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作教学是课标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操作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折折、画画、涂涂、量量……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从而架起到达抽象的桥梁,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教学新知前巧用操作——帮助学生寻找感知
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在教学抽象知识之前应积极运用操作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寻找必要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等分除法时,在教学新知前,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了解平均分的意义是每一份都一样多,而且分完正好没有剩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结合教材进行的教学,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十分有益。
这类操作,必须把操作和观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为升华成理性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新知时巧用操作——帮助学生探究和验证知识
1 对于教学抽象的规律性数学知识(如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等等),亦可巧用操作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方块学具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再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这样就较容易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般方法,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这类操作,目标明确,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不但能科学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能养成探究未知的好习惯。
2 在教学发展性知识时,我们巧用操作帮助学生加以验证,以证明知识扩展和延伸的科学性、合理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商不变性质的扩展,我们可以运用验证性操作进行教学。
师:大家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谁能说说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内容?
生:(略)
师:大家猜一猜,分数可能有什么基本性质呢?
生:依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我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可能也不会变。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大家拿出三条同样长的纸条,分别折成2等分、4等分、8等分,并用彩色涂出1/2、2/4、4/8,再看一看,比一比,说说第一根纸条到第二根纸条,再到第三根纸条的涂色部分,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
生: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其分数的大小都没有变。即1/2=2/4=4/8。
师:这里验证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下面我们在用三根同样长的纸条分别用彩色标出3/4、6/8、9/12。
师:通过操作证实刚才那个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这种操作增强其教学说服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新知后巧用操作——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在教学新知后,安排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这样的操作能让新知深深地烙在学生脑海里,比笔头练习效果更佳。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认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操作1:用红色的笔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再用蓝色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画长方形时,就会想:什么是长方形?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又该如何表示?)操作2:一人发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其面积。(这时学生会想: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应该怎样测量数据)?通过两次操作,相关长方形的知识都得到巩固。
再如学习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发一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纸片给学生,让他们测量得出必要的数据,计算其面积。(学生仔细操作时就会想,把那一条边作为底,又怎样准确测该边上的高),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突破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该边上的高这一学习难点。
一、教学新知前巧用操作——帮助学生寻找感知
小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在教学抽象知识之前应积极运用操作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寻找必要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等分除法时,在教学新知前,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了解平均分的意义是每一份都一样多,而且分完正好没有剩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结合教材进行的教学,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十分有益。
这类操作,必须把操作和观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为升华成理性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新知时巧用操作——帮助学生探究和验证知识
1 对于教学抽象的规律性数学知识(如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等等),亦可巧用操作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方块学具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再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这样就较容易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般方法,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这类操作,目标明确,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不但能科学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能养成探究未知的好习惯。
2 在教学发展性知识时,我们巧用操作帮助学生加以验证,以证明知识扩展和延伸的科学性、合理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商不变性质的扩展,我们可以运用验证性操作进行教学。
师:大家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谁能说说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内容?
生:(略)
师:大家猜一猜,分数可能有什么基本性质呢?
生:依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我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可能也不会变。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大家拿出三条同样长的纸条,分别折成2等分、4等分、8等分,并用彩色涂出1/2、2/4、4/8,再看一看,比一比,说说第一根纸条到第二根纸条,再到第三根纸条的涂色部分,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
生: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其分数的大小都没有变。即1/2=2/4=4/8。
师:这里验证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下面我们在用三根同样长的纸条分别用彩色标出3/4、6/8、9/12。
师:通过操作证实刚才那个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这种操作增强其教学说服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新知后巧用操作——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在教学新知后,安排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这样的操作能让新知深深地烙在学生脑海里,比笔头练习效果更佳。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认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操作1:用红色的笔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再用蓝色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画长方形时,就会想:什么是长方形?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又该如何表示?)操作2:一人发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其面积。(这时学生会想: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应该怎样测量数据)?通过两次操作,相关长方形的知识都得到巩固。
再如学习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发一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纸片给学生,让他们测量得出必要的数据,计算其面积。(学生仔细操作时就会想,把那一条边作为底,又怎样准确测该边上的高),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突破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该边上的高这一学习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