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只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和本领是不够的,因为踩别人的脚印,无论走得有多快,永远追不上前人。我们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要善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创新。这就迫使我们的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为创新学习。
关键词:独立思考;指导自学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相当激烈,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时的学生只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和本领是不够的,因为踩别人的脚印,无论走得有多快,永远追不上前人。我们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要善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创新。这就迫使我们的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为创新学习。创新学习,贵在思考。而“疑”往往是“思”的导火线。我们应通过“疑”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围绕重点和难点引疑、导疑、设疑,创设“疑”的环境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会思考、分析、解决疑难,且见解独特,有新意;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创”。
一、讲中有问,创设“疑”境,激发思考
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或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这种教学中,许多时候学生刚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已经把相关内容讲出来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激发学生思考,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需要创设“疑”境,而教学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很有效果。例如,我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先问:“从马尾上拔一根毛,会不会把它变秃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产生兴趣,竞相表态。有的说:“当然不会,它还有那么多毛呢!”有的说:“那不一定,”也有的说:“会的。”这时,我抓住学生思维启动的“契机”进一步设问:“如果一根一根不断地拔下去,会不会拔到某一根时马尾就秃了呢?”学生沉思片刻后,又纷纷议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再向大家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教师加以适当地点拨、诱导,便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二、笑谈真理,引人入胜,激发思考
长期以来,政治教学只强调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因此,目前的教材一般来说,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对政治的厌烦情绪越来越明显,从而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十几年来,我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都力求讲得生动通俗些,尽量做到笑谈真理,让学生想上政治课。如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我开头就问:“同学们!你们都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是否合身?”课堂上马上活跃了,接着我就讲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小孩要穿小衣服,大人要穿大衣服,这是个规律,量体穿衣谁也不例外。”接着我问学生:“如果你们身体长高了,或者发胖了,再穿现在这身衣服会怎样呢?”同学们笑着,说着,相互比量着,情绪十分高涨,回答相当统一:“再穿这身衣服就不合体甚至根本就无法再穿了,必须量体择衣!”这时我抓住火候,因势利导,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身体好比生产力,衣服好比生产关系,身体决定衣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反之就跟大人穿小衣服,小孩儿穿大衣服一样不合适。”严肃的理论问题就这样在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中得到了圆满解决,既快速又牢固,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自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疑”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里不少章节,由教师拟定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可以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当然,自学提纲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对自学能力的训练,使激发起的求知欲能定向展开思维活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解疑,互动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段落,以配合学生自学。对有些疑难问题,可采用个别和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法。这样,教师只需寥寥数语的点拨,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英会,变重视教师主导为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一人当一次“老师”。安排指导学生集体备课,在备课时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思考。然后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的内容由老师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主要有两种讨论形式: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中让每个同学都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根据学生学科知识比较系统的特点和高考的实际需要,确定了“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党的建设”三个专题,通过几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独立思考;指导自学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相当激烈,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时的学生只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和本领是不够的,因为踩别人的脚印,无论走得有多快,永远追不上前人。我们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要善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创新。这就迫使我们的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为创新学习。创新学习,贵在思考。而“疑”往往是“思”的导火线。我们应通过“疑”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围绕重点和难点引疑、导疑、设疑,创设“疑”的环境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会思考、分析、解决疑难,且见解独特,有新意;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创”。
一、讲中有问,创设“疑”境,激发思考
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或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这种教学中,许多时候学生刚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已经把相关内容讲出来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激发学生思考,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需要创设“疑”境,而教学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很有效果。例如,我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先问:“从马尾上拔一根毛,会不会把它变秃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产生兴趣,竞相表态。有的说:“当然不会,它还有那么多毛呢!”有的说:“那不一定,”也有的说:“会的。”这时,我抓住学生思维启动的“契机”进一步设问:“如果一根一根不断地拔下去,会不会拔到某一根时马尾就秃了呢?”学生沉思片刻后,又纷纷议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再向大家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教师加以适当地点拨、诱导,便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二、笑谈真理,引人入胜,激发思考
长期以来,政治教学只强调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因此,目前的教材一般来说,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对政治的厌烦情绪越来越明显,从而其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十几年来,我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都力求讲得生动通俗些,尽量做到笑谈真理,让学生想上政治课。如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我开头就问:“同学们!你们都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是否合身?”课堂上马上活跃了,接着我就讲衣服和身体的关系:“小孩要穿小衣服,大人要穿大衣服,这是个规律,量体穿衣谁也不例外。”接着我问学生:“如果你们身体长高了,或者发胖了,再穿现在这身衣服会怎样呢?”同学们笑着,说着,相互比量着,情绪十分高涨,回答相当统一:“再穿这身衣服就不合体甚至根本就无法再穿了,必须量体择衣!”这时我抓住火候,因势利导,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身体好比生产力,衣服好比生产关系,身体决定衣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反之就跟大人穿小衣服,小孩儿穿大衣服一样不合适。”严肃的理论问题就这样在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中得到了圆满解决,既快速又牢固,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自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掌握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疑”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里不少章节,由教师拟定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可以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当然,自学提纲要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对自学能力的训练,使激发起的求知欲能定向展开思维活动。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解疑,互动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段落,以配合学生自学。对有些疑难问题,可采用个别和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法。这样,教师只需寥寥数语的点拨,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英会,变重视教师主导为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一人当一次“老师”。安排指导学生集体备课,在备课时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思考。然后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的内容由老师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主要有两种讨论形式: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中让每个同学都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根据学生学科知识比较系统的特点和高考的实际需要,确定了“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党的建设”三个专题,通过几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