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再认识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ov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一次听课过程为契机,反思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智力,就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以教师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关键词】创新教育 生本理念 智力潜能
  
  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执教的是一位青年教师,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整个教学过程严格按连云港市教研室规定的“三案六环节”进行。教师的语言优美准确而具有感染力,有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的图片相伴,学生的参与也是积极的。
  在简短的导语以后,老师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对于有疑问的字词,可以查字典、词典。然后分组交流展示对“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有生字注音,有词语解释,还有一个思考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读书是认真的,交流展示过程也是积极、活跃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者”的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交流展示中,老师竭尽全力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有学生说:“红军走路难,他们走的是极陡峭的一尺多宽的山路”。
  有学生说:“红军睡觉难,他们晚上只能在一尺多宽的山路上睡觉,且路上都是不平的石头”。
  有学生说:“红军吃饭难,他们缺少粮食,且没有多少时间来吃,要急着赶路”。
  有学生说:“红军处境难,他们一边要赶路,一边还要和敌人作战”。
  应该说学生的分析是到位的,且能联系课文的有关段落。但是,有一个学生提出“不能得到沿途群众的理解,也是红军刚开始长征时遇到的困难。因为课文开头写到了红军经过的时候,那个瑶民家的男人躲了起来,只有女人还留在家里,这说明当时的老百姓还不知道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共产党是什么样的人,当然就不会支持红军,帮助红军。”
  听了以后我的心头一亮,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几遍,却一直没注意这个问题,也没有学生向我提过。上课的老师可能也没有料到学生的这个问题,先是一怔,然后从容的回答“这个同学读书很认真,也善于动脑筋,很好!有没有其他的同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谁来和他讨论一下?”在短暂的冷场以后,老师启发道:“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是否也可以归纳到处境难的范畴?”很多学生都答道:“可以!”
  我很欣赏老师的从容镇定和教学机智,也能看出老师对学生是尊重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那个学生说的难道没有道理吗?为什么一定要把纳入到“处境难”的范畴?
  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最欣赏文章的那些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同学们的讨论是积极的、踊跃的,有学生提到了文中的一组排比句:“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理由是:“这一组句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红军战士在夜宿山路时的感受,突出了他们不畏惧任何困难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也有学生提出这里的“呜咽”是形容“凄切的水声”(课本注释),是否和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全文的感情基调不一致。老师很高兴,问有哪个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学生举手,老师就要求学生当场查词典,说:“这个词通常情况下有两个义项,可是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仅靠词典,汉语的很多词在独特的语境中,有它的语境义,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文章来理解它的意思,这里的‘呜咽’应该是形容‘水声的断断续续’。”看来老师事先对这个“呜咽”是作了一番准备的,当学生无助时,自己就倾囊而授,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吗?
  纵观这些环节,我不禁想问课堂上要解决的是学生思考的东西,还是老师备出来的东西?老师看似把问的权利、学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但却希望学生提的问题正好是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如果不是,老师就会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加以强调,或者强行把学生拉到自己思维的轨道上来,学生就像孙悟空,永远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这正如教育界常用的一句话: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先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说,最好是一桶引之不绝,长流常新的活水。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将学生当成了等待装东西的容器,学生再怎么“探究”,也跳不出老师的一桶水。这和新课程的“生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教师需要怎样的“一桶水”呢?教师会“倒水”,还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好教师。因为即使教师倒水得法,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要一杯纯净水、一杯矿物质水、一杯富氧水、一杯可乐……的需求。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引出学生的涓涓细流,甚至是滔滔江水。前者重在“给”,而后者重在“引”。两者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乃至会误人子弟。
  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必须树立新的育人观,研究育人的新途径。以前,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之事,而今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们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抄袭。”特别是我们正处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学校培养出大量的、能打破常规的、能探索和运用新方法的创造型人才。才人的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最高标志,创造性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所以教师要发展学生智力,就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于“引法”,研究怎样引,把教育的兴奋点转移到学法指导上来。变“给”为“引”,就必须变“讲”堂为“学”堂,变老师主演下的独角戏为老师主导下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教法研究为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变授鱼为授渔,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一个善于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品质;不仅倒给学生以“水”,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汲水”的本领。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就是说教法源于学法,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教师教给学生“汲”水本领的关键,就是采取“开源”的教学方法,开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源。源头一旦开通,知识的泉水便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心田。一个合格的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真理,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水”,汲取“水”,变被动地接受教育为主动地去学知识。总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人们常说,本事是练出来的。课堂上要把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练,让学生通过练获取知识。因此,我们要把教法与学法的研究统一起来。要探索出与学法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相配合的教法,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
  用“一杯水”引出“一桶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有了扎实的学习基础,就为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引出更多的“水”提供了必要的渠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集中整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重点阐述了诗歌自身的美丽。分别从诗歌的文字,意境,韵味,含蓄,可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诗歌的感染,个人的体悟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审美 文字 意境 韵味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它描绘了一幅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社会生活图景,读《桃花源记》确是一种美的享受!桃花源的美,美在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物,美在那质朴淳厚的民风人情,美在那份亦真亦幻的神秘朦胧。  【关键词】田园风物美 民风人情美 神秘朦胧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次读《桃花源记
【摘要】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选取了五篇乡愁题材的作品。本文从情感、文化和审美三个角度,对乡愁的深层内蕴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乡愁 情感 文化 审美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具有一种能轻易俘获人心的魅力。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汇集老舍等五位名家的的典范之作,深入地诠释了乡愁文学的意蕴与内涵。
【摘要】故乡,是一个关于回归的主题。在《故乡》中,鲁迅通过表现故乡的一些细致场景来表达主题,并且都是饱含着不幸、痛苦和凄凉、悲伤。虽然故乡是让人失望的,是悲凉阴冷的,但作者始终保持着战斗者的形象——“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走”正是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反抗。鲁迅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有故乡,却没有精神借以寄托的故乡,可由于有了他从未放弃过的跋涉,负痛前行,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的企盼和期待,这种爱
【摘 要】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题型,一经问世,便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题型被大众接受而固定下来。随着话题作文弊端的显现,话题作文在提供宽松、开放、灵活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审题的要求,增添话题的限制性和思维的思辨性,以加强作文的限制。与此同时,考题也加强了与当下时代的联系,体现出时代的脉搏。  【关键词】考场作文 话题作文 自由 约束    自1998年开始,高考材料作文引入一种新的题型——话题作文,即
【摘 要】《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很能引发思考的女性,她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十年艰苦生活的代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十年的物质苦难却带给她一生的精神幸福。  【关键词】自我 友情 爱情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讲述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玛蒂尔德丢失一串借来的项链,利用十年时间偿还,直到最后才得知是假项链的故事。  对玛蒂尔德的各种评价很多,以批判她的虚荣心为主。但笔者却对文本有不同的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写作单元教学”,可以有效地实施作文的研究性学习。本文详细陈述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作文充当开路先锋;阅读、体验课文,修改自己的作文;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升格作文;课外阅读作拓展延伸;撰写写作心得。  【关键词】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阅读 写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以写促读、读以致“用”的“写作单
【摘 要】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题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但也极具开放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选择的自由度恰恰又体现了作文题除了“形散”外,更有“神不散”的特征。考生写作时不同的选择也就体现了考生的认知水平、人生境界的不同,因而使评卷也有了明确的区分度。  【关键词】开放性;多样性;明确性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话题刚一揭晓,顿时议论如潮。乍看话题,竟不住冷汗顿生,直叹不好写。再粗看话题前面
【摘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实事求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 治学态度 科学精神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同志分赴四川、福建两省,对中学生的语文状况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形成了两份调查报告:《从三百篇作文看当前中学生的语文水
摘 要:文章选取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育学院为案例,采用文本分析和访谈法,对两个学院的学科评估举措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评估中,学位项目是学科评估工作的基本对象、认证制度是评估的核心路径。整体上,认证体系庞大而多元,首先是机构多样,各级各类第三方机构和学会组织是认证的实施主体;其次是标准多元,每个学位项目都有一套标准体系。这种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