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好的教学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且学生居于主体地位的生动的课堂,只有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力。激情课堂的形成免不了师生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首先老师应充满激情,其次学生应勤学好问,上课活跃,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让“学”与“问”在课堂上激情共舞,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形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着重探讨如何让“学”与“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激情共舞。
关键词:学;问;语文课堂;激情
清代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与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能问、会学的能力,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的教育理念。
一、学与问的辩证统一关系
1.“学”的独特魅力
西塞罗曾经说过:“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这便是学的魅力所在,为人处世,唯学能永垂不朽。学生之所以称之为学生,是先学后生,意味着去学校求取学问的儒生。身为学生,如果忘了学这一本质任务便也担不起学生这一称谓。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拼搏成就的,天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能学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承担起这一重担,教会学生如何学,固其根本,牢记使命。教师需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懂装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实问题,从平常教学抓起,帮助引导学生去除学习习惯中的劣根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吸收学问下的精髓,提高学习效率,为成长为一个智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问”的点睛之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能问事小,会问事大,能问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智者,但智者一定会问。但凡能开口言语者,都能生疑,但怎么问才能巧妙且精确无误便是一门需要学生琢磨的艺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督促学生养成“问在实处,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每次授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好教材内容,并在下节课正式授课时请学生自己提几个跟课文有关的问题并解答。这一举措,真正将学生会“问”能力的培养落于实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与问的紧密结合。
3.“學”与“问”辨证统一
学与问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学为问奠定了基础,问为学提供了内驱力,双箭齐发方可所向披靡。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有借鉴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学科问题,既能让其有效地掌握问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又能为其提供一些巧妙的问题典型,方便其借鉴学习,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述《北京的春天》一文前,提出“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并简要概括出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色,并结合自身经历,说说你家乡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在教师设疑的同时,带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现教与学的巧妙互动,营造激情活跃的课程氛围。
二、为人师表,借助教师的模范作用带动“学与问”的激情共舞
一个生机勃勃的教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激情四射,只有教师的激情引导才能变沉重的课堂氛围为热闹活泼的求知舞台,才能让“学”与“问”毫无忌惮的翩翩起舞。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更应是慷慨激昂的演讲者,用其十万伏特的加持电力赋予语文课程别样的风采。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程不仅是对教材知识的通透讲解,更应是活力四射的激情舞台,牵动着受教者的内心。教师的激情应建立在更新的教育观念上,实现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构建新型教育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目的,为学与问的和谐并存提供优越的社会环境。
让“学”与“问”在课堂上激情共舞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们“能学会问”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教师肩上的担子也只增未减,如何做到让学与问在课堂上激情共舞成为教师们应该着重考虑的一大问题。因而,要做到学与问的辩证统一,既需要学生具备勤学好问的优良品格,又需要教师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双方共同努力,携手推进学与问的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刘贵峰.小学语文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4):49.
[2]廖丽.小学语文有效字词教学策略探析[A].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2019:327-329.
[3]李笋.玩转小古文: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50-52.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学;问;语文课堂;激情
清代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与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能问、会学的能力,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的教育理念。
一、学与问的辩证统一关系
1.“学”的独特魅力
西塞罗曾经说过:“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这便是学的魅力所在,为人处世,唯学能永垂不朽。学生之所以称之为学生,是先学后生,意味着去学校求取学问的儒生。身为学生,如果忘了学这一本质任务便也担不起学生这一称谓。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拼搏成就的,天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能学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承担起这一重担,教会学生如何学,固其根本,牢记使命。教师需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懂装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实问题,从平常教学抓起,帮助引导学生去除学习习惯中的劣根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吸收学问下的精髓,提高学习效率,为成长为一个智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问”的点睛之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能问事小,会问事大,能问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智者,但智者一定会问。但凡能开口言语者,都能生疑,但怎么问才能巧妙且精确无误便是一门需要学生琢磨的艺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督促学生养成“问在实处,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每次授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好教材内容,并在下节课正式授课时请学生自己提几个跟课文有关的问题并解答。这一举措,真正将学生会“问”能力的培养落于实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与问的紧密结合。
3.“學”与“问”辨证统一
学与问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学为问奠定了基础,问为学提供了内驱力,双箭齐发方可所向披靡。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有借鉴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学科问题,既能让其有效地掌握问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又能为其提供一些巧妙的问题典型,方便其借鉴学习,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述《北京的春天》一文前,提出“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并简要概括出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色,并结合自身经历,说说你家乡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探讨。在教师设疑的同时,带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现教与学的巧妙互动,营造激情活跃的课程氛围。
二、为人师表,借助教师的模范作用带动“学与问”的激情共舞
一个生机勃勃的教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激情四射,只有教师的激情引导才能变沉重的课堂氛围为热闹活泼的求知舞台,才能让“学”与“问”毫无忌惮的翩翩起舞。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更应是慷慨激昂的演讲者,用其十万伏特的加持电力赋予语文课程别样的风采。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程不仅是对教材知识的通透讲解,更应是活力四射的激情舞台,牵动着受教者的内心。教师的激情应建立在更新的教育观念上,实现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构建新型教育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目的,为学与问的和谐并存提供优越的社会环境。
让“学”与“问”在课堂上激情共舞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们“能学会问”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教师肩上的担子也只增未减,如何做到让学与问在课堂上激情共舞成为教师们应该着重考虑的一大问题。因而,要做到学与问的辩证统一,既需要学生具备勤学好问的优良品格,又需要教师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双方共同努力,携手推进学与问的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刘贵峰.小学语文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4):49.
[2]廖丽.小学语文有效字词教学策略探析[A].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2019:327-329.
[3]李笋.玩转小古文: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50-5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