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赏析】
《酹江月》即《念奴娇》,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句而来。题目中的“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这里疑指寿州(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父子曾在寿州建都。宋代,寿州属淮南西路。
淮水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诗人来到濒临淮水的城市,面对长期沦陷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与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手法相似,以问答形式,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辛词是自问自答,本词则为问月。而“举杯呼月”,是借用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狂态可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无人可问,只好问月。“淮山隐隐”是诗人眼前见到的月下景色。在朦胧的月光下,不要说“神州”,连附近的淮山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这种带有象喻手法的回答,是十分令人失望的,更加激起了诗人对中原的怀念。“淮山”指八公山,在寿州附近。“抚剑”二句,化用杜甫“勋业频看剑,行藏独倚楼”诗意,表现诗人的报国宏愿和壮志难酬的失意心情。这二句在感情上起伏很大。前句用“抚剑频看”的细节,表现要收复失地、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和行动,意气昂扬。这是承上面因见不到“神京”而来。一个“频”字,把诗人的急切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后句用“惟有”二字,突出了自己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的失意之情。想到此处,诗人不由愤慨地说:皇帝的宫殿被敌人的腥臊气玷污着,京城的衣冠文物也荡然无存,谁去收复失地、重整山河呢?结句以弈棋作比,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在个人抱负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诗人并不泄气,而是更加积极地关心国家命运。这二句比喻极为贴切,是对当政者的当头棒喝。
下片开头,笔调突然转为冷静,是平心静气地讲道理:目前虽然前方暂时平静无事(“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的公文;“玉关烽火”指边地的战争),可是各地战争仍未结束,最终究竟由谁去平定中原呢?这里是中原究竟属于谁的意思,也就是“鹿死谁手”,是被敌人永远占领呢,还是我们收复回来?诗人不为眼前暂时平静无事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清醒地看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这也是提醒那些苟且偷安者,希望他们不要心存幻想。一想到国家命运危急,诗人忍耐不住,“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一个“便”字突出表现了诗人急不可待的神情。浪漫主义的幻想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然而毕竟是虛幻的,现实却是冷酷的。面对现实,抱负落空,诗人只有“倚风长啸”,借以表达孤愤难平的孤独与狂放。可是,得到的回答是“夜深霜露凄冷”。这一句表面是写诗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体肤感觉,实际是对现实社会的内心感受,也就更加突出了诗人“孤忠挺挺”、愤慨难平的感慨。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赏析】
《酹江月》即《念奴娇》,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句而来。题目中的“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这里疑指寿州(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父子曾在寿州建都。宋代,寿州属淮南西路。
淮水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诗人来到濒临淮水的城市,面对长期沦陷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与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手法相似,以问答形式,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辛词是自问自答,本词则为问月。而“举杯呼月”,是借用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狂态可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无人可问,只好问月。“淮山隐隐”是诗人眼前见到的月下景色。在朦胧的月光下,不要说“神州”,连附近的淮山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这种带有象喻手法的回答,是十分令人失望的,更加激起了诗人对中原的怀念。“淮山”指八公山,在寿州附近。“抚剑”二句,化用杜甫“勋业频看剑,行藏独倚楼”诗意,表现诗人的报国宏愿和壮志难酬的失意心情。这二句在感情上起伏很大。前句用“抚剑频看”的细节,表现要收复失地、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和行动,意气昂扬。这是承上面因见不到“神京”而来。一个“频”字,把诗人的急切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后句用“惟有”二字,突出了自己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的失意之情。想到此处,诗人不由愤慨地说:皇帝的宫殿被敌人的腥臊气玷污着,京城的衣冠文物也荡然无存,谁去收复失地、重整山河呢?结句以弈棋作比,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在个人抱负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诗人并不泄气,而是更加积极地关心国家命运。这二句比喻极为贴切,是对当政者的当头棒喝。
下片开头,笔调突然转为冷静,是平心静气地讲道理:目前虽然前方暂时平静无事(“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的公文;“玉关烽火”指边地的战争),可是各地战争仍未结束,最终究竟由谁去平定中原呢?这里是中原究竟属于谁的意思,也就是“鹿死谁手”,是被敌人永远占领呢,还是我们收复回来?诗人不为眼前暂时平静无事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清醒地看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这也是提醒那些苟且偷安者,希望他们不要心存幻想。一想到国家命运危急,诗人忍耐不住,“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一个“便”字突出表现了诗人急不可待的神情。浪漫主义的幻想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然而毕竟是虛幻的,现实却是冷酷的。面对现实,抱负落空,诗人只有“倚风长啸”,借以表达孤愤难平的孤独与狂放。可是,得到的回答是“夜深霜露凄冷”。这一句表面是写诗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体肤感觉,实际是对现实社会的内心感受,也就更加突出了诗人“孤忠挺挺”、愤慨难平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