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教师素质拓展和整体发展的要求,探索和建构立足于特定区域的多元化教师培训新模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为此,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与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合作,共同实施“区域名师工程”,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高校同特定区域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尝试在管理机制、培训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
基于对传统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我们针对柳北区教师实际情况,拟定了为期三年,以导师制为基础,学、研、行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由项目办专人负责组织导师按计划实施培训活动。该方案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周期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在培训管理机制、培训观念、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推陈出新,更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回顾自2004年实施工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深感该工程扎实而讲究实效的独特培训模式对区域化教师培训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管理机制的创新
科学的管理是培训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广西师大教科院和柳北区教育局紧密配合,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柳北区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首的局领导小组——教研室——学员所在校——学员四级管理机制。柳北区教育局自始至终都对工程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和密切协作,为学员的培训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加强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协调教科院与学员任职学校的关系,对名师工程的实施提出良好建议。作为名师工程项目的支撑单位,广西师大教科院成立由院长挂帅的“工程”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学科组——导师——学员四级项目活动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实施层层落实。在活动组织方面,由项目办公室制订三年活动计划,学科组据此制订学科组三年活动计划,导师根据组计划制订学员三年培养方案,最后由学员根据上述计划内容制订三年个人发展计划,保证“名师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在制度方面,我们制订了学员管理办法、导师工作制度、学员评估方案、档案资料管理制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组织了由11位教授、9名博士领衔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名师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培训内容的创新
培训内容创新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培训成效的优劣。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意贴近中小学课程实际,满足教师实际需要,力求全面与特色相结合,基础与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气息,追求培训实效。
整个培训内容分六部分进行:一是教育教学通识理论;二是学科专业知识;三是课堂教学指导;四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六是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部分旨在将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中小学发展动态和最新教育教学成果介绍给学员,重在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知识则突出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动态,重在夯实基础;课堂教学指导的目的是通过“借班上课”、“跨校上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听、评课活动,以练促教、以比赛促推广,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员教学能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则试图引领学员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旨在提高课程整合能力;而人文素养教育主要以沙龙、小组座谈形式讨论师德师风问题,教育学员以做“德教双星”名师自律。
在六大板块的分配比例上,以必要的教育教学通识理论为基础,以夯实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精神旨归,各板块内容按年度计划各有侧重。
三、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用集中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导师——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跨区域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
1.集中强化的通识培训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名师工程的实施,恰逢全国新课程改革展开之际。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围绕新课改主旋律,我们分别为学员开设以教改为中心的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师德、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力争使培训内容丰富、新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2.分散的交流式的学科培训
我们的活动重点是学科培训。在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时,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模式:
一是“互动性”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大学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组织学科讲座活动,传递学科前沿信息或讲述教学实践经验,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员专业水平。同时,学员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答疑解惑,提出预设性“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
二是“实战性”培训模式。即由导师深入课堂听课,结合学员的教学组织研讨。在实战性培训中,各学科组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由同一学员执教不同教案或由不同学员执教同一教案,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教学组合,进一步检验预设性“策略”与“建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比较,学员对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等问题有了真切的认识。
三是观摩式培训。观摩式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同一导师指导的学员相互观摩、学科间不同导师学员相互观摩、本市同行跨学区观摩、跨地市同行观摩。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学观摩,学员们看到各自的差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导师—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
这种培训方式是由导师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导师工作制度的规定,除集体活动外,每位导师每年至少有3次以上深入学员所在校进行教学指导和组织其他教育理论学习。导师下去指导前必须将活动内容事先通知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与他们一道前往学校开展指导活动,发现和帮助学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协助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4.搭建网络平台,交流培训信息
项目办设立了培训公共邮箱、学员通讯录,通过网络及时将各种培训信息、通知等消息发送到学员邮箱,同时将学员信息反馈给导师,促进项目办——学员、导师,导师——学员的双向交流。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广西教师教育网站”这个平台,使学员利用教师教育网搜索最新教育资讯,分享网上资源。
5.跨区域交流培训
柳北区各学科组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后组织学员到桂林市桂岭小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在育才小学听取“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的讲座;到桂林市德智外国语学校、逸仙中学两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到广西师大文学院旁听2005届课程与教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到广西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听取关于课程资源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报告,参观科学探究馆。
跨区域交流活动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促使学员开始从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是推动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动力。名师工程启动伊始,我们就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双向评估体系。我们针对受训学员的培训效果评估,制定了《名师工程学员学习章程》要求学员认真参加每次集中培训和学科组活动,做到“三有”:有听课记录、有听课心得、有参与对话交流的行动;教学上要求学员坚持写教学后记,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或承担讲学任务一次;科研方面要求学员至少参加一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项目办每年发放成果统计表,统计学员各种奖项。出台《柳北区名师工程中期评估方案》,对全体学员进行评估,实施淘汰与升级管理,保证培训队伍良性循环。
针对导师,广西师大教科院项目办制定了《名师工程导师职责》《名师工程活动调查表》等,要求导师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
针对管理机构,广西师大教科院项目办每学期末发放调查表,从导师、学员和教育局获取活动反馈信息,征询对培训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服务工作。
以上评价措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达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训,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经过三年的悉心培养,学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据统计,目前已有37 名学员参加编写各类教材81部(参编省级以上教材46部);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93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150 篇;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398节(16节获全国赛课奖,68节获省级赛课奖),讲座201场;申报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共14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27项,自治区级课题研究59项;到三江、融水、平果等地担任支教公开课164节,讲座86场;获各种荣誉奖励226项。
“名师工程”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但是,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们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于对传统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我们针对柳北区教师实际情况,拟定了为期三年,以导师制为基础,学、研、行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由项目办专人负责组织导师按计划实施培训活动。该方案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周期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在培训管理机制、培训观念、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推陈出新,更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回顾自2004年实施工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深感该工程扎实而讲究实效的独特培训模式对区域化教师培训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管理机制的创新
科学的管理是培训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广西师大教科院和柳北区教育局紧密配合,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柳北区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首的局领导小组——教研室——学员所在校——学员四级管理机制。柳北区教育局自始至终都对工程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和密切协作,为学员的培训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加强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协调教科院与学员任职学校的关系,对名师工程的实施提出良好建议。作为名师工程项目的支撑单位,广西师大教科院成立由院长挂帅的“工程”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学科组——导师——学员四级项目活动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实施层层落实。在活动组织方面,由项目办公室制订三年活动计划,学科组据此制订学科组三年活动计划,导师根据组计划制订学员三年培养方案,最后由学员根据上述计划内容制订三年个人发展计划,保证“名师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在制度方面,我们制订了学员管理办法、导师工作制度、学员评估方案、档案资料管理制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组织了由11位教授、9名博士领衔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名师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培训内容的创新
培训内容创新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培训成效的优劣。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意贴近中小学课程实际,满足教师实际需要,力求全面与特色相结合,基础与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气息,追求培训实效。
整个培训内容分六部分进行:一是教育教学通识理论;二是学科专业知识;三是课堂教学指导;四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六是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部分旨在将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中小学发展动态和最新教育教学成果介绍给学员,重在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知识则突出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动态,重在夯实基础;课堂教学指导的目的是通过“借班上课”、“跨校上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听、评课活动,以练促教、以比赛促推广,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员教学能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则试图引领学员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旨在提高课程整合能力;而人文素养教育主要以沙龙、小组座谈形式讨论师德师风问题,教育学员以做“德教双星”名师自律。
在六大板块的分配比例上,以必要的教育教学通识理论为基础,以夯实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精神旨归,各板块内容按年度计划各有侧重。
三、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用集中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导师——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跨区域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
1.集中强化的通识培训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名师工程的实施,恰逢全国新课程改革展开之际。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围绕新课改主旋律,我们分别为学员开设以教改为中心的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师德、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力争使培训内容丰富、新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2.分散的交流式的学科培训
我们的活动重点是学科培训。在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时,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模式:
一是“互动性”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大学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组织学科讲座活动,传递学科前沿信息或讲述教学实践经验,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员专业水平。同时,学员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答疑解惑,提出预设性“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
二是“实战性”培训模式。即由导师深入课堂听课,结合学员的教学组织研讨。在实战性培训中,各学科组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由同一学员执教不同教案或由不同学员执教同一教案,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教学组合,进一步检验预设性“策略”与“建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比较,学员对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等问题有了真切的认识。
三是观摩式培训。观摩式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同一导师指导的学员相互观摩、学科间不同导师学员相互观摩、本市同行跨学区观摩、跨地市同行观摩。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学观摩,学员们看到各自的差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导师—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
这种培训方式是由导师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导师工作制度的规定,除集体活动外,每位导师每年至少有3次以上深入学员所在校进行教学指导和组织其他教育理论学习。导师下去指导前必须将活动内容事先通知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与他们一道前往学校开展指导活动,发现和帮助学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协助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4.搭建网络平台,交流培训信息
项目办设立了培训公共邮箱、学员通讯录,通过网络及时将各种培训信息、通知等消息发送到学员邮箱,同时将学员信息反馈给导师,促进项目办——学员、导师,导师——学员的双向交流。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广西教师教育网站”这个平台,使学员利用教师教育网搜索最新教育资讯,分享网上资源。
5.跨区域交流培训
柳北区各学科组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后组织学员到桂林市桂岭小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在育才小学听取“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的讲座;到桂林市德智外国语学校、逸仙中学两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到广西师大文学院旁听2005届课程与教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到广西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听取关于课程资源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报告,参观科学探究馆。
跨区域交流活动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促使学员开始从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是推动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动力。名师工程启动伊始,我们就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双向评估体系。我们针对受训学员的培训效果评估,制定了《名师工程学员学习章程》要求学员认真参加每次集中培训和学科组活动,做到“三有”:有听课记录、有听课心得、有参与对话交流的行动;教学上要求学员坚持写教学后记,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或承担讲学任务一次;科研方面要求学员至少参加一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项目办每年发放成果统计表,统计学员各种奖项。出台《柳北区名师工程中期评估方案》,对全体学员进行评估,实施淘汰与升级管理,保证培训队伍良性循环。
针对导师,广西师大教科院项目办制定了《名师工程导师职责》《名师工程活动调查表》等,要求导师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
针对管理机构,广西师大教科院项目办每学期末发放调查表,从导师、学员和教育局获取活动反馈信息,征询对培训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服务工作。
以上评价措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达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训,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经过三年的悉心培养,学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据统计,目前已有37 名学员参加编写各类教材81部(参编省级以上教材46部);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93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150 篇;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398节(16节获全国赛课奖,68节获省级赛课奖),讲座201场;申报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共14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27项,自治区级课题研究59项;到三江、融水、平果等地担任支教公开课164节,讲座86场;获各种荣誉奖励226项。
“名师工程”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但是,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们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