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对国内各层次高校的调查分析,指出了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模式,并对代表性院校课程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模式;课程比例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6-0111-03
一、 引 言
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经历了分部门、分行业的会计课程体系到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转变,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过程。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各层次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会计专业,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录统计,在全国有678所本科高校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382所(占57%),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模仿,无论是具体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安排,专业教材的编写都千篇一律,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无疑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对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的切实情况,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详细调查我国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联系学校教务处和网站调查等的方法取得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课程设置的资料,了解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找出其创新点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本次调查能够对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使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真正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对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评价之前,我们首先应清楚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以下3个原则。
(一)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保障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掌握会计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能够从事注册会计师专业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大部分在毕业时能够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海财经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掌握会计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设计会计制度、从事审计和财务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国内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以培养符合企事业单位需要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主要任务,特别是清华大学衡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大部分在毕业时能够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①。这种培养目标令本科会计教育具有浓厚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各高校的会计学核心专业课程的编写纷纷以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为参考模板,甚至有的高校直接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教材。
(二)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为了探导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曾经在2005年专门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列出了我国会计教育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改革的选项,供用人单位做出选择,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加强会计实践课程 (包括校外实习)”的最多,其次是“加强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和计算机课程”,再次是“不断更新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国外最新财会及经济管理理论)”。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需要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是突出会计专业特色的需要,也是会计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还是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和通晓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因此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校在会计教学中能够不断加强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和计算机类课程。此外,当前我国已经颁布新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中有大量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需要高校在本科会计专业教学中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地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引入到相关课程中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引进国外最新的财会及经济管理理论。
(三) 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各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
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众多,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很多出现雷同的现象。笔者认为,本科会计教育应当根据各层次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依照学校学科背景、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情况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依照上述标准将国内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内顶级学府,这类高校可以向西方的一流大学那样强调学生的“厚基础”模式的会计教育②,如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必修物理学导论、物理实验、现代生物导论、大学物理(双语)等较深入的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第二层次是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国内综合性大学,这类高校在我国为数众多,除了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少数高校外③,大多数高校开设会计专业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一般属于这类高校众多学科中的“小专业”之一,通常由管理学院中的会计系负责。第三层次是以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原来隶属于财政部的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这类高校开设会计专业的历史普遍较长,条件也较成熟,其会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第四层次是以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等为代表的地方财经类院校,这类学校一般升本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办学有一定基础,但会计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类高校中,会计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培养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以会计实务教学为主要内容,要求毕业生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
三、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模式分析
通过对以上各层次高校的调查分析,我们将国内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分成以下主要模式:
(一)3+A B模式
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3”指作为培养基础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A”指专业选修课,“B”指可供学生选择的其他选修课程。这个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较大自由组合空间的选修制度,每个学生既要学完规定的基础类必修课,还要学习足够学分的选修课,选修学分达标才能够毕业。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将选修课范围尽量地拓展,以发挥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如下:
1. 公共基础课:设置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三大基础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和体育4个课程模块20门课程。
2. 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是管理学类学科所属各专业都应掌握的学科共同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共7门课程。
3. 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体现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特点,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10门课程。
4. 专业选修课:该部分选修课程涉及会计史、跨国公司会计(双语)、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告分析(双语)、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学等课程。
5. 其他各类选修课: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
6. 实践环节课程:涉及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在“3+A B”模式中,“3”一般占用了70%以上的学分,体现了重视学生基础教育的特点,“A B”部分仅占20%左右的学分。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学生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但难以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自主的学习,不利于本科会计教育的深入。
(二)3+1+X Y模式
该模式是指宽口径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一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X门一般选修课程+Y门其他专门化方向的选修课程。“3+1+X Y”本质上已经不同于“3+A B”模式,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打破统一口径的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自我选择相应的课程,也便于相关领域教学的深入。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有注册会计师、美国会计、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GA(加拿大会计师协会)专业方向。ACCA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专业教材均采用国际权威模式,采用双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可以获得管理学(会计学专业)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通过ACCA考试还可获得ACCA资格证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会计学理学士荣誉学位。CGA专业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和IT等领域的14门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65分以上,即可获得CGA相应课程的豁免,无需参加全球考试。学生毕业成绩合格,可以取得管理学(会计学专业)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PACE级和TX1的培训和全球统考,可以取得CGA资格证书。
(三)2+2模式
近年来国内部分一流大学开始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方面与国际接轨。如美国大学商学院一般前两年是基础课(general course),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和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等商业课程,在第三年由学生选择专业(concentration),开始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所有课程,无论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还是相关课,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并且选修课占绝大比例,选修课程分别组合为不同的组别,学生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进行选择。即使是必修课专业课,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从学校认可的科目表中进行选修。为避免学生对其选修内容是否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不清楚,各学校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方面的建议,如美国很多大学专门设有“在校本科生指导处”,当学生学完大二的课程后,他们可以向指导处的老师请教如何选择专业以及该专业的相关课程,以确保他们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给学生选课以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在入学时不需要定专业,可以自由听课,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专业的时间放在二年级末,即使是选择了会计专业,“必修课”的数量也非常少。
我国清华大学在国内较早引入国外的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本科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重点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在第三年开始选择进入会计学、信息系统、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对于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限定选修30个学分经济管理学院规定的会计类核心课程,其余12学分可以分别选修信息系统、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或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在前两年也不分专业方向,安排公共基础课、全校通识课程、院系通识课程和学科通识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分成国际会计、会计学和注册会计师3个专业方向,按照不同课程组别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四、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比例的分析
从课程内容上来讲,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4个组成部分,为了确定这几部分学分的构成比例,我们对分别代表不同层次高校的以下4所大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例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在我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本科会计学教育培养模式中,两类基础课共占总学分的59.79%,几乎是专业课学分30.27%的两倍,体现出“厚基础”的特点。然而“宽口径”又怎么体现呢?这单纯从课程设置方面似乎得不出答案。体现“重应用”特点的实践环节仅占11.54%的学分(而且毕业论文又差不多占了其中一半),可见在前文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和重视实践环节是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专业课的设计中,除了清华大学外,专业必修课又差不多是专业选修课的2倍,专业选修课课学分仅占9.85%,从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发展趋势看,我们应当逐步削减专业必修课的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无疑居国内的领先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锋. 浅议中美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差异及启示[J]. 会计之友,2006(9).
[2] 黄启国,罗剑,郑建伟. 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3] 刘永泽,孙国光.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会计研究,2004(2).
[4] 杨有红. 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 会计研究,2000(8).
[5] 何太明,付同青,赵小亮,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之我见[J]. 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5).
①美国的大学会计教育强调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有进行终生学习(Life-long-study)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②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的原理,在他们毕业时应该可以看懂诸如《科学》、《自然》等这类科学杂志中的科普性质的文章。
③例如早在1925年,现代会计学宗师潘序伦博士在暨南大学创办会计统计系,使暨南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之一。
[关键词]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模式;课程比例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6-0111-03
一、 引 言
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经历了分部门、分行业的会计课程体系到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转变,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过程。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各层次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会计专业,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录统计,在全国有678所本科高校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382所(占57%),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模仿,无论是具体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安排,专业教材的编写都千篇一律,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无疑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对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的切实情况,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详细调查我国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联系学校教务处和网站调查等的方法取得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课程设置的资料,了解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找出其创新点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本次调查能够对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使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真正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对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评价之前,我们首先应清楚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以下3个原则。
(一)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保障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掌握会计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能够从事注册会计师专业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大部分在毕业时能够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海财经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掌握会计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设计会计制度、从事审计和财务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国内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以培养符合企事业单位需要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主要任务,特别是清华大学衡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大部分在毕业时能够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①。这种培养目标令本科会计教育具有浓厚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各高校的会计学核心专业课程的编写纷纷以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为参考模板,甚至有的高校直接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作为教材。
(二)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为了探导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曾经在2005年专门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列出了我国会计教育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改革的选项,供用人单位做出选择,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加强会计实践课程 (包括校外实习)”的最多,其次是“加强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和计算机课程”,再次是“不断更新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国外最新财会及经济管理理论)”。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需要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是突出会计专业特色的需要,也是会计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还是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和通晓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因此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校在会计教学中能够不断加强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和计算机类课程。此外,当前我国已经颁布新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中有大量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需要高校在本科会计专业教学中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地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引入到相关课程中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引进国外最新的财会及经济管理理论。
(三) 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各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
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众多,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很多出现雷同的现象。笔者认为,本科会计教育应当根据各层次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依照学校学科背景、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情况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依照上述标准将国内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内顶级学府,这类高校可以向西方的一流大学那样强调学生的“厚基础”模式的会计教育②,如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必修物理学导论、物理实验、现代生物导论、大学物理(双语)等较深入的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第二层次是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国内综合性大学,这类高校在我国为数众多,除了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少数高校外③,大多数高校开设会计专业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一般属于这类高校众多学科中的“小专业”之一,通常由管理学院中的会计系负责。第三层次是以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原来隶属于财政部的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这类高校开设会计专业的历史普遍较长,条件也较成熟,其会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第四层次是以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等为代表的地方财经类院校,这类学校一般升本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办学有一定基础,但会计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类高校中,会计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培养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以会计实务教学为主要内容,要求毕业生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
三、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模式分析
通过对以上各层次高校的调查分析,我们将国内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分成以下主要模式:
(一)3+A B模式
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3”指作为培养基础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A”指专业选修课,“B”指可供学生选择的其他选修课程。这个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较大自由组合空间的选修制度,每个学生既要学完规定的基础类必修课,还要学习足够学分的选修课,选修学分达标才能够毕业。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将选修课范围尽量地拓展,以发挥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如下:
1. 公共基础课:设置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三大基础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和体育4个课程模块20门课程。
2. 学科基础课:该课程是管理学类学科所属各专业都应掌握的学科共同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共7门课程。
3. 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体现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特点,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10门课程。
4. 专业选修课:该部分选修课程涉及会计史、跨国公司会计(双语)、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告分析(双语)、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学等课程。
5. 其他各类选修课: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
6. 实践环节课程:涉及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在“3+A B”模式中,“3”一般占用了70%以上的学分,体现了重视学生基础教育的特点,“A B”部分仅占20%左右的学分。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学生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但难以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自主的学习,不利于本科会计教育的深入。
(二)3+1+X Y模式
该模式是指宽口径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一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X门一般选修课程+Y门其他专门化方向的选修课程。“3+1+X Y”本质上已经不同于“3+A B”模式,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打破统一口径的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自我选择相应的课程,也便于相关领域教学的深入。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有注册会计师、美国会计、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GA(加拿大会计师协会)专业方向。ACCA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专业教材均采用国际权威模式,采用双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可以获得管理学(会计学专业)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通过ACCA考试还可获得ACCA资格证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会计学理学士荣誉学位。CGA专业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和IT等领域的14门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65分以上,即可获得CGA相应课程的豁免,无需参加全球考试。学生毕业成绩合格,可以取得管理学(会计学专业)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PACE级和TX1的培训和全球统考,可以取得CGA资格证书。
(三)2+2模式
近年来国内部分一流大学开始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方面与国际接轨。如美国大学商学院一般前两年是基础课(general course),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和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等商业课程,在第三年由学生选择专业(concentration),开始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所有课程,无论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还是相关课,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并且选修课占绝大比例,选修课程分别组合为不同的组别,学生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进行选择。即使是必修课专业课,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从学校认可的科目表中进行选修。为避免学生对其选修内容是否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不清楚,各学校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方面的建议,如美国很多大学专门设有“在校本科生指导处”,当学生学完大二的课程后,他们可以向指导处的老师请教如何选择专业以及该专业的相关课程,以确保他们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给学生选课以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在入学时不需要定专业,可以自由听课,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专业的时间放在二年级末,即使是选择了会计专业,“必修课”的数量也非常少。
我国清华大学在国内较早引入国外的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本科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重点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在第三年开始选择进入会计学、信息系统、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对于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限定选修30个学分经济管理学院规定的会计类核心课程,其余12学分可以分别选修信息系统、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或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在前两年也不分专业方向,安排公共基础课、全校通识课程、院系通识课程和学科通识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分成国际会计、会计学和注册会计师3个专业方向,按照不同课程组别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四、 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比例的分析
从课程内容上来讲,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4个组成部分,为了确定这几部分学分的构成比例,我们对分别代表不同层次高校的以下4所大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例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在我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本科会计学教育培养模式中,两类基础课共占总学分的59.79%,几乎是专业课学分30.27%的两倍,体现出“厚基础”的特点。然而“宽口径”又怎么体现呢?这单纯从课程设置方面似乎得不出答案。体现“重应用”特点的实践环节仅占11.54%的学分(而且毕业论文又差不多占了其中一半),可见在前文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和重视实践环节是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专业课的设计中,除了清华大学外,专业必修课又差不多是专业选修课的2倍,专业选修课课学分仅占9.85%,从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发展趋势看,我们应当逐步削减专业必修课的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无疑居国内的领先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锋. 浅议中美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差异及启示[J]. 会计之友,2006(9).
[2] 黄启国,罗剑,郑建伟. 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3] 刘永泽,孙国光.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会计研究,2004(2).
[4] 杨有红. 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 会计研究,2000(8).
[5] 何太明,付同青,赵小亮,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之我见[J]. 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5).
①美国的大学会计教育强调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有进行终生学习(Life-long-study)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②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的原理,在他们毕业时应该可以看懂诸如《科学》、《自然》等这类科学杂志中的科普性质的文章。
③例如早在1925年,现代会计学宗师潘序伦博士在暨南大学创办会计统计系,使暨南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