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鸡,田村话叫“骡鸡”。
春末孵出的小鸡,到五六月份时阉割。师傅用工具一捆一夹,掰开嘴滴进二三滴水,拔去四五根毛,用小刀在腰部切一小口,再用丝线将两粒睾丸套出,然后,松夹解绳放行。线鸡这名儿,也是这样取的。四个月后临近过年,人们管这没了繁殖能力的大公鸡叫“骡鸡”。“四个月”是有原因的,从阉割到宰杀,不满四个月的,担心体内留有阉割毒素,满了的,叫好鸡,可以放心吃的鸡。
要想有只好骡鸡,也不易。母亲也很看重这件事,往往阉割三四只,希望过年时有吃也有卖,但这满怀的希望也落空不少,因为那时候没有兽医兽药,一句话,尽心饲养,靠天吃鸡。养鸡不容易,吃鸡也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母亲往往要把一只鸡作细心的安排,如:先取下俩大腿,染上红色,并反复交代不能动,要留着端“满月饭”。
满月饭,俗称“贺生子饭”,是为当年新生男孩儿而备的一份恭喜礼物。它用饭碗装上半碗饭,团成四周底,中间凸起而高出碗边的一个小圆顶,顶上摆三块幼儿巴掌大小的扁红猪肉,四周摆五块鸡肉,寓指三五成群,人丁兴旺。我的母亲很大方,也很喜欢新生的孩儿,她备的满月饭必加上一个鸡腿,意在前程锦绣,脚踏四方,方方得利。母亲备饭郑重,道喜时口才也不赖。一次我跟着同去堂叔家,母亲进门便大赞:“小宝宝,真正好,三妹四弟接着到;小宝贝,快快长,一马平川成大将。”直到初中毕业后我才知道,母亲的贺词是根据满月饭的装饰而编的,可见母亲口才不错,她喜欢人多,也祝福宝儿成长成才。
老家的习俗,腊月二十九下午杀线鸡,整只煮熟后,放擺大盘,还将已染红的鸡肠从鸡脖圈围到鸡腰,头朝天,嘴大开。看着家人提着去敬神,我便会情不白禁地诵读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唤出大明日,扫退残星与晓月”,感慨它的威武雄壮。
年饭是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吃的。大年饭家家都很重视,有的甚至是吃了饭来等天亮,这寓意无非是抢个早吧。看着桌上大碗的鸡肉,想吃但知道限吃,吃了一两块便只瞧瞧而不夹,弟妹们见我这般,也只好眨巴着小眼睛等着。我深知母亲这碗鸡是大有用场的,因为一只鸡取留两条腿后,剩下的还得留着招待客人。另外,邻居家来了客人,也要端上“满碗”并拜年,别人家的“满碗”是米果上面摆几块猪肉,母亲往往摆鸡肉,可见她的好客。
就这样,一只鸡,一碗肉,端上来,折腾去,也就到了元宵节,左规矩,右应酬也告一时段,母亲把剩下的鸡肉用新鲜的大蒜,放上几个干红辣椒,抖些红调料,焖上一会儿T夫,然后叫上我们五六个孩子,豪爽地说:“吃吧,可以吃掉了!”立刻,我们五六双筷子一拥而人,争先恐后。向来淘气的二弟一边吃还一边嚷:“红公鸡,绿尾巴,今个儿把你吃哗啦!”也不知咋的,三妹也接茬:“大线鸡,爪儿黄,吃了会把书撕烂。”母亲也笑了,说我这“农业大学”的,不怕撕烂书。偷偷一瞅,我看见母亲夹的仅仅是一只鸡爪。
哎呀,这个节俭的习惯真是源远流长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
春末孵出的小鸡,到五六月份时阉割。师傅用工具一捆一夹,掰开嘴滴进二三滴水,拔去四五根毛,用小刀在腰部切一小口,再用丝线将两粒睾丸套出,然后,松夹解绳放行。线鸡这名儿,也是这样取的。四个月后临近过年,人们管这没了繁殖能力的大公鸡叫“骡鸡”。“四个月”是有原因的,从阉割到宰杀,不满四个月的,担心体内留有阉割毒素,满了的,叫好鸡,可以放心吃的鸡。
要想有只好骡鸡,也不易。母亲也很看重这件事,往往阉割三四只,希望过年时有吃也有卖,但这满怀的希望也落空不少,因为那时候没有兽医兽药,一句话,尽心饲养,靠天吃鸡。养鸡不容易,吃鸡也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母亲往往要把一只鸡作细心的安排,如:先取下俩大腿,染上红色,并反复交代不能动,要留着端“满月饭”。
满月饭,俗称“贺生子饭”,是为当年新生男孩儿而备的一份恭喜礼物。它用饭碗装上半碗饭,团成四周底,中间凸起而高出碗边的一个小圆顶,顶上摆三块幼儿巴掌大小的扁红猪肉,四周摆五块鸡肉,寓指三五成群,人丁兴旺。我的母亲很大方,也很喜欢新生的孩儿,她备的满月饭必加上一个鸡腿,意在前程锦绣,脚踏四方,方方得利。母亲备饭郑重,道喜时口才也不赖。一次我跟着同去堂叔家,母亲进门便大赞:“小宝宝,真正好,三妹四弟接着到;小宝贝,快快长,一马平川成大将。”直到初中毕业后我才知道,母亲的贺词是根据满月饭的装饰而编的,可见母亲口才不错,她喜欢人多,也祝福宝儿成长成才。
老家的习俗,腊月二十九下午杀线鸡,整只煮熟后,放擺大盘,还将已染红的鸡肠从鸡脖圈围到鸡腰,头朝天,嘴大开。看着家人提着去敬神,我便会情不白禁地诵读朱元璋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唤出大明日,扫退残星与晓月”,感慨它的威武雄壮。
年饭是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吃的。大年饭家家都很重视,有的甚至是吃了饭来等天亮,这寓意无非是抢个早吧。看着桌上大碗的鸡肉,想吃但知道限吃,吃了一两块便只瞧瞧而不夹,弟妹们见我这般,也只好眨巴着小眼睛等着。我深知母亲这碗鸡是大有用场的,因为一只鸡取留两条腿后,剩下的还得留着招待客人。另外,邻居家来了客人,也要端上“满碗”并拜年,别人家的“满碗”是米果上面摆几块猪肉,母亲往往摆鸡肉,可见她的好客。
就这样,一只鸡,一碗肉,端上来,折腾去,也就到了元宵节,左规矩,右应酬也告一时段,母亲把剩下的鸡肉用新鲜的大蒜,放上几个干红辣椒,抖些红调料,焖上一会儿T夫,然后叫上我们五六个孩子,豪爽地说:“吃吧,可以吃掉了!”立刻,我们五六双筷子一拥而人,争先恐后。向来淘气的二弟一边吃还一边嚷:“红公鸡,绿尾巴,今个儿把你吃哗啦!”也不知咋的,三妹也接茬:“大线鸡,爪儿黄,吃了会把书撕烂。”母亲也笑了,说我这“农业大学”的,不怕撕烂书。偷偷一瞅,我看见母亲夹的仅仅是一只鸡爪。
哎呀,这个节俭的习惯真是源远流长啊!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