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实践、反思、写作、问题视角都在为构建班主任的系统思维做准备。什么是系统思维?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事务。客观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系统思维是思考力的重要标志。班主任的系统思维是一种既能抓住班级整体建设方向,又能抓住班级建设的关键,还能兼顾点与面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班级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首先培育班级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其次营造润泽生命活力的“文化教室”;最后开展规范严谨科学的“教育诊疗”。
班级是一个心理化、结构化的系统。所以,我们首先要为它补充必要的营养以提高它的“免疫系统”。
积极健康的班级“免疫系统”是一个班级发展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才能播种文化的种子,以文化人。当学生问题还未出现或者还不严重的时候,通过设计、开展班本课程,以润泽滋养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后,问题也就顺势解决了。
所以,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班级整体建设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时,我们的教育视野才会开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生命是如何与各种各样的环境或者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班主任应有的系统思维。
那怎么才能做到或者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呢?笔者认为,开展问题式研究并形成课题,是最有效的途径。
以中学生早恋为例。早恋问题是班级建设中永远绕不过去的坎。既然绕不过去,我们就坦然面对,将这个问题做成课题。
一、查阅文献,形成对问题的基本共识
以“学生早恋”为關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共检索到2268篇文献。可见关于学生早恋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是非常丰富的。对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捷径,前人做得好的可以借鉴,没有做的或者不满意的,才是研究的重点。笔者对学生早恋的文献进行筛选、阅读、分析后,初步形成了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两点基本认识或者主张:
1.早恋这个词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学。如果学生真的在“恋”了,其实也就不早了,至少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早”,那可能就不是真的在“恋”,而是好奇,模仿。笔者要研究的早恋问题就是通常大众谈到的正值青春期学生的早恋。
2.以班主任身份看早恋和以父母身份、心理咨询师身份、社会观察员身份、社会学研究者身份看早恋,情况会有所不同。笔者偏向于以班主任的身份进行研究。
二、明确问题,在具体场景中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后,在对中学生早恋这个问题的基本认知上,笔者确定了拟研究的三大问题:
1.我对早恋问题的教育立场是什么?(策略)
2.面向全班进行早恋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面向整体)
3.面对个体进行早恋教育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有哪些?(面向个体)
笔者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核心。针对这个核心问题笔者这样回答:
以班主任身份研究早恋,最核心的就是确定班主任的立场。班主任的立场非常特殊。班主任不仅要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教育义务,同时还具有学生临时父母的角色。这两个角色的冲突,造成了班主任对早恋问题难以处理的现状。如何突破?笔者认为这需要理清班主任的两个根本立场——教与育。
立足学校教育看问题。教育同时拥有教与育两个立场。教的立场是教化,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在我国则是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所以教的立场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在这个立场下,早恋显然与教的立场背道而驰,班主任在面对早恋问题时会受这个立场的影响。但教育还有一个“育”的立场,就是培养人、感化人,让学生懂得爱。爱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需求,人人都渴望获得爱。所以育的立场具有自然性、本能性的特点。这两个立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早恋问题上,培养学生获得爱的能力,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有了这样的整体思维与教育视角,在整合了文献中的具体策略与措施后,笔者开始从面和点两个维度开展早恋的实践性研究。
所谓的“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或者部分群体(男生或女生)围绕爱情开展班本课程。笔者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设计了“岗哥谈情说爱”系列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题——认识爱情
第1课:聊点男人间的事儿(针对男生开课,主要涉及男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特别是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
第2课:做优雅女生(针对女生开课,与上面男生课程相似,站在女生立场。)
第3课:我们这是爱情吗?(男女生一起观看青春期中最容易出现的“爱情”场景,并开展讨论分析,他们之间所谓的爱情到底是什么?)
第4课:哪些行为是早恋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列举并讨论身边出现的早恋行为,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集体讨论如何处理。)
第5课:爱情与学业,如何才能兼顾(引导学生把眼光看向未来,先学业后爱情,身心以及经济成熟后,爱情事业双丰收。)
第二阶段:主题——认识性爱
第6课: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分享父母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具有责任,并非单纯的享乐。)
第7课:我准备好了吗?(男女生如何爱护自己的性器官,正确对待人生的第一次性爱。)
第8课:性爱的背后是什么?(性爱的背后是承诺,是责任,是给对方带来快乐与幸福。)
第三阶段:主题——规划爱情
第9课:校园心理剧《原地等待,我的春暖花开》(在角色扮演中进行抉择。)
第10课:辩论《如何拥有爱的权利》(爱需要拥有什么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第11节课:我的爱情,我做主(做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把爱留给心中的“公主”或“王子”。)
第12节课:为爱而战(为了拥有爱,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为了给所爱的人更好的生活,我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爱情规划?)
以上就是笔者在班上开展的部分爱情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爱会给彼此带来幸福,不當的爱会给彼此带来痛苦。在班上形成爱的共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幸福爱情,并转化为当下的学习动力。
所谓的“点”,则是在全班群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班级已经出现或者有苗头的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和引导。王晓春老师研究发现,形成早恋的原因至少有13种。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则是帮助学生澄清对爱情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是综合运用将我们前面6期中阐述的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使用系统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既要抓住班级整体教育的面,也要抓住学生个体教育的点。
三、撰写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有以下三大作用:
1.阶段性成果
所谓阶段性成果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针对这个问题形成文献综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这有利于我们系统思维中整体思维的形成。其次是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时的收获,需要我们在分析研究自身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最有价值的实践性研究。这一过程是我们将文献中别人的实践与自身的学情、校情等因素融合形成新的实践。这个成果更本土化,对校本研究和成果落地有积极意义。最后是具体的案例集,无论是面向全体的爱情课程,还是面对个体的心理咨询,都将是宝贵的财富。在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班本课程,在以后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发现新问题
撰写成果报告的时候,很多新问题会暴露出来。这时候自我询问的声音会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对于这一点,当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我这个论点是否有足够的实践和理论支撑?”等。这些问题将带着我们进行下一个问题的研究。
3.提升专业性
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时,要将理论、实践进行整合并规范表达。班主任的理论功底、结合实践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都会得到切实提高。语言、修辞是思维的外显,在撰写中,思维的方式特别是系统思维会获得极大提高。当班主任再一次面对问题时,由于思考方式的改变,将会做出更专业的教育实践。
综上,问题即课题,是培育班主任系统思维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事务。客观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系统思维是思考力的重要标志。班主任的系统思维是一种既能抓住班级整体建设方向,又能抓住班级建设的关键,还能兼顾点与面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班级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首先培育班级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其次营造润泽生命活力的“文化教室”;最后开展规范严谨科学的“教育诊疗”。
班级是一个心理化、结构化的系统。所以,我们首先要为它补充必要的营养以提高它的“免疫系统”。
积极健康的班级“免疫系统”是一个班级发展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才能播种文化的种子,以文化人。当学生问题还未出现或者还不严重的时候,通过设计、开展班本课程,以润泽滋养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后,问题也就顺势解决了。
所以,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班级整体建设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时,我们的教育视野才会开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生命是如何与各种各样的环境或者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班主任应有的系统思维。
那怎么才能做到或者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呢?笔者认为,开展问题式研究并形成课题,是最有效的途径。
以中学生早恋为例。早恋问题是班级建设中永远绕不过去的坎。既然绕不过去,我们就坦然面对,将这个问题做成课题。
一、查阅文献,形成对问题的基本共识
以“学生早恋”为關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共检索到2268篇文献。可见关于学生早恋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是非常丰富的。对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捷径,前人做得好的可以借鉴,没有做的或者不满意的,才是研究的重点。笔者对学生早恋的文献进行筛选、阅读、分析后,初步形成了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两点基本认识或者主张:
1.早恋这个词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学。如果学生真的在“恋”了,其实也就不早了,至少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早”,那可能就不是真的在“恋”,而是好奇,模仿。笔者要研究的早恋问题就是通常大众谈到的正值青春期学生的早恋。
2.以班主任身份看早恋和以父母身份、心理咨询师身份、社会观察员身份、社会学研究者身份看早恋,情况会有所不同。笔者偏向于以班主任的身份进行研究。
二、明确问题,在具体场景中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后,在对中学生早恋这个问题的基本认知上,笔者确定了拟研究的三大问题:
1.我对早恋问题的教育立场是什么?(策略)
2.面向全班进行早恋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面向整体)
3.面对个体进行早恋教育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有哪些?(面向个体)
笔者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核心。针对这个核心问题笔者这样回答:
以班主任身份研究早恋,最核心的就是确定班主任的立场。班主任的立场非常特殊。班主任不仅要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教育义务,同时还具有学生临时父母的角色。这两个角色的冲突,造成了班主任对早恋问题难以处理的现状。如何突破?笔者认为这需要理清班主任的两个根本立场——教与育。
立足学校教育看问题。教育同时拥有教与育两个立场。教的立场是教化,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在我国则是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所以教的立场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在这个立场下,早恋显然与教的立场背道而驰,班主任在面对早恋问题时会受这个立场的影响。但教育还有一个“育”的立场,就是培养人、感化人,让学生懂得爱。爱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需求,人人都渴望获得爱。所以育的立场具有自然性、本能性的特点。这两个立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早恋问题上,培养学生获得爱的能力,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有了这样的整体思维与教育视角,在整合了文献中的具体策略与措施后,笔者开始从面和点两个维度开展早恋的实践性研究。
所谓的“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或者部分群体(男生或女生)围绕爱情开展班本课程。笔者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设计了“岗哥谈情说爱”系列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题——认识爱情
第1课:聊点男人间的事儿(针对男生开课,主要涉及男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特别是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
第2课:做优雅女生(针对女生开课,与上面男生课程相似,站在女生立场。)
第3课:我们这是爱情吗?(男女生一起观看青春期中最容易出现的“爱情”场景,并开展讨论分析,他们之间所谓的爱情到底是什么?)
第4课:哪些行为是早恋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列举并讨论身边出现的早恋行为,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集体讨论如何处理。)
第5课:爱情与学业,如何才能兼顾(引导学生把眼光看向未来,先学业后爱情,身心以及经济成熟后,爱情事业双丰收。)
第二阶段:主题——认识性爱
第6课: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分享父母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具有责任,并非单纯的享乐。)
第7课:我准备好了吗?(男女生如何爱护自己的性器官,正确对待人生的第一次性爱。)
第8课:性爱的背后是什么?(性爱的背后是承诺,是责任,是给对方带来快乐与幸福。)
第三阶段:主题——规划爱情
第9课:校园心理剧《原地等待,我的春暖花开》(在角色扮演中进行抉择。)
第10课:辩论《如何拥有爱的权利》(爱需要拥有什么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第11节课:我的爱情,我做主(做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把爱留给心中的“公主”或“王子”。)
第12节课:为爱而战(为了拥有爱,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为了给所爱的人更好的生活,我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爱情规划?)
以上就是笔者在班上开展的部分爱情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爱会给彼此带来幸福,不當的爱会给彼此带来痛苦。在班上形成爱的共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幸福爱情,并转化为当下的学习动力。
所谓的“点”,则是在全班群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班级已经出现或者有苗头的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和引导。王晓春老师研究发现,形成早恋的原因至少有13种。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则是帮助学生澄清对爱情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是综合运用将我们前面6期中阐述的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使用系统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既要抓住班级整体教育的面,也要抓住学生个体教育的点。
三、撰写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有以下三大作用:
1.阶段性成果
所谓阶段性成果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是针对这个问题形成文献综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这有利于我们系统思维中整体思维的形成。其次是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时的收获,需要我们在分析研究自身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最有价值的实践性研究。这一过程是我们将文献中别人的实践与自身的学情、校情等因素融合形成新的实践。这个成果更本土化,对校本研究和成果落地有积极意义。最后是具体的案例集,无论是面向全体的爱情课程,还是面对个体的心理咨询,都将是宝贵的财富。在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班本课程,在以后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发现新问题
撰写成果报告的时候,很多新问题会暴露出来。这时候自我询问的声音会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对于这一点,当时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我这个论点是否有足够的实践和理论支撑?”等。这些问题将带着我们进行下一个问题的研究。
3.提升专业性
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时,要将理论、实践进行整合并规范表达。班主任的理论功底、结合实践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都会得到切实提高。语言、修辞是思维的外显,在撰写中,思维的方式特别是系统思维会获得极大提高。当班主任再一次面对问题时,由于思考方式的改变,将会做出更专业的教育实践。
综上,问题即课题,是培育班主任系统思维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