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趣·法 三元相生”的课堂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课程已经走向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在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基本科学知识、认知方式等“理”的任务时,还要关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责任感、合作能力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
  [关键词] 理;趣;法;科学实践;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教师们追求着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手段、完美的教学预设。但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往往忽视对科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过分强求场面的“热闹”,往往忽略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考虑,从而导致科学教学本质的丢失。学生认知结构中“理”的建立,就是在适合学生的形式、方法中,伴随着“趣”而相生的。
  一、“理·趣·法三元相生”课堂的基本内涵
  “理”从学生角度来看是教学中探寻的“道理”“规律”“法则”,从教师层面来看是在探寻教学过程的合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即教育的科学性。科学课堂在明“理”的过程中,更需要“趣”来融合,教学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还应当具有艺术性,甚至是哲学性。因此,“趣”就是要让学生在富有活力、生命力的状态下,增进对学习的兴趣、乐趣,感受到学习的智趣、情趣。“法”在教师层面说是教学中有方法、理念、途径、策略,从学生学习的层面来说是學习的方法,是探究的支架、过程的支撑。所以,走向“理·趣·法”的科学课堂,就是把探究事物变化规律和建构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的趣味,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支架、策略交融相生。
  二、走向“理·趣·法三元相生”的科学课堂实践
  以《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为案例,具体阐述“理·趣·法三元相生”课堂的教学实践。
  1.目标精准化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利用规律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能用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主动进行探究,发展能力。科学概念是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根据变蓝紫色的深浅可以判断食物中的淀粉含量。
  十多年来的科学课程改革目标走向,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及科学本质的认识。然而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如果仅仅在“做科学”中去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是不容易的,这时显然需要教师利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学生反思自己的科学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
  课例《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中,时时处处关注并感受到科学观察对触动学生走向科学本质效果尤为明显。一开始进行的碘酒观察,然后白馒头片的变色观察、玉米淀粉的观察、滴上碘酒后食物变化的观察,进行不同含量淀粉糊的实验研究观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体会到观察要客观、细心,并要对现象进行思考。当然教与学的思路必须清明,课堂流程指向性的点拨:“这么肯定?居然没有观察就能确定是什么液体?是不是应该细致观察再来描述?”“为什么有的变蓝紫色很深,有的变蓝紫色很浅?”科学教师需要善于使学生反思科学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而对现象做出解释,真正学会科学观察。
  2.内容梯度化
  在大力倡导“以生为本”的生生课堂潮流中,学习的内容必须尽量面向每位学生的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基础,这就需要内容与学生之间能契合。所谓契合不只是与学生目前的水平保持一致,而要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保持新鲜度、持久性、浓厚的探究兴趣。
  《淀粉和碘酒的变化》选取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主要素材,在此基础上深入了一个活动:食物中淀粉含量不同的研究。本课主要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一是初步认识碘酒,学习科学观察;二是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变蓝紫色,从现象中思考提出假设并验证;三是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了解取样、预测和细致的实验观察;四是食物中淀粉含量不同的研究,学习反思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同时在实验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四项主要活动层层递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归纳概括,有逆向分析,有一定程度的简单推理。并不是要求学生每个方面都能达到,只要在个体原有基础上,往前发展一些就足够了,教学内容的“梯度化”在此时就发挥重要的作用。
  3.活动生命化
  活动生命化的科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多研究。重视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学习,提倡把活动融合进学生的学习里,这就是有生命力的探究课堂。课堂上尽力通过“程序的组织”和“创意的组织”,引导、激发和推动学生的思维前行。课堂中情景:“谁弄脏了馒头片?”引发对现象的思考。“淀粉碰到碘酒才会变色吗?怎么证明?”那就将滴碘酒滴到馒头片、淀粉上。传统的科学课,重“做”而轻“意”,其中的“意”,除去真切感受、精神意蕴之外,还有的就是科学本质。“做”,一般指的是“操作”,不要以为只要学生动手了,就是好的科学课,显然这个观点并不准确,这里对“做”确切的理解应该是“理性的操作”。比规范实验更为重要的是实验之前的动脑设计实验。课堂上随着问题情境的展开,学生会被不自觉地卷进来,在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很难行为规范,但必须让他们心智规范。这样的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不仅讲求实验设计、记录,而且更重视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运动的节奏变化,通过节奏变化表现学生的概念转变。以设计活动作为引导的科学实验操作,主要是核心数据收集、核心思维活动、核心概念形成为第一要素。
  活动中以科学知识为突出载体,淀粉遇到碘酒变蓝紫色。借助具体的探究情境,用消毒过的手指去捏取白馒头片进行观察,产生问题。检测不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进而发现含有淀粉的食物变成的蓝紫色也有深浅,马上迸发出问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与食物中的淀粉含量多少有关吗?”,在环环推进中引发学生深入的思维。这种做法继承了教学中突出科学探究的研究科学的传统,又以切入思维的角度摆脱机械式探究,以真情实感的思维表达改变了一般科学探究的题材象征意义,于是把原本干瘪枯燥的科学探究,拉回到了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学习过程中。
  4.评价尺度化
  学生个体是丰富多样的,走向“理·趣·法三元相生”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长。评价不只是指向学习结果,更应伴随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信心甚至是学习行为本身,都是评价学生的切入点。然而,《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堂中的探究记录不仅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记录,在重视探究全程设计的同时,更重视起始阶段的研究计划的设计,着力构建人本化的发展性研究记录。最终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为学生个性自主提供展示的平台。课堂上探究记录的设计,具有渗透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将“隐性”记录外显化,从中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和与人分享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说整个记录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发展。
  “理·趣·法三元相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身心放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是和谐融通的,轻松愉快的,然而又是吸引人的、值得信赖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吸引着学生,正因为被吸引,才会使学生有思维创想的自由,才会有能力创新的出现。
  小学科學课程已经走向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然而在承担对儿童进行基本科学知识、认知方式等“理”的任务时,还要关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责任感、合作能力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需求。
  责任编辑 王 慧
其他文献
新型教师权威的建构,不应该是由外向内的施压,而是由内向外的油然而生。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我们只有真正地走近他们,他们才会打心眼里靠近老师、喜欢老师、信从老师。  所谓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和影响力。孔子《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笔者认为教师权威的种子只有
摘要 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意识淡漠和感恩教育的疲软已然成为社会问题。深究其因,既有青少年家庭感恩涵育的缺失、学校感恩教育的乏力及社会影响的偏差等直观原因,也有传统家庭模式解构、礼法消解和价值观异化等深层次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要挖掘儒家仁爱思想的时代价值,在顺应青少年身心特
摘要:学生应在教师编写的故事中了解r音节概念、知晓r音节发音、小结出每个r音节的发音数量和发音条件,并在绘本阅读中运用和巩固r音节发音规则,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见词能读”的能力,为自主阅读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r音节;发音规则;故事;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3-0040-06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R
每年9月份,很多中小学都会重新分班,对于新班主任来说,如何管理好新班级,需要智慧和勇气。英国著名班主任汤姆·贝内特认为,新班主任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知道,谁才是新班级真正的“老大”。具体而言,作为新班主任,第一次上课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学生进入教室时,班主任要站在门口严肃地迎接学生。当所有学生都进入教室后,班主任要求学生们安静,并宣读座位分配名单。在学生坐定之后,班主任就可以好好地介绍自己以及本
哈,今天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天,做完作业后,该干点什么呢?对了,来一个小制作——鸡蛋壳不倒翁吧!  我兴冲冲地拿来一个鸡蛋,先用牙签在鸡蛋的一端戳一个洞,谁知,刚开始,困难就来了。那蛋壳像穿了盔甲似的坚硬,戳了十几下都不“投降”。我只好拿来铁镊子钻洞,轻轻地钻一下、两下……一个小句号似的洞口出现了。第二步再把蛋清和蛋黄一起倒出来。我根据黄老师事先的提醒,用细丝伸进小洞轻轻搅拌蛋黃,并让鸡蛋微微倾斜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无形且又最有力的教育。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的特征。据此,他概括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友善的态度;尊重课
[摘要]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所阐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事实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路径,影响甚巨,本文针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展开讨论,试图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等角度揭示其思想特点及理论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德育思想  [作者简介]袁洪亮,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是1911年蔡元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就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秉承“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敬以直内,行胜于言”的办学思路,把“以敬涵养心灵”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主线,以“敬”染修、以“敬”导思、以“敬”启为,将育人工作扎实落地。  一、课程建设,让“敬”立起来  “敬”,肃也;“敬”,恭也。“敬”,是一种态度,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方法。“敬”文化是学校
内容提要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在社会价值观的探求上既有比较大的区别,又因现代性展开的相同背景而具有某些相似性,他们都强调要保持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因而通过对他们各自社会价值主体的认定、社会价值目标的确立、社会价值手段选择的详细比较分析,可以发掘其对于解决我们时代价值问题的某种互补性。  关键词马克思维特根斯坦群体个体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561.6;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当前的课堂教学与管理仍非常注重整体划一性,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学习结果的呈现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总是被当作极力消除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深度教学的有利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笔者认为,只有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所引领的价值观在每个儿童心中生长。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为例,将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