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运用通感教学有利于凸显“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则在于艺术通感的运用,具体而言,即视听通感的运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觉与脑海中意象通感生成现实的绘画,在重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现实的绘画与音乐听觉再度通感,促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
一、通感和听觉与视觉结合最为频繁
通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联通,在人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眼和耳的使用尤为频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世界。视觉常常带动听觉参与,听觉亦常常带动视觉参与,看与听常常同时发生作用,进行互通。通感以视听互通为最多。李斯特欣赏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酒神节主题,联想到“一个消瘦的,疲惫不堪的,勉强能站得住的烂醉如泥的人,他满脸血丝,一口酒气,无力地从石桌边站起,而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伴却仍在狂欢”;而欣赏哈罗尔德主题的时候,联想到“哈罗尔德的思绪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展翅飞翔,起伏浮沉”。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都要建立在过去已有的经验之上。李斯特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音乐联想到了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多或少都是以过去的视觉经验作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在音乐审美中,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为自然,也最为频繁。因此,音画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引入绘画环节,将听觉与视觉紧密结合。
二、深入运用通感,感悟歌曲内涵
在音乐欣赏中,听觉离不开视觉,甚至需要视觉的参与。施咏指出,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中,正是由于通感自觉而又深入的运用,使得在中国音乐里获得的往往不仅仅是听觉形象,还可以是视觉形象。并且,一些音乐作品确实具有美术性的内容,例如歌曲。这类音乐作品是词曲交相辉映的综合性的音乐形式,歌词以显而易见的情感特点、确定的意象范围和清晰的发展线索勾画了歌曲的内涵,个体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视觉性的美术化方式与听觉联觉。
如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小乌鸦爱妈妈》这首作品,标题即具有一定的描绘性,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视觉形象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同的受众个体都有可能引起各不相同的美术化联想。如《小乌鸦爱妈妈》欢快活泼的旋律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景象;
一、通感和听觉与视觉结合最为频繁
通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联通,在人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眼和耳的使用尤为频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世界。视觉常常带动听觉参与,听觉亦常常带动视觉参与,看与听常常同时发生作用,进行互通。通感以视听互通为最多。李斯特欣赏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酒神节主题,联想到“一个消瘦的,疲惫不堪的,勉强能站得住的烂醉如泥的人,他满脸血丝,一口酒气,无力地从石桌边站起,而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伴却仍在狂欢”;而欣赏哈罗尔德主题的时候,联想到“哈罗尔德的思绪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展翅飞翔,起伏浮沉”。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都要建立在过去已有的经验之上。李斯特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音乐联想到了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多或少都是以过去的视觉经验作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在音乐审美中,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为自然,也最为频繁。因此,音画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引入绘画环节,将听觉与视觉紧密结合。
二、深入运用通感,感悟歌曲内涵
在音乐欣赏中,听觉离不开视觉,甚至需要视觉的参与。施咏指出,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中,正是由于通感自觉而又深入的运用,使得在中国音乐里获得的往往不仅仅是听觉形象,还可以是视觉形象。并且,一些音乐作品确实具有美术性的内容,例如歌曲。这类音乐作品是词曲交相辉映的综合性的音乐形式,歌词以显而易见的情感特点、确定的意象范围和清晰的发展线索勾画了歌曲的内涵,个体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视觉性的美术化方式与听觉联觉。
如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小乌鸦爱妈妈》这首作品,标题即具有一定的描绘性,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视觉形象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同的受众个体都有可能引起各不相同的美术化联想。如《小乌鸦爱妈妈》欢快活泼的旋律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