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指导误区 提升实验效率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从实验前便开始。这时,教师若能掌握火候、科学合理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对实验的顺利完成乃至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技能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粗放的指导——该扶的耐心扶一扶
  某老师在教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中“小草喝水”实验时,老师简单讲解了实验步骤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没有把小草的根完全浸没在水里;有的试管里水放得太少,小草的根上都沾上了油;有的试管只有几滴油,没能将水完全遮盖住。
  另外一个老师在指导同样的内容时预计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亲自示范,并同步强调:实验步骤“先把小草放进试管、小草的根要放到试管底部、水要完全浸没小草的根、水要浸没大半根试管、油放五毫米左右、先倒水再倒油、试管口用棉花塞紧”,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轻松、成功地组装了一套实验装置。
  三年级的学生,满怀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之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课,对实验流程、操作规范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常识了解甚少,急于动手往往会忽视老师指导时提及的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此时,老师需要对学生更加细致、耐心地指导,让他们对实验的目的、流程、注意事项等有清晰的认知,以求减少或避免其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不属于探究范围的错误,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启蒙阶段就能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也就是说,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的实验活动必须有组织、有序列、有效地展开,防止学生的探索成为一种形式,特别在科学课的启蒙年级,尤其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二、过细的指导——该放的大胆放一放
  某老师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为研究蜡烛燃烧后是否会产生新物质,设计了三个实验:点燃蜡烛,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一会儿,观察烧杯里发生的现象;点燃蜡烛,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石灰水发生的变化;将一把白瓷汤匙压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汤匙发生的变化。在每一个实验伊始,老师先让学生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如何进行操作,接着交代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才让学生动手。三个实验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完成,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下课铃响起,老师预设的一部分教学任务没能完成。
  这三个同类型的实验,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凭已有经验举一反三顺利完成。为此,对于几个相类似的实验,在学生能力能够达成的情况下,老师只需细致指导好第一个实验,然后放手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后续的实验。这样,可以把实验前指导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或其他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忽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指导——该挖掘的充分挖掘
  某老师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为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后有什么现象产生,先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后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学生交流的内容大多是用眼睛看到的,动用其他感官的观察并没有过多提及。于是,老师又提示学生:“除了看到的,你还听到或闻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刚才点燃蜡烛的实验重新做了一遍。
  另一位老师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时是这样进行指导的:他先问学生:“还记得我们以前做过的观察实验吗?你是怎么观察的呢?”学生的回答绝大多数是用眼睛看;老师又问:“除了用眼睛看,我们在观察中还用到过哪些器官呢?”,学生回答“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耳朵听”,“用手摸”等;老师继续追问:“那么,我们这次观察实验,可以用到哪些器官呢?”在让学生明确了此次实验可以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实验后,教师交代了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才让学生动手实验。
  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可谓殊途同归,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效率显而易见。学生实验的技能与素养并不是单个实验就能锻炼出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以往一个又一个零散的实验中,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由于受某个特定实验、某种特定场合(比如公开课)或自身心理素质的制约,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往往考虑如何达成实验目标更多,而忽视了为更高效地完成实验目标可以做些什么。为此,老师在实验前指导时若能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可避免重复实验浪费时间,又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打好基础。
  四、过于单一的指导形式——该灵活的灵活运用
  笔者还发现,很多老师在进行实验前指导时喜欢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有时学生对实验的目的等尚没有清晰的认识,讨论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
  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指导形式,避免学生盲目讨论出现偏差。如变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为师生互动讨论,在质疑、补充、否定、支持等同伴互助的讨论环境中,使讨论目标更趋缜密完善。又如采用教师实物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讲解配上演示,省去了很多琐碎的语言,不但形象易懂,而且简捷有效。再如,提供一些书面友情提示性指导,可以避免过多讲解带来的倦怠,让学生边看边想,并更细致深入地思考。
  科学实验需要学生的真实体验,但绝不抛开教师的示范引导;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但绝不是“满汉全席”般的探究过场。科学实验前指导“收”、“放”要自如、合理,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学生能自己动手操作的不包办,能自己探究的不牵制,但需要引导的也不能放任“自主探究”。应该说,实验前的指导,也是一门辩证的艺术,只有在平时的点滴教学实践中用心锤炼,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收”与“放”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从细节的成功走向课堂的精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灌溉系统的规划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对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灌溉供水问题,因其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用传统的方法往往难以求得较优方案。但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优化技术,对灌
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多数用户经常遇到输入法设置问题,影响正常文字的输入.通过对Windows 2000/XP/98操作系统下常见输入法故障的分析,介绍了排除输入法故障的简易方法.
对一类多分子生化反应系统微分方程模型x=a-bx+xpy-cxq,y=bx-xpy进行定性研究,得到了系统解的有界性及极限环存在的充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正逐步进入学生课堂,如投影仪、电视机、多媒体等。而简单的教学材料和技术如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似乎已被遗忘。课堂
提高教学实效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应当是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下面以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转变教学方式的“三部曲”。   一、功夫在课前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学堂”。学生预习就必须做到先人一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小学语文教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創造性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本文根据个人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的确,就学校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给出了单亲遗传算法的几种序号编码方式,并指出同一组合优化问题可以按不同的同序基因数来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串空间的大小有很大差别,选择串空间小的编码有利于提高搜索效率
小学是接触数学正规教学的初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都无法克服好玩的天性,而数学有部分知识抽象难懂,很容易使学生在上课阶段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正是根据学生好玩的特性,将数学知识融合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情境游戏,导入概念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专业名词,对于正在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这些专业名词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她)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种有用的机器,面对社会经济空前的飞速发展,物欲的极度膨胀,享乐主义的盛行,一家一个宝贝孩子被几代人精心地宠着、呵护着,父母只希望孩子有优异的成绩即可,其他方面他们都愿意越俎代庖。殊不知这样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一代孩子。在父母的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