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设置问题和形成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设置问题是手段,形成问题则是效果。设置问题的主体是教师,形成问题的主体则是学生。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心理不易产生大的影响,自然也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真切的问题;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对形成问题的解决缺乏信心,自然难以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花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而教者努力使学生形成真切的问题则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真切问题呢?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要在知識结构网络上形成空穴,在学生的思维网络中形成空穴。从理论分析,我们可把知识按知识的属性和规律通过线段和结点纵横连接,形成网络式的点线空间结构。如果我们有意识在这些有规律的结点或线段上设置缺陷,然后呈现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一种不均衡的冲击,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缺陷的潜意识,这就形成了问题空穴。如果学生通过思考能填补空穴,这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空穴对应的知识内容,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空穴的周边关系,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架构。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是一门艺术。要提高自己设置问题的水平,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置问题空穴的方法
设置问题空穴的方法很多,例如我们在问题呈设过程中,采用"欲扬先顿"的手法,这里的"顿"就会使学生形成惯性问题空穴;我们也可以在问题的呈设过程中,只交代问题的条件、环境、发展趋势、思维方法等要素,而有意使问题的结果处于一种欲隐欲现的状态,这样也能使学生产生问题空穴;利用悬念也能产生效果很好的问题空穴。总之,创造是无穷的,只要多下功夫,我们可以在平凡的材料中提炼出很多精彩问题空穴,使学生形成真切的问题。
2、选择熟悉的、已知的、可接受的问题材料
在一课堂教学实例中,我曾按以下的方式来设置问题。课堂刚开始,我先在讲坛上用一个地拖进行拖地示范,学生一下子被这一意想不到的举动所吸引,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在拖地过程中,是推地拖时省力还是拉地拖时省力?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另一个课堂实例中,我拿着一个啤酒瓶走进课堂,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酒瓶不会从手中滑落?手的压力是否越大越好?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为什么这些平凡的例子能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这样大影响呢?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例子的材料很熟悉、很亲切,而形成的问题并不玄乎深奥,需要分析的却是熟视无睹的现象。所以同学们愿意接受这样的问题,自然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动机。
3、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感兴趣
讲授光的折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光在不均匀介质中是否沿直线传播?这是一种很直接的问题设置方式。事实上,由于这一问题设置的理论起点较高,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兴趣不浓,所以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是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的。如果我们换一角度来设置问题,比如我们可先讲述海市蜃楼的自然景观,再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能看到空中楼阁?接着提示学生,这与光在不均匀媒质中的传播有关。这样会使问题设置的效果大为改观,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产生深厚的兴趣后,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探求问题答案的欲望。
4、可设置具有一定刺激强度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一只鸡蛋从空中下落到接触平台而破烂的全过程,从而引出关于动量、动量定理。这样的设置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但强度不够大。若换为老师站在讲坛上,让一只实实在在的鸡蛋掉到软、硬平台上,这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刺激效应远超过前者,学生的精神特别集中,在这样的状态下,较大强度的外部刺激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
5、丰富设置问题的手段
设置问题的手段是很多的,比如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实验探索、阅读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问题;也可以利用味觉、嗅觉、触觉等生理特性帮助学生形成问题;也可以借助光、声、图、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创造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敢于冲破传统模式的约束,敢于实践,不断总结,那么设置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很快地得到提高,设置问题的手段会更丰富,也才能设置出更多、更精彩的问题。
设置问题和形成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设置问题是手段,形成问题则是效果。设置问题的主体是教师,形成问题的主体则是学生。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心理不易产生大的影响,自然也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真切的问题;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对形成问题的解决缺乏信心,自然难以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花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而教者努力使学生形成真切的问题则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真切问题呢?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要在知識结构网络上形成空穴,在学生的思维网络中形成空穴。从理论分析,我们可把知识按知识的属性和规律通过线段和结点纵横连接,形成网络式的点线空间结构。如果我们有意识在这些有规律的结点或线段上设置缺陷,然后呈现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一种不均衡的冲击,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缺陷的潜意识,这就形成了问题空穴。如果学生通过思考能填补空穴,这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空穴对应的知识内容,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空穴的周边关系,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架构。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是一门艺术。要提高自己设置问题的水平,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置问题空穴的方法
设置问题空穴的方法很多,例如我们在问题呈设过程中,采用"欲扬先顿"的手法,这里的"顿"就会使学生形成惯性问题空穴;我们也可以在问题的呈设过程中,只交代问题的条件、环境、发展趋势、思维方法等要素,而有意使问题的结果处于一种欲隐欲现的状态,这样也能使学生产生问题空穴;利用悬念也能产生效果很好的问题空穴。总之,创造是无穷的,只要多下功夫,我们可以在平凡的材料中提炼出很多精彩问题空穴,使学生形成真切的问题。
2、选择熟悉的、已知的、可接受的问题材料
在一课堂教学实例中,我曾按以下的方式来设置问题。课堂刚开始,我先在讲坛上用一个地拖进行拖地示范,学生一下子被这一意想不到的举动所吸引,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在拖地过程中,是推地拖时省力还是拉地拖时省力?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另一个课堂实例中,我拿着一个啤酒瓶走进课堂,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酒瓶不会从手中滑落?手的压力是否越大越好?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为什么这些平凡的例子能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这样大影响呢?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例子的材料很熟悉、很亲切,而形成的问题并不玄乎深奥,需要分析的却是熟视无睹的现象。所以同学们愿意接受这样的问题,自然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动机。
3、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感兴趣
讲授光的折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光在不均匀介质中是否沿直线传播?这是一种很直接的问题设置方式。事实上,由于这一问题设置的理论起点较高,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兴趣不浓,所以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是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的。如果我们换一角度来设置问题,比如我们可先讲述海市蜃楼的自然景观,再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能看到空中楼阁?接着提示学生,这与光在不均匀媒质中的传播有关。这样会使问题设置的效果大为改观,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产生深厚的兴趣后,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探求问题答案的欲望。
4、可设置具有一定刺激强度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一只鸡蛋从空中下落到接触平台而破烂的全过程,从而引出关于动量、动量定理。这样的设置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但强度不够大。若换为老师站在讲坛上,让一只实实在在的鸡蛋掉到软、硬平台上,这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刺激效应远超过前者,学生的精神特别集中,在这样的状态下,较大强度的外部刺激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
5、丰富设置问题的手段
设置问题的手段是很多的,比如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实验探索、阅读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问题;也可以利用味觉、嗅觉、触觉等生理特性帮助学生形成问题;也可以借助光、声、图、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创造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敢于冲破传统模式的约束,敢于实践,不断总结,那么设置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很快地得到提高,设置问题的手段会更丰富,也才能设置出更多、更精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