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习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语文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通过探索实践发现诵译结合、深挖文本、品味内涵、激趣质疑是四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方式;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34-02
【作者简介】1.储元璋,江苏省宜兴市新庄中学(江苏宜兴,214266)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周泽华,江苏省宜兴市新庄中学(江苏宜兴,214266)政教处副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能手。
文言文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既令人向往,又让学生害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教学的过程往往是一篇课文翻译完,再做几道相关的习题,接着就是背诵,背诵的内容从原文到带点字解释,甚至全文翻译。效果如何呢?教师自认为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看到文言文就害怕,毫无学习兴趣可言。
在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在文言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变文言文“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文言文已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
一、译诵结合,提升学生文言素养
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字词句着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什么是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等,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起丰富的文言素养。课堂上教师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及已有积累疏通文义,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基础上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由教师引导集体解決。例如,在教学《赵普》一文时,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翻译存在的疑惑——
生1:我们小组翻译“太祖常劝以读书”这句话感到不够流畅,“太祖常常劝说(他)用读书”,感觉比较别扭。
生2:我们小组翻译这句时,认为这句话是倒装句,“太祖常劝以读书”即“太祖常以读书劝”,翻译为“太祖常常用读书劝说(他)”。
师:嗯,你们小组的观点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是倒装句,把“以读书”放在“劝”的前面,这样翻译就不会感到别扭了,但翻译成“太祖常常用读书劝说(他)”好像还是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有更好的答案吗?
生3: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说(他)”。
师:嗯,是更流畅了。那“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说(他)”,太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4:我认为“太祖的意思是想让赵普多读点书”,根据上下文意思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太祖常常劝说(他)多读点书”。
师:你讲得真好!我们在翻译时尽量做到直译。如果直译不够流畅时,大家根据上下文意思,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那就是意译了。
以上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字词句的翻译,转变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融集体智慧,解决难解词句。
文言文教学还要要求学生多读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通过“初读,读准字音,通读全文;再读,结合储备,读懂文义;诵读,理解主旨,读出品位”等要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出现的文言知识做好摘记,强化积累。
二、深挖文本,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但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只偏重于对文言字词的讲解,句意的疏通。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精髓,是我们帮助学生吸收文学精华,提升文学素养的良好载体。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必须“言”“文”结合,深挖文本,引导学生像学习现代文一样抓住细节描写、赏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赵普》一文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举荐人才两件事,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哪些词句表现赵普刻苦读书,引导学生品读“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处决如流”等细节描写。在品读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阖”“启”“取”“读”等动词,以连贯的动作描写,凸显了赵普排除一切干扰,潜心读书的精神。又如诵读句子“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一句时,为了让学生读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语气,让学生查找“课文是怎样写太祖不明白的”,引导学生细读“太祖不用……亦不用……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等词语、句子,从中品读出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的勇气与毅力,特别是“补缀旧纸”这一细节多么生动感人,那被撕裂的奏牍要恢复原样,这需要赵普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从而体会他是用生命在“为国奏荐人才”。
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在疏通文义之后,必须立足文本,深挖文本,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品析语言,注意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人状物、陈情说理等方面的能力,将“言”和“文”相结合,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使文章主旨、人物形象都能水到渠成地进入学生内心,从而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品味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优秀的文言文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文学素养的积淀,还要承担起“体悟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学生思想启蒙、人格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承担起应负的使命与责任。
例如,《赵普》这篇文章中赵普刻苦读书的精神值得现当代每一名学生学习。他“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这种身居要职能排除干扰,一心读书的刻苦精神令人感动,更值得弘扬。“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种专心致志,深读精读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其次,赵普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毅力和坚定意志更值得现在的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定的事、为集体(为大局)有益的事,有没有像赵普一样能坚定信念、不存私心、不怕挫折、勇往直前,从而逐步养成坚毅的品质。
“文以载道,教以载德”,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善于把握文章的文化内涵,把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古人的优良习惯、品质传承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探求更丰富更深远的文化之源,让学生在学习、借鉴中洞察民族文化的精髓,领悟传统文化精神,继承发扬古人的良好习惯与优秀品质,从而形成传统文化素养。
四、激趣质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距今久远,再加上特定的历史缘由,有些内容单从文本上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如教学《赵普》这篇文章时,在教师激励下,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赵普寡学术,为何还能担任相位?为什么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并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探究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学生兴致盎然,不仅探究了两者的关系,还把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及宋朝初期“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都搜集了解了一下。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还培养了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教学方式;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34-02
【作者简介】1.储元璋,江苏省宜兴市新庄中学(江苏宜兴,214266)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周泽华,江苏省宜兴市新庄中学(江苏宜兴,214266)政教处副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能手。
文言文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既令人向往,又让学生害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教学的过程往往是一篇课文翻译完,再做几道相关的习题,接着就是背诵,背诵的内容从原文到带点字解释,甚至全文翻译。效果如何呢?教师自认为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看到文言文就害怕,毫无学习兴趣可言。
在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在文言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改变文言文“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文言文已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
一、译诵结合,提升学生文言素养
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字词句着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什么是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等,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起丰富的文言素养。课堂上教师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及已有积累疏通文义,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基础上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由教师引导集体解決。例如,在教学《赵普》一文时,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翻译存在的疑惑——
生1:我们小组翻译“太祖常劝以读书”这句话感到不够流畅,“太祖常常劝说(他)用读书”,感觉比较别扭。
生2:我们小组翻译这句时,认为这句话是倒装句,“太祖常劝以读书”即“太祖常以读书劝”,翻译为“太祖常常用读书劝说(他)”。
师:嗯,你们小组的观点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是倒装句,把“以读书”放在“劝”的前面,这样翻译就不会感到别扭了,但翻译成“太祖常常用读书劝说(他)”好像还是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有更好的答案吗?
生3: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说(他)”。
师:嗯,是更流畅了。那“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说(他)”,太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4:我认为“太祖的意思是想让赵普多读点书”,根据上下文意思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太祖常常劝说(他)多读点书”。
师:你讲得真好!我们在翻译时尽量做到直译。如果直译不够流畅时,大家根据上下文意思,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那就是意译了。
以上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字词句的翻译,转变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融集体智慧,解决难解词句。
文言文教学还要要求学生多读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通过“初读,读准字音,通读全文;再读,结合储备,读懂文义;诵读,理解主旨,读出品位”等要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积累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出现的文言知识做好摘记,强化积累。
二、深挖文本,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但文言文教学绝对不能只偏重于对文言字词的讲解,句意的疏通。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精髓,是我们帮助学生吸收文学精华,提升文学素养的良好载体。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必须“言”“文”结合,深挖文本,引导学生像学习现代文一样抓住细节描写、赏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赵普》一文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举荐人才两件事,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哪些词句表现赵普刻苦读书,引导学生品读“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处决如流”等细节描写。在品读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阖”“启”“取”“读”等动词,以连贯的动作描写,凸显了赵普排除一切干扰,潜心读书的精神。又如诵读句子“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一句时,为了让学生读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语气,让学生查找“课文是怎样写太祖不明白的”,引导学生细读“太祖不用……亦不用……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等词语、句子,从中品读出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的勇气与毅力,特别是“补缀旧纸”这一细节多么生动感人,那被撕裂的奏牍要恢复原样,这需要赵普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从而体会他是用生命在“为国奏荐人才”。
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在疏通文义之后,必须立足文本,深挖文本,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品析语言,注意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人状物、陈情说理等方面的能力,将“言”和“文”相结合,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使文章主旨、人物形象都能水到渠成地进入学生内心,从而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品味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优秀的文言文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文学素养的积淀,还要承担起“体悟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学生思想启蒙、人格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承担起应负的使命与责任。
例如,《赵普》这篇文章中赵普刻苦读书的精神值得现当代每一名学生学习。他“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这种身居要职能排除干扰,一心读书的刻苦精神令人感动,更值得弘扬。“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种专心致志,深读精读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其次,赵普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毅力和坚定意志更值得现在的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定的事、为集体(为大局)有益的事,有没有像赵普一样能坚定信念、不存私心、不怕挫折、勇往直前,从而逐步养成坚毅的品质。
“文以载道,教以载德”,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善于把握文章的文化内涵,把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古人的优良习惯、品质传承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探求更丰富更深远的文化之源,让学生在学习、借鉴中洞察民族文化的精髓,领悟传统文化精神,继承发扬古人的良好习惯与优秀品质,从而形成传统文化素养。
四、激趣质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距今久远,再加上特定的历史缘由,有些内容单从文本上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如教学《赵普》这篇文章时,在教师激励下,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赵普寡学术,为何还能担任相位?为什么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并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探究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关系,学生兴致盎然,不仅探究了两者的关系,还把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事件及宋朝初期“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都搜集了解了一下。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还培养了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