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突破以前旧的、老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形式,并要求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启发式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其作用相当大。
[关键词]启发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启发式教育的内涵
启发式教育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启发式教育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启发式教育最早体现在孔子的教育中,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问题,而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问答法”,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的雏形,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启发式教育的三大特征
1.内外因相结合。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新知是内因,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引导与传授是外因,教师积极的引导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作用。因此,在启发式教育中,应该注意内外因的结合,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摒弃直接灌输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3.心理认知协调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他们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是设置刺激性的环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既包括对新知识的建构,也包括对原有知识的改造与重组。启发式教育方法正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新的认知欲望,最终促进其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
三、启发式教育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步骤
小学数学属于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打好了坚实的数学基础,能够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甚至以后长远的学习中发挥优势,学好数学。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的观察分析、应用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会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教师被动地灌输知识。所以在导入一门新课时候,教师应该尽量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游戏活动、问题抢答的形式,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年、月、日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如: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在学生们猜出谜底是日历之后,继续向同学们展示植树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对年、月、日有更具体的认识。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探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每位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中,主动思考问题,即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学习主动权,那么整个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3.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容易形成一些思维定势。比如,见到应用题里面有甲比乙“多”,便习惯性用加法,见“少”便用减法,以及在学习新知识时候容易将新旧知识混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潘中原
[关键词]启发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启发式教育的内涵
启发式教育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启发式教育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启发式教育最早体现在孔子的教育中,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问题,而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问答法”,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的雏形,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启发式教育的三大特征
1.内外因相结合。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新知是内因,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引导与传授是外因,教师积极的引导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作用。因此,在启发式教育中,应该注意内外因的结合,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摒弃直接灌输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3.心理认知协调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他们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是设置刺激性的环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既包括对新知识的建构,也包括对原有知识的改造与重组。启发式教育方法正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新的认知欲望,最终促进其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
三、启发式教育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步骤
小学数学属于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打好了坚实的数学基础,能够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甚至以后长远的学习中发挥优势,学好数学。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的观察分析、应用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会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不是教师被动地灌输知识。所以在导入一门新课时候,教师应该尽量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游戏活动、问题抢答的形式,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年、月、日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如: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在学生们猜出谜底是日历之后,继续向同学们展示植树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对年、月、日有更具体的认识。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探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每位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中,主动思考问题,即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学习主动权,那么整个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3.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容易形成一些思维定势。比如,见到应用题里面有甲比乙“多”,便习惯性用加法,见“少”便用减法,以及在学习新知识时候容易将新旧知识混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