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信息技术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涌现了诸如微课等基于信息技术前提的教学模式,对教育领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高中数学学科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而且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征。通过运用微课开展该学科教学,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学活动更加高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116-01
伴随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教学应更加重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着力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进而彰显学生的教学地位,更好培养其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通过运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教师而言,应积极学习探索运用微课的策略,并将其同基本学情充分结合,不断提升运用该策略的合理性以及运用效果。
1.运用微课营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微课,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等融入到微课视频中,为学生进行阐述,促使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更好融入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应借助微课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当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比如,在对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向量坐标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学会运用Flash等信息技术软件,制作出动画效果,能够对向量变化进行表示和反映,进而加深学生理解平面向量概念的程度,进而更加深刻的把握表示平面向量的方法。在此情况下,教师运用微课创设了学生学习向量知识的情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改善。而在学习空间四边形等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三维立体软件,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其制作成微课课件,并及时呈现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学习该部分知识的良好情境,更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观察能力。
2.结合数学学科特征运用微课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开展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对于微课的运用愈发普遍。通过运用微课,将数学教学的资源与视频进行有机结合,并结合学科知识点进行适度的延伸。通过该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方便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对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非常有利。通过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善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运用微课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对微课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联系进行密切关注,充分展现该学科教学的逻辑性与概括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该种方式,微课教学的价值非常大,能够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探索与分析。比如,对人教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运用微课促使学生更好的对数列的基本含义等进行掌握,应将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重点知识融入到微課中。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案例而言,运用微课视频的目的性更强,教学针对性更加突出。在视频中,教师可以对公式进行设计,并开展辅助练习与含义展示等,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能够及时的给出反应,进而确保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此,教师运用微课开展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实际同教学内容的密切结合,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3.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
伴随教育改革的推进,开展数学教学的发展空间更大,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非以往教学中直接将问题答案运用各种形式告诉学生。现阶段,教师应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分析,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技巧进行培养。就微课本身而言,其并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可以在视频中融入趣味性元素,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等。通过设计简短的学习视频,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开展数学知识学习,鼓励其积极提问,指引学生更好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总而言之,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通过运用微课,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更加积极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在此情况下,一些重难点的数学问题被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极大的提升了解决效率。教师应结合运用微课的情况,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加强方法研究,不断提升运用效果,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立岩.“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7):46-46
[2]吴冬梅.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45-46
[3]何春强.信息技术视域下微课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高考,2019(24):89
[4]陈庆生.微课中使用几何画板开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16
[5]张娟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实践研究[D].延安大学,2019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116-01
伴随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教学应更加重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着力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进而彰显学生的教学地位,更好培养其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通过运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教师而言,应积极学习探索运用微课的策略,并将其同基本学情充分结合,不断提升运用该策略的合理性以及运用效果。
1.运用微课营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微课,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等融入到微课视频中,为学生进行阐述,促使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更好融入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应借助微课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当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比如,在对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向量坐标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学会运用Flash等信息技术软件,制作出动画效果,能够对向量变化进行表示和反映,进而加深学生理解平面向量概念的程度,进而更加深刻的把握表示平面向量的方法。在此情况下,教师运用微课创设了学生学习向量知识的情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改善。而在学习空间四边形等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三维立体软件,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其制作成微课课件,并及时呈现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学习该部分知识的良好情境,更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观察能力。
2.结合数学学科特征运用微课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开展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对于微课的运用愈发普遍。通过运用微课,将数学教学的资源与视频进行有机结合,并结合学科知识点进行适度的延伸。通过该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方便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对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非常有利。通过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善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运用微课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对微课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联系进行密切关注,充分展现该学科教学的逻辑性与概括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该种方式,微课教学的价值非常大,能够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探索与分析。比如,对人教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运用微课促使学生更好的对数列的基本含义等进行掌握,应将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重点知识融入到微課中。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案例而言,运用微课视频的目的性更强,教学针对性更加突出。在视频中,教师可以对公式进行设计,并开展辅助练习与含义展示等,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能够及时的给出反应,进而确保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此,教师运用微课开展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实际同教学内容的密切结合,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3.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
伴随教育改革的推进,开展数学教学的发展空间更大,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非以往教学中直接将问题答案运用各种形式告诉学生。现阶段,教师应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分析,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技巧进行培养。就微课本身而言,其并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可以在视频中融入趣味性元素,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等。通过设计简短的学习视频,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开展数学知识学习,鼓励其积极提问,指引学生更好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总而言之,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通过运用微课,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更加积极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在此情况下,一些重难点的数学问题被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极大的提升了解决效率。教师应结合运用微课的情况,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加强方法研究,不断提升运用效果,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立岩.“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7):46-46
[2]吴冬梅.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45-46
[3]何春强.信息技术视域下微课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高考,2019(24):89
[4]陈庆生.微课中使用几何画板开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16
[5]张娟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实践研究[D].延安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