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三方面论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其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改善农村英语课堂哑巴现象,培养学生良好运用语言的习惯。 要改善农村英语课堂“哑巴现象”,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首先应该具有启发性;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做到生动性、趣味性;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应具有清晰性和情感性。
【关键词】语言艺术;哑巴英语
【作者简介】陈琼香,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五中学。
一、理论基础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定要运用到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提道:“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和陶冶学生的语言美感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王铭玉,2006,8. P335)。 对英语教學中的语言艺术,梅德明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交流这一积极的情感因素,针对不同教材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学习交流,轻松地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梅德明,2005,4 . P260)。
二、提出问题
教学语言一方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大胆说英语、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善教者必善言,不善言者必不善教”(胡春洞,1990,9. P273)。一句美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传递着课文的信息、传授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起到培养学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单一死板,语调无力,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的求知心便不能唤起,更不要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了。学校里的学习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点从教师脑袋里装进学生头脑里。无趣味性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压学生思维活动,窒息智慧的火花。农村初中的孩子比较内向,胆小且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的上课用语对于农村的学生在英语课上是否会积极运用知识,大胆、放开“说”英语,改善初中农村英语课堂哑巴现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我们英语教师而言,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学的必用教具,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我们的老一辈教育者们曾经把教师上课是靠语言吃饭形象地比喻成“舌耕”,因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其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撬开”学生的嘴,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良好运用语言的习惯,避免哑巴英语现象的发生呢?
三、发挥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魅力,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1.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首先应该具有启发性。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把听者的心灵点亮”。当今教育新理念要求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授英语时,教师就应该多运用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用语,以此触动学生思维,并且会让学生有思维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就会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王铭玉,2008,6,P337)。
一位名人曾经这样说教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道理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不断发现教材中所暗藏的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且能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大胆进行发散性的发言。例如:在教授过去进行时,教师可展示一幅图画,一只猫在睡觉,旁边一只老鼠在吃大米。教师可先把老鼠在吃大米这边遮住,然后提出问题:What was the mouse doing when the cat was sleeping?让学生小组讨论,猜测老鼠的行为,小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也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仁爱版初中英语常在Section C部分设置课文教学,在教授此部分时,教师应该设计富有趣味性、会激起学生积极大胆开口“说”英语的热情的问题,让学生不但有保留自己独立思维的余地,又能积极的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新学的知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求异发散。这样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新的语言点,解决新问题,掌握新句型,又能开口“说”英语。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启发并鼓励学生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无论问题合理与否,教师都应该对此表示欣赏和喜欢,通过鼓励欣赏 ,使学生从不敢开口到敢于开口提问题,并在教师的爱护、支持及层层指引下使学生变得善于开口发问,让学生能有疑问、有难题敢提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前预习中、课堂上课过程中,又或是课后复习时,都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掌握英语知识。
总而言之,一堂充满启发性的英语语言教学课,对于教师激发农村孩子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改善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哑巴现象”,一定起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
2.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做到生动性、趣味性。英语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富于幽默的语言,能够像一个强大磁场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学生感受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从难开口、不敢开口说英语变得会开口、能开口、随时开口说英语。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做实验并得出结论:刚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20分钟,过了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便开始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以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眼球,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笔者曾经听过两位教师上同一个教学内容:仁爱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课文。一位教师上课时,运用课堂语言艺术,绘声绘色地讲解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现在等知识,学生一下子就被老师有趣的知识吸引,完全投入上课中,并争先与老师一起讨论起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知识,这样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开口说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些相关语言点。而另一位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编写顺序上课,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句型、词组,解释并翻译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学生也变得懒洋洋,不愿开口说英语,整堂课学生只是“听众”,学生学的只是哑巴英语了。
3.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应具有清晰性和情感性。教师传授知识是通过语言,语言是用声音来传送信息的。学生上课能否听懂、明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常常与教师说话音量的高低、说话速度的快慢以及清晰度、是否具有情感色彩息息相关。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激情,清楚明了,并能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自然而然融入教师的教学中,与教师一起学习探讨所要掌握的内容,那么学生开口说英语就变成是水到渠成的了。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时,声音极小、吐字不清、措辞含混、面无表情,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可想而知了,学生连听课都没劲儿,还会开口说英语吗。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语言上下艺术功力,就肯定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激发起农村孩子学英语的热情,调动起农村孩子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度,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的上课情景。这样,学生从“要我说英语”自然而然变成“我要说英语”,从“怕开口”变成“爱开口” ,那么课堂“哑巴英语现象”就迎刃而解了吗。因此,探索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对于促进农村学生开口说英语,避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哑巴现象”的发生,是相当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语言艺术;哑巴英语
【作者简介】陈琼香,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五中学。
一、理论基础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定要运用到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提道:“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和陶冶学生的语言美感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王铭玉,2006,8. P335)。 对英语教學中的语言艺术,梅德明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交流这一积极的情感因素,针对不同教材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学习交流,轻松地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梅德明,2005,4 . P260)。
二、提出问题
教学语言一方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大胆说英语、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善教者必善言,不善言者必不善教”(胡春洞,1990,9. P273)。一句美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传递着课文的信息、传授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起到培养学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单一死板,语调无力,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的求知心便不能唤起,更不要说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了。学校里的学习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点从教师脑袋里装进学生头脑里。无趣味性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压学生思维活动,窒息智慧的火花。农村初中的孩子比较内向,胆小且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的上课用语对于农村的学生在英语课上是否会积极运用知识,大胆、放开“说”英语,改善初中农村英语课堂哑巴现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我们英语教师而言,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学的必用教具,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我们的老一辈教育者们曾经把教师上课是靠语言吃饭形象地比喻成“舌耕”,因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其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来“撬开”学生的嘴,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良好运用语言的习惯,避免哑巴英语现象的发生呢?
三、发挥英语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魅力,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1.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首先应该具有启发性。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把听者的心灵点亮”。当今教育新理念要求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授英语时,教师就应该多运用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用语,以此触动学生思维,并且会让学生有思维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就会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王铭玉,2008,6,P337)。
一位名人曾经这样说教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道理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不断发现教材中所暗藏的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且能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大胆进行发散性的发言。例如:在教授过去进行时,教师可展示一幅图画,一只猫在睡觉,旁边一只老鼠在吃大米。教师可先把老鼠在吃大米这边遮住,然后提出问题:What was the mouse doing when the cat was sleeping?让学生小组讨论,猜测老鼠的行为,小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也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仁爱版初中英语常在Section C部分设置课文教学,在教授此部分时,教师应该设计富有趣味性、会激起学生积极大胆开口“说”英语的热情的问题,让学生不但有保留自己独立思维的余地,又能积极的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新学的知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求异发散。这样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新的语言点,解决新问题,掌握新句型,又能开口“说”英语。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启发并鼓励学生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无论问题合理与否,教师都应该对此表示欣赏和喜欢,通过鼓励欣赏 ,使学生从不敢开口到敢于开口提问题,并在教师的爱护、支持及层层指引下使学生变得善于开口发问,让学生能有疑问、有难题敢提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前预习中、课堂上课过程中,又或是课后复习时,都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掌握英语知识。
总而言之,一堂充满启发性的英语语言教学课,对于教师激发农村孩子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改善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哑巴现象”,一定起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
2.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做到生动性、趣味性。英语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富于幽默的语言,能够像一个强大磁场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学生感受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从难开口、不敢开口说英语变得会开口、能开口、随时开口说英语。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做实验并得出结论:刚上课时,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20分钟,过了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便开始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以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眼球,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笔者曾经听过两位教师上同一个教学内容:仁爱版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课文。一位教师上课时,运用课堂语言艺术,绘声绘色地讲解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现在等知识,学生一下子就被老师有趣的知识吸引,完全投入上课中,并争先与老师一起讨论起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知识,这样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开口说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些相关语言点。而另一位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编写顺序上课,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句型、词组,解释并翻译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学生也变得懒洋洋,不愿开口说英语,整堂课学生只是“听众”,学生学的只是哑巴英语了。
3.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应具有清晰性和情感性。教师传授知识是通过语言,语言是用声音来传送信息的。学生上课能否听懂、明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常常与教师说话音量的高低、说话速度的快慢以及清晰度、是否具有情感色彩息息相关。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激情,清楚明了,并能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自然而然融入教师的教学中,与教师一起学习探讨所要掌握的内容,那么学生开口说英语就变成是水到渠成的了。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时,声音极小、吐字不清、措辞含混、面无表情,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可想而知了,学生连听课都没劲儿,还会开口说英语吗。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语言上下艺术功力,就肯定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激发起农村孩子学英语的热情,调动起农村孩子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度,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的上课情景。这样,学生从“要我说英语”自然而然变成“我要说英语”,从“怕开口”变成“爱开口” ,那么课堂“哑巴英语现象”就迎刃而解了吗。因此,探索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对于促进农村学生开口说英语,避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哑巴现象”的发生,是相当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