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1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準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地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
1.紧扣关键词,挖掘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精彩词语比比皆是,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或者是思想的闪光点,对学生来说是激活思维,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抓住这些词语带领学生深入感悟。挖掘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妙招。
2.巧用置换,挖掘内涵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置换”即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加以“置换”,从而将语词激活,将人物唤醒,将文本还原,领略语言表达之精妙感悟文本主旨之精深。
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片段中,师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如果说前一句是慢镜头,那么这一句是什么镜头?哪个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生:立刻。
师:没错,整整四个。为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成几个别的词,使整个句子在用词上更丰富,更富有变化?
生:用四个“立刻”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单调、乏味。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
师:同学们,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这四个“立刻”能改吗?
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作者连用四个“立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去揣摩、去感悟。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段,让我们感受品味语言文字意蕴的过程就是透过语言触摸情感的过程,就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3.体验角色,挖掘内涵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候与文本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差距,无法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课堂体验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更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缩小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消除他们认识上的障碍。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準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地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把鼓励带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
1.紧扣关键词,挖掘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精彩词语比比皆是,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或者是思想的闪光点,对学生来说是激活思维,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抓住这些词语带领学生深入感悟。挖掘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妙招。
2.巧用置换,挖掘内涵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置换”即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加以“置换”,从而将语词激活,将人物唤醒,将文本还原,领略语言表达之精妙感悟文本主旨之精深。
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片段中,师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如果说前一句是慢镜头,那么这一句是什么镜头?哪个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生:立刻。
师:没错,整整四个。为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成几个别的词,使整个句子在用词上更丰富,更富有变化?
生:用四个“立刻”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单调、乏味。
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
师:同学们,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这四个“立刻”能改吗?
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作者连用四个“立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去揣摩、去感悟。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段,让我们感受品味语言文字意蕴的过程就是透过语言触摸情感的过程,就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3.体验角色,挖掘内涵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候与文本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差距,无法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课堂体验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更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缩小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消除他们认识上的障碍。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在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