,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将问题的解答过程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路传达给学生,不顾学生是否可以完全理解与掌握,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层次越拉越大。新课改指出,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教学阶梯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连的简单问题或解题步骤。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符合多数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解绝对值方程”时,虽然学生已经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但学习解绝对值方程时还是有较大的难度。这时笔者用|x-4|=6一题为例,将方程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有利于降低问题难度,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直接学习经验。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时,先让学生对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调查。如苏果超市自选商品的商品销售量、学生最喜欢喝什么品牌的牛奶、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兴趣小组等,学生可自选调查题目,根据调查结果制作出统计表。从统计图中得出结论,说出得出结论的理由。如在教学“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节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汽车站的入口处,我们会时常发现入口处的墙壁上标有1.1m,1.4m处标有红线,那么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确定这些红线是决定这个小朋友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开放型的问题教学情境,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式问题情境是指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节时,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问题情境:8人分别乘2辆出租车赶往汽车站,其中一辆出租车在距离汽车站15千米的地方突然出了故障,这时距离车票停止检票的时间还有42分钟,此时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出租车,出租车限乘5人(连同司机在内),这辆出租车的平均时速为60千米/时,请问这8人都能及时赶上汽车吗?这种开放型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为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贴合学生实际学情,以问题为导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动画式、阶梯式、生活化、开放式等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