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在中国各历史时期有着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而写意性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象形式与方法,对中国画写意性的研究要从传承与创新、实践与理论方面入手。在当代,对于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系统性构建尤为关键。
关键词:构建;当代;中国画;写意;理论体系
一、中国画的理论发展秩序和内部联系
中国先秦以来形成的哲学思想决定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从而形成延续几千年不断的写意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指导着中国几千年的绘画发展,并为其发展规定了方向。中国绘画从古代发展到当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历史演变过来的。上述理论体系在历史的演进中受到各项因素的冲击而形成不同时期绘画及其理论的面貌和表现形式,但这一体系在历史时间浪潮的冲击中却从未断裂,延续生命力至今,即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体系随着中国文化核心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天。写意从古代至当代有着怎样的构建与自我建设的意识与方法。法古开今,当下中国画的写意情况与写意理论体系有着怎么样的面貌以及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其自身应当有着怎样的自身建设意识与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关乎如何构建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写意理论体系。
二、中国画理论发展构成的系统、理论法则
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就像人的灵魂相对肉体。它既是绘画概念又是一种理论指导思想,也是绘画技法。其自身特定的内涵与方法自古形成。写意强调表现物象的本质与精神,通过表现形象寄托、传递作者的际遇与内心情感,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均以写意的手法表现写意之精神。人物画方面,东晋顾恺之以“线描”的方法表现人物“传神”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不满足于外表的肖似与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同时“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顾恺之的笔下……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运动变化的基本手段,而且与艺术形象的风度神采相适应”。理论与技法并重的写意人物意识形态早在魏晋就已形成;山水画方面,宋宗炳《画山水序》“澄怀观道”“含道映物”,提倡“畅神”说。谢赫《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体例等,写意理论形态形成。花鸟画在唐代成为独立画科,其写意的理论与实践成熟发端于此。自此中国绘画的写意性精神表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灿烂的篇章,并与文学、诗歌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写意性相呼应,互相借鉴,互生光辉。总之,中国画的写意性在一开始便形成自然有序的体系,然后在历代被传颂。 其中,汉魏晋六朝是丹青写意本质理性的起点到初步成熟时期,在社会战乱和隐士避世的玄学思潮影响下产生一系列此时的绘画理论。隋唐佛学兴盛繁荣,与本土的儒道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为此时代的绘画写意注入新的理论元素;五代两宋对儒学的推崇,对文人画的尊崇、对以北方为主体汉文化的推崇与学习、注重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是对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写意绘画无论实践亦或理论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元人“尚意”;明清绘画更是将写意发挥到极致;近代,中国画的写意性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各个时代特征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丰富的面貌,这是时代的必然性。在这样的历史基调上,当代写意理论面临更加迫切与准确的创新与构建。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历代绘画理论和历代绘画作品中,同时历代画论和历代绘画作品构建了写意理论体系,这是时间的结果和表现。我们更应该剖析这种结果与现象的根源,以构建当代理论体系。
“写”与“意”。“写”是特定的表现手法,是书法之写。“意”是精神内涵,是民族精神审美意识。“写”与“意”结合构成中国画。“写”是一种技法,体现在笔墨语言上,是有形的形而下的。“意”是精神层面的,是无形的、形而上的。《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运用形而下的载体表达形而上的精神是“写意”。影响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有很多。“写”的技法严重受到书法笔法的影响,书法的用笔关乎笔法和墨法的质量。笔墨当随时代的前提是笔墨当传统,笔墨当扎实。写意不仅仅是一种笔墨语言形式,但是写意却是通过笔墨语言形式呈现的,呈现的就是“意”,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笔墨形象反映主体思想的自然规律状态就叫写意,其目的是通过现象表现本质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笔有尽,而意无穷。然而绘画创作主体在对诗、书、画、印、文学和哲学的思辨中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主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正是以诗、书、画等滋养内心、充实内心,使自己成为充实美的主体。
三、当下影响此理论体系构建的现状与因素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当代的绝大部分中国画论还是在说古人的话,全然在引用,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古人自有一套体系,我们当代可以用古代画论,因为要继承传统,继承前人衣钵,但是同时更要发展当代的理论体系,要学会直立行走有自己的语言和思维,首先要有這个意识,然后要有这个能力。周京新教授在其《中国艺术家年鉴》一书中说:“南朝宋宗炳《山水画序》中曰:‘以形写形。’依我看此言可有二解:其一,以澄心观照所得自然造化之形为据,焕之以画格写性,形成画中之形;其二,以彰显画格写性之形为据,使澄心观照所得自然造化之形焕然,成就丹青意气。此二解乃我一己之见,殊途同归,皆以画格写性呈形为本,写意表现至上,古人艺术品味实为可敬。”这既是对宗炳“以形写形”的阐释,又是对其的升华,强调了画格写意,继承古人而出新。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这样用当代的语言总结当代的理论,继承、传授、创新、弘扬传统绘画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严格出自传统又符合当代时代精神的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画面临写实容易写意难的因素。当下画坛与美展中的中国画更多地偏写实、制作、构成。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急于求成,追名逐利,以求在短时间内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而这些效果都是浅层次的,不够深刻,长时间这样下去民族艺术精神就会遭到遗忘,中国画就会失去民族性。要知道写意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和实践积累过程,在短期之内是达不到的,它需要作者在“技”和“道”方面有深厚的修养和漫长的积累,同时写意面貌的多样性更能丰富理论体系。写意源自画家个性,艺术家的修养则源自于对于艺术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至于备受议论的国展,更是代表人民大众的美术现状,也更能反映当下全国画坛的大风气,这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当代所必然会具备的特征之一。中国画家应提高文化理论修养、笔墨技法功力、审美认识修养,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可,增强写意精神,总结符合当代的写意理论,勿忘根本、勿忘初心地追求中国艺术之本质,搞好学术氛围。深入研究传统,要结合当下,吸收外来精髓,多元并不见得是坏事,只要足够自信,坚定立场,坚持文化自信,找准文化核心即可。核心是主干,多元让其更加丰茂。 四、对当下中国画写意理论体系构建的见地
实践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践。针对当代书画写意状况,在“技”的方面,中国画应与当代书法结合,在传统的笔墨形式与现代的笔墨形式的结合中寻求笔墨语言的创新,绘画应从其中找到笔墨语言,即技法的新提示。正因为“书画同源”,绘画才更要在书法中找能承载绘画形式的笔墨方法。“道”的方面,影响当代绘画的思想多元。至于西化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因素,我们应把它视为存真去伪、合理借鉴、智慧借鉴的过程。所幸的是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传承有序的深厚文化思想根源与观念意识体系作为主导和依据,与此同时感谢这个开放的时代所带来的各种生机,同时给我们更多的自信,使文化自信升华为一种新的思想支撑我们的创新。在借鉴外来的同时要时刻谨记不忘本、不忘初心,从在学习强国、文化复兴的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写意中国”等写意性命题的展览以及口号的提出中,可知当代绘画对写意的把握与重视,同时这也在侧面鞭策我们加强主导意识的中国艺术精神,要做到有主心骨地主次分明的学习创作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是创新和发展的根本。
在继承的道路上进行创新的探索是构建当代美术写意理论的正确道路。艺术家应不断在哲学以及社会学进步的思想基础上添砖加瓦,追求理论语言和笔墨语言的创新发展,在经传承的特定文化意识形态依据下,寻找当代理论语言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自己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行为和认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人与自然角色的变换,人们尊重敬畏歌颂自然之心变得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天人合一”的理念极度弱化,更多的是对自然的索取利用甚至破坏,内心塞满利欲纷争而丧失道德伦理,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阐述:知识带来的是非、欲望带来的利害是导致人思想不解放精神不自由的两个因素。这样艺术家便不能追溯到最高的艺术精神。艺术的最高精神可以用“德仁美”来概括,心被是非利害绑架就看不到“德仁美”,即失去“德仁美”,信仰信念道德标准的缺失會导致人行为混乱,即不受控制,便不能有序体认,更不能到达最高的精神意识。无天地仁心,还谈什么“天人合一”“窥天鉴地”“澄怀观道”,更无从“理论创新”。我们应跨越世俗浮薄超脱只为满足感官的“巧、乐、美”,对最高艺术精神进行再强调、再升华,并使之达到荀子 “乐行而志清”的社会功用。
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是需要一代人一代人共同努力铸造的,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研究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而来。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构建;当代;中国画;写意;理论体系
一、中国画的理论发展秩序和内部联系
中国先秦以来形成的哲学思想决定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从而形成延续几千年不断的写意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指导着中国几千年的绘画发展,并为其发展规定了方向。中国绘画从古代发展到当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历史演变过来的。上述理论体系在历史的演进中受到各项因素的冲击而形成不同时期绘画及其理论的面貌和表现形式,但这一体系在历史时间浪潮的冲击中却从未断裂,延续生命力至今,即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体系随着中国文化核心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天。写意从古代至当代有着怎样的构建与自我建设的意识与方法。法古开今,当下中国画的写意情况与写意理论体系有着怎么样的面貌以及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其自身应当有着怎样的自身建设意识与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关乎如何构建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写意理论体系。
二、中国画理论发展构成的系统、理论法则
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就像人的灵魂相对肉体。它既是绘画概念又是一种理论指导思想,也是绘画技法。其自身特定的内涵与方法自古形成。写意强调表现物象的本质与精神,通过表现形象寄托、传递作者的际遇与内心情感,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均以写意的手法表现写意之精神。人物画方面,东晋顾恺之以“线描”的方法表现人物“传神”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不满足于外表的肖似与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同时“线描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顾恺之的笔下……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运动变化的基本手段,而且与艺术形象的风度神采相适应”。理论与技法并重的写意人物意识形态早在魏晋就已形成;山水画方面,宋宗炳《画山水序》“澄怀观道”“含道映物”,提倡“畅神”说。谢赫《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体例等,写意理论形态形成。花鸟画在唐代成为独立画科,其写意的理论与实践成熟发端于此。自此中国绘画的写意性精神表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灿烂的篇章,并与文学、诗歌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写意性相呼应,互相借鉴,互生光辉。总之,中国画的写意性在一开始便形成自然有序的体系,然后在历代被传颂。 其中,汉魏晋六朝是丹青写意本质理性的起点到初步成熟时期,在社会战乱和隐士避世的玄学思潮影响下产生一系列此时的绘画理论。隋唐佛学兴盛繁荣,与本土的儒道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为此时代的绘画写意注入新的理论元素;五代两宋对儒学的推崇,对文人画的尊崇、对以北方为主体汉文化的推崇与学习、注重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是对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写意绘画无论实践亦或理论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元人“尚意”;明清绘画更是将写意发挥到极致;近代,中国画的写意性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各个时代特征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丰富的面貌,这是时代的必然性。在这样的历史基调上,当代写意理论面临更加迫切与准确的创新与构建。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历代绘画理论和历代绘画作品中,同时历代画论和历代绘画作品构建了写意理论体系,这是时间的结果和表现。我们更应该剖析这种结果与现象的根源,以构建当代理论体系。
“写”与“意”。“写”是特定的表现手法,是书法之写。“意”是精神内涵,是民族精神审美意识。“写”与“意”结合构成中国画。“写”是一种技法,体现在笔墨语言上,是有形的形而下的。“意”是精神层面的,是无形的、形而上的。《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运用形而下的载体表达形而上的精神是“写意”。影响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客观和主观因素有很多。“写”的技法严重受到书法笔法的影响,书法的用笔关乎笔法和墨法的质量。笔墨当随时代的前提是笔墨当传统,笔墨当扎实。写意不仅仅是一种笔墨语言形式,但是写意却是通过笔墨语言形式呈现的,呈现的就是“意”,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笔墨形象反映主体思想的自然规律状态就叫写意,其目的是通过现象表现本质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笔有尽,而意无穷。然而绘画创作主体在对诗、书、画、印、文学和哲学的思辨中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主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正是以诗、书、画等滋养内心、充实内心,使自己成为充实美的主体。
三、当下影响此理论体系构建的现状与因素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当代的绝大部分中国画论还是在说古人的话,全然在引用,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古人自有一套体系,我们当代可以用古代画论,因为要继承传统,继承前人衣钵,但是同时更要发展当代的理论体系,要学会直立行走有自己的语言和思维,首先要有這个意识,然后要有这个能力。周京新教授在其《中国艺术家年鉴》一书中说:“南朝宋宗炳《山水画序》中曰:‘以形写形。’依我看此言可有二解:其一,以澄心观照所得自然造化之形为据,焕之以画格写性,形成画中之形;其二,以彰显画格写性之形为据,使澄心观照所得自然造化之形焕然,成就丹青意气。此二解乃我一己之见,殊途同归,皆以画格写性呈形为本,写意表现至上,古人艺术品味实为可敬。”这既是对宗炳“以形写形”的阐释,又是对其的升华,强调了画格写意,继承古人而出新。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这样用当代的语言总结当代的理论,继承、传授、创新、弘扬传统绘画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严格出自传统又符合当代时代精神的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画面临写实容易写意难的因素。当下画坛与美展中的中国画更多地偏写实、制作、构成。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急于求成,追名逐利,以求在短时间内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而这些效果都是浅层次的,不够深刻,长时间这样下去民族艺术精神就会遭到遗忘,中国画就会失去民族性。要知道写意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和实践积累过程,在短期之内是达不到的,它需要作者在“技”和“道”方面有深厚的修养和漫长的积累,同时写意面貌的多样性更能丰富理论体系。写意源自画家个性,艺术家的修养则源自于对于艺术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至于备受议论的国展,更是代表人民大众的美术现状,也更能反映当下全国画坛的大风气,这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当代所必然会具备的特征之一。中国画家应提高文化理论修养、笔墨技法功力、审美认识修养,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可,增强写意精神,总结符合当代的写意理论,勿忘根本、勿忘初心地追求中国艺术之本质,搞好学术氛围。深入研究传统,要结合当下,吸收外来精髓,多元并不见得是坏事,只要足够自信,坚定立场,坚持文化自信,找准文化核心即可。核心是主干,多元让其更加丰茂。 四、对当下中国画写意理论体系构建的见地
实践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践。针对当代书画写意状况,在“技”的方面,中国画应与当代书法结合,在传统的笔墨形式与现代的笔墨形式的结合中寻求笔墨语言的创新,绘画应从其中找到笔墨语言,即技法的新提示。正因为“书画同源”,绘画才更要在书法中找能承载绘画形式的笔墨方法。“道”的方面,影响当代绘画的思想多元。至于西化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因素,我们应把它视为存真去伪、合理借鉴、智慧借鉴的过程。所幸的是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传承有序的深厚文化思想根源与观念意识体系作为主导和依据,与此同时感谢这个开放的时代所带来的各种生机,同时给我们更多的自信,使文化自信升华为一种新的思想支撑我们的创新。在借鉴外来的同时要时刻谨记不忘本、不忘初心,从在学习强国、文化复兴的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写意中国”等写意性命题的展览以及口号的提出中,可知当代绘画对写意的把握与重视,同时这也在侧面鞭策我们加强主导意识的中国艺术精神,要做到有主心骨地主次分明的学习创作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是创新和发展的根本。
在继承的道路上进行创新的探索是构建当代美术写意理论的正确道路。艺术家应不断在哲学以及社会学进步的思想基础上添砖加瓦,追求理论语言和笔墨语言的创新发展,在经传承的特定文化意识形态依据下,寻找当代理论语言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自己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行为和认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人与自然角色的变换,人们尊重敬畏歌颂自然之心变得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天人合一”的理念极度弱化,更多的是对自然的索取利用甚至破坏,内心塞满利欲纷争而丧失道德伦理,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阐述:知识带来的是非、欲望带来的利害是导致人思想不解放精神不自由的两个因素。这样艺术家便不能追溯到最高的艺术精神。艺术的最高精神可以用“德仁美”来概括,心被是非利害绑架就看不到“德仁美”,即失去“德仁美”,信仰信念道德标准的缺失會导致人行为混乱,即不受控制,便不能有序体认,更不能到达最高的精神意识。无天地仁心,还谈什么“天人合一”“窥天鉴地”“澄怀观道”,更无从“理论创新”。我们应跨越世俗浮薄超脱只为满足感官的“巧、乐、美”,对最高艺术精神进行再强调、再升华,并使之达到荀子 “乐行而志清”的社会功用。
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是需要一代人一代人共同努力铸造的,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研究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而来。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