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如今人们读书大多选择默读,可谓心到,眼到;然而于我,一次“口到”“耳到”的“讀书经历”却拥有着独特的意义。
夜空下,石坛边,我们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们聚在一起,举行自己母语诗歌的分享会。
白俄罗斯的同学用俄语读着一首苏联的革命诗,气氛像一根拉紧了的弦。她的声音如同一把极富弹性的弓,一下、两下,声音甜美、轻柔,然而带着厚度;似乎随时便可以拉紧、拉远。她围着中间升起的石坛绕着圈,随着节奏踱着步,脚步随着音量、音调的升高由缓至疾,黑色的裙摆如同一倏急促的阴影。她的唇齿间有着极强的爆发力,情感激烈处,一词一句仿佛机关枪一般射出,然而枪林弹雨最为密集时,一切突然打住:脚步停了,言语静了,时间仿佛停滞。时间掌握在了她的身上,我们在她的世界里。
爱尔兰的诗歌则更为温和。面前的女生用爱尔兰语读着一首安静的诗,婉转的言语如同小河一般向前流淌。爱尔兰语中不少音给人转弯的感觉,愈加显得俏皮、友好、温柔。这正如这个民族一样吧,多灾多难却充满韧性。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他们总能找到快乐的方法,用歌舞驱散恐惧。
这些诗的内容,我读不懂。但是我听懂了。
朗读于我,始终有着神秘的魅力。当文字变成音节,文字承载的想法便具有了生机和灵气。正如没有两个音乐家会奏出两个相同的音符,没有两个人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说出一句话。读书“眼到”,得以接收信息;“心到”,得以思考、感悟;一般来说,阅读的旅程就到此为止了,文字牵起的千思万绪、心潮涌动,也最终封存于一个人的身体里。然而若是读书“口到”,则不一样了:朗读,看似是照本念出文字,实则是个把文字内化、再把内化结果展现出来的过程。听人朗读,即是在听朗读的人。回想曾经的成长,看书的经历已模糊成一片,倒是“书”从别人口中朗读出的经历仍使我历历在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妈妈对我朗读的书。小时候,妈妈在床边给我读书是每晚睡前的保留节目。我不知道这些话我当时有没有听懂,但我知道的是,妈妈的声音是柔软、温和的,这个声音讲述的世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善良与美好,让我相信,即使再大的危险来临也有这个声音充满安全感的笼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爸爸跟我一起读的书。爸爸是大忙人,似乎爱他的电脑多过爱我;然而许多年不变的,是每天我上学、放学他必奉陪,风雨无阻。一天晚上,他把我招呼到沙发上,两眼放光地拿出一本书,我一看,《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嘿,放学时他在学校门口等我时买的!“你上小学了,该读些古诗的!”他对我说,自己却饶有兴趣地翻看着那本书,仿佛自己才是那个该读诗的孩子。终于,他挑中了一首《早发白帝城》,才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读……
“来吧,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这是学校里一位老师即将离开时在告别会上朗诵的诗,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他一手打造了学校的户外拓展项目,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在这有限的陪伴时光的终点,他把我们引向了永恒的文学世界。这首诗完完全全地就是他啊。讲台旁的他一如既往的意气风发,如同诗中那个即将启程的勇士尤利西斯,启发、鼓舞着我们:等待我们的,不过是又一程冒险。
这些“书”,他们认真地朗读,我认真地听。在那些共享认真与专注的时刻,我们之间升起了一场共情,也产生了一种联结。在运转得越来越快的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忙,能共享一刻的专注,想来也是弥足珍贵。
当读书成为了一种互动、一场共情,想必是谁都会享受那抑扬之间、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牵起的某一秒心颤吧。
夜空下,石坛边,我们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们聚在一起,举行自己母语诗歌的分享会。
白俄罗斯的同学用俄语读着一首苏联的革命诗,气氛像一根拉紧了的弦。她的声音如同一把极富弹性的弓,一下、两下,声音甜美、轻柔,然而带着厚度;似乎随时便可以拉紧、拉远。她围着中间升起的石坛绕着圈,随着节奏踱着步,脚步随着音量、音调的升高由缓至疾,黑色的裙摆如同一倏急促的阴影。她的唇齿间有着极强的爆发力,情感激烈处,一词一句仿佛机关枪一般射出,然而枪林弹雨最为密集时,一切突然打住:脚步停了,言语静了,时间仿佛停滞。时间掌握在了她的身上,我们在她的世界里。
爱尔兰的诗歌则更为温和。面前的女生用爱尔兰语读着一首安静的诗,婉转的言语如同小河一般向前流淌。爱尔兰语中不少音给人转弯的感觉,愈加显得俏皮、友好、温柔。这正如这个民族一样吧,多灾多难却充满韧性。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他们总能找到快乐的方法,用歌舞驱散恐惧。
这些诗的内容,我读不懂。但是我听懂了。
朗读于我,始终有着神秘的魅力。当文字变成音节,文字承载的想法便具有了生机和灵气。正如没有两个音乐家会奏出两个相同的音符,没有两个人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说出一句话。读书“眼到”,得以接收信息;“心到”,得以思考、感悟;一般来说,阅读的旅程就到此为止了,文字牵起的千思万绪、心潮涌动,也最终封存于一个人的身体里。然而若是读书“口到”,则不一样了:朗读,看似是照本念出文字,实则是个把文字内化、再把内化结果展现出来的过程。听人朗读,即是在听朗读的人。回想曾经的成长,看书的经历已模糊成一片,倒是“书”从别人口中朗读出的经历仍使我历历在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妈妈对我朗读的书。小时候,妈妈在床边给我读书是每晚睡前的保留节目。我不知道这些话我当时有没有听懂,但我知道的是,妈妈的声音是柔软、温和的,这个声音讲述的世界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善良与美好,让我相信,即使再大的危险来临也有这个声音充满安全感的笼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爸爸跟我一起读的书。爸爸是大忙人,似乎爱他的电脑多过爱我;然而许多年不变的,是每天我上学、放学他必奉陪,风雨无阻。一天晚上,他把我招呼到沙发上,两眼放光地拿出一本书,我一看,《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嘿,放学时他在学校门口等我时买的!“你上小学了,该读些古诗的!”他对我说,自己却饶有兴趣地翻看着那本书,仿佛自己才是那个该读诗的孩子。终于,他挑中了一首《早发白帝城》,才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读……
“来吧,朋友们,探寻更新的世界;现在尚不是为时过晚……”这是学校里一位老师即将离开时在告别会上朗诵的诗,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他一手打造了学校的户外拓展项目,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在这有限的陪伴时光的终点,他把我们引向了永恒的文学世界。这首诗完完全全地就是他啊。讲台旁的他一如既往的意气风发,如同诗中那个即将启程的勇士尤利西斯,启发、鼓舞着我们:等待我们的,不过是又一程冒险。
这些“书”,他们认真地朗读,我认真地听。在那些共享认真与专注的时刻,我们之间升起了一场共情,也产生了一种联结。在运转得越来越快的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忙,能共享一刻的专注,想来也是弥足珍贵。
当读书成为了一种互动、一场共情,想必是谁都会享受那抑扬之间、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牵起的某一秒心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