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课堂上的通感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xia_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运用通感教学有利于凸显“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则在于艺术通感的运用,具体而言,即视听通感的运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觉与脑海中意象通感生成现实的绘画,在重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现实的绘画与音乐听觉再度通感,促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
  一、通感和听觉与视觉结合最为频繁
  通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联通,在人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眼和耳的使用尤为频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世界。视觉常常带动听觉参与,听觉亦常常带动视觉参与,看与听常常同时发生作用,进行互通。通感以视听互通为最多。李斯特欣赏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酒神节主题,联想到“一个消瘦的,疲惫不堪的,勉强能站得住的烂醉如泥的人,他满脸血丝,一口酒气,无力地从石桌边站起,而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伴却仍在狂欢”;而欣赏哈罗尔德主题的时候,联想到“哈罗尔德的思绪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展翅飞翔,起伏浮沉”。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都要建立在过去已有的经验之上。李斯特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音乐联想到了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多或少都是以过去的视觉经验作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在音乐审美中,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为自然,也最为频繁。因此,音画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引入绘画环节,将听觉与视觉紧密结合。
  二、深入运用通感,感悟歌曲内涵
  在音乐欣赏中,听觉离不开视觉,甚至需要视觉的参与。施咏指出,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中,正是由于通感自觉而又深入的运用,使得在中国音乐里获得的往往不仅仅是听觉形象,还可以是视觉形象。并且,一些音乐作品确实具有美术性的内容,例如歌曲。这类音乐作品是词曲交相辉映的综合性的音乐形式,歌词以显而易见的情感特点、确定的意象范围和清晰的发展线索勾画了歌曲的内涵,个体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视觉性的美术化方式与听觉联觉。
  如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小乌鸦爱妈妈》这首作品,标题即具有一定的描绘性,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视觉形象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同的受众个体都有可能引起各不相同的美术化联想。如《小乌鸦爱妈妈》欢快活泼的旋律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景象;
其他文献
动手实践探析症结、解答问题,是新时期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在解决较复杂问题时,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存在一定困难,如果适时让学生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策略是根据所揭示的数学问题内涵,通過各种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复杂的数学问题变简单的一种方法。  一、图中悟理,亮出真实身份  例1:布置教室时,要将一张长36cm
从水泥的水化热、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基础约束条件及混凝土收缩变形等因素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并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了材料、施工方面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小学教育是对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的科目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内容相对简单、趣味性相对较强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对科学课堂的开放性拓展教学,正是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本文将论述小学科学课堂开放拓展性教学等相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段的习作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想象作文不同于其他作文形式,它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
在幼儿园中,结构游戏以其自主、自由的形式和丰富的创新力以及较强的操作性,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同时,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欲及好奇心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结构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幼儿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当前,随着幼儿学习逐渐强调游戏化的趋势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结构游戏是
科学课程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设科学探究氛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去领略科学的魅力与惊奇。让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我认为在科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两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