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这既有理论本身不足的原因,也与教育实践者的片面认识有关。当前的教育实践界存在经验主义盛行、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心理、把教育理论理想化等问题。对待教育理论,首先要承认其价值,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理论,最后要创造地运用教育理论。
关键词: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发展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为克服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所取得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教育实践工作者仍然以怀疑的目光来审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鸿沟依然存在。教育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重经验交流,轻理论学习,重实用技能,轻理论素养;谈问题多,分析问题少;摆现象多,揭示本质少”等现象,无不是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的反映,这一点,从广大教师对教育理论有关认识中可见一斑。
一、经验主义的认识观
经验主义者认为,教育经验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远比教育理论有用,从而推崇教育经验,用经验排斥、取代甚至否定教育理论。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淡化理论作用的教育实践。不可否认,教育经验之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做出成绩的人主要靠经验的摸索和积累获得成功,相反,接受过多年理论教育的高师专业教师最初却会陷入困境,束手无策。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意义,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二十年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没有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感性到理性的跃进,就不可能获得关于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教师长期体验着自身的经验认识,会形成极强的惰性,导致僵化和保守,从而在低水平上重复教育实践。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融会贯通地内化教育理论知识,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和提升,成为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不可思议。”
二、实用主义的认识观
实用主义者认为,教育理论应该像医生的处方拿来就用,药到病除,只要这个理论实用,理应马上见到效果,否则该理论就是无用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作了片面狭隘的理解。事实上,教育理论的抽象性和教育实践的具体性决定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只能是间接的,教育理论不可能成为教育实践的处方,不可能直接支配教育实践,它所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前人的及现实的教育实践的抽象,也是对未来教育实践的预测,这些都对教育实践起原则的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主体自己的思考、选择、运用和创造。
因此,广大教师要转变理论效用观念,摒弃教育理论学习中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以即效性作为评价教育理论实效性的标准,而应注意其长远意义和未来意义。教育实践者只有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对理论作出思考、选择和检验,不断发展和创造指导自己实践的个人理解和行动理论,加深对人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从而对教育实践发生作用,此时教育理论才具有真正的现实力量。其深层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更新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而非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套实际的有效的工具,其最有价值的恰在于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影响力,而不是其方法层面的东西。
三、理想主义的认识观
理想主义者将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定位于解决所有教育现实问题,认为教育理论既然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最终指向教育实践,那么教育实践中的所有教育现实问题都应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然而教育理论一方面不可能直接帮助实践者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无法向实践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某种确定性方案,另一方面,教育理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十全十美的理论,更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教育理论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达到实践主体的期望,势必导致实践者疏离教育理论。
应该看到,与自然科学相比,教育理论不具有自然科学的普适性,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现象非常复杂,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理论不能像数学公式一样来要求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起到精确指导作用。教育现象和问题所具有的时空性特点,使得教育的或然性远比自然现象要大,这些都决定了教育的规律性难以捕捉。从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理论也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加以检验,从而使其普适性受到较大限制。同时,教育实践比教育理论更为活跃,更为生动。所以,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并内化教育理论,抓住其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素养并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鉴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埋怨理论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继而放弃理论。
四、正确对待教育理论的观点
虽然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由于主客观原因暂时未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然而教师的专业化必然植根于理论和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之中,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对待教育理论。
首先,要承认教育理论的价值。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是重大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因此,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理论由于摆脱了具体教育实践所具有的偶然性、具体性、时空性等因素的限制,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给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全面的丰富和提升,可以给教师诸多的思想启迪和借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不一定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备丰富的任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的专业领域毕竟是教学而不是其任教的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必然植根于理论和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之中。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才能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才能有新的教育思想,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理论。其实,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程度是分层次的,当代德国原教育学家布蕾津卡把教育理论分为三个层次:(1)教育科学理论。这里的“科学”是狭义的,该理论的命题类型是描述性命题,回答“是什么”(含做什么)的问题,其目的属于科学目的,其任务是描述和解释事实。(2)教育哲学理论。其命题属于规范性命题,回答“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其目的属于哲学目的,其任务是提供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3)实践教育学理论。其命题属于描述—规范混合命题,回答“应当怎样做”(含应当做什么)问题,其目的属于实践目的,其任务是告诉教育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手段,其中,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属于教育的基础理论,离教育实践比较远,而实践教育学属于教育应用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更为紧密,从“实用”的角度说,对教师的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实践教育学理论,因此它应该是教师更加关注的教育理论。
最后,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著作给我们这些实际工作者回答了许多问题,然而,每个理论性的真理都要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加以体现。把科学真理变为创造性劳动,这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于选择方法,在于把理论原理变成人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教育理论的意义主要是对教师的思想启蒙,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还需要教师在理论启蒙下进行具体而灵活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克服对待理论文献所存有的“实用主义”心理。事实上,任何教育理论,哪怕是实践教育学理论都不能为个别教师的个别教育实践问题开出拿来就用的“教育处方”。如果教师指望教育理论专家能够提供“教育处方”式教育理论,那么,教师就不仅是在为难专家,而且反映出教师对教育理论专家的依赖性,反映出教师自己不想思考,不想创造,不把自己当专业人员来看待,不把自己当作富有创造性和研究精神的主体。
关键词: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发展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为克服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所取得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教育实践工作者仍然以怀疑的目光来审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鸿沟依然存在。教育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重经验交流,轻理论学习,重实用技能,轻理论素养;谈问题多,分析问题少;摆现象多,揭示本质少”等现象,无不是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的反映,这一点,从广大教师对教育理论有关认识中可见一斑。
一、经验主义的认识观
经验主义者认为,教育经验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远比教育理论有用,从而推崇教育经验,用经验排斥、取代甚至否定教育理论。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淡化理论作用的教育实践。不可否认,教育经验之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做出成绩的人主要靠经验的摸索和积累获得成功,相反,接受过多年理论教育的高师专业教师最初却会陷入困境,束手无策。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意义,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和常识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二十年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没有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没有感性到理性的跃进,就不可能获得关于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教师长期体验着自身的经验认识,会形成极强的惰性,导致僵化和保守,从而在低水平上重复教育实践。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融会贯通地内化教育理论知识,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和提升,成为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不可思议。”
二、实用主义的认识观
实用主义者认为,教育理论应该像医生的处方拿来就用,药到病除,只要这个理论实用,理应马上见到效果,否则该理论就是无用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作了片面狭隘的理解。事实上,教育理论的抽象性和教育实践的具体性决定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只能是间接的,教育理论不可能成为教育实践的处方,不可能直接支配教育实践,它所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前人的及现实的教育实践的抽象,也是对未来教育实践的预测,这些都对教育实践起原则的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主体自己的思考、选择、运用和创造。
因此,广大教师要转变理论效用观念,摒弃教育理论学习中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以即效性作为评价教育理论实效性的标准,而应注意其长远意义和未来意义。教育实践者只有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对理论作出思考、选择和检验,不断发展和创造指导自己实践的个人理解和行动理论,加深对人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从而对教育实践发生作用,此时教育理论才具有真正的现实力量。其深层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更新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而非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套实际的有效的工具,其最有价值的恰在于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影响力,而不是其方法层面的东西。
三、理想主义的认识观
理想主义者将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定位于解决所有教育现实问题,认为教育理论既然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最终指向教育实践,那么教育实践中的所有教育现实问题都应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然而教育理论一方面不可能直接帮助实践者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无法向实践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某种确定性方案,另一方面,教育理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十全十美的理论,更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教育理论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达到实践主体的期望,势必导致实践者疏离教育理论。
应该看到,与自然科学相比,教育理论不具有自然科学的普适性,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现象非常复杂,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理论不能像数学公式一样来要求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起到精确指导作用。教育现象和问题所具有的时空性特点,使得教育的或然性远比自然现象要大,这些都决定了教育的规律性难以捕捉。从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理论也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可控的、可重复的实验加以检验,从而使其普适性受到较大限制。同时,教育实践比教育理论更为活跃,更为生动。所以,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并内化教育理论,抓住其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素养并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鉴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埋怨理论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继而放弃理论。
四、正确对待教育理论的观点
虽然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由于主客观原因暂时未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然而教师的专业化必然植根于理论和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之中,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对待教育理论。
首先,要承认教育理论的价值。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是重大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因此,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理论由于摆脱了具体教育实践所具有的偶然性、具体性、时空性等因素的限制,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给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全面的丰富和提升,可以给教师诸多的思想启迪和借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不一定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备丰富的任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的专业领域毕竟是教学而不是其任教的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必然植根于理论和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之中。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才能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才能有新的教育思想,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教育理论。其实,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程度是分层次的,当代德国原教育学家布蕾津卡把教育理论分为三个层次:(1)教育科学理论。这里的“科学”是狭义的,该理论的命题类型是描述性命题,回答“是什么”(含做什么)的问题,其目的属于科学目的,其任务是描述和解释事实。(2)教育哲学理论。其命题属于规范性命题,回答“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其目的属于哲学目的,其任务是提供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3)实践教育学理论。其命题属于描述—规范混合命题,回答“应当怎样做”(含应当做什么)问题,其目的属于实践目的,其任务是告诉教育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手段,其中,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属于教育的基础理论,离教育实践比较远,而实践教育学属于教育应用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更为紧密,从“实用”的角度说,对教师的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实践教育学理论,因此它应该是教师更加关注的教育理论。
最后,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著作给我们这些实际工作者回答了许多问题,然而,每个理论性的真理都要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加以体现。把科学真理变为创造性劳动,这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于选择方法,在于把理论原理变成人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教育理论的意义主要是对教师的思想启蒙,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还需要教师在理论启蒙下进行具体而灵活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克服对待理论文献所存有的“实用主义”心理。事实上,任何教育理论,哪怕是实践教育学理论都不能为个别教师的个别教育实践问题开出拿来就用的“教育处方”。如果教师指望教育理论专家能够提供“教育处方”式教育理论,那么,教师就不仅是在为难专家,而且反映出教师对教育理论专家的依赖性,反映出教师自己不想思考,不想创造,不把自己当专业人员来看待,不把自己当作富有创造性和研究精神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