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如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走入误区,依然是让很多家长和教师挠头的事,下面我总结自己的部分见解,和大家共享。
一、小学生阅读误区与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家长所认识。但怎样阅读?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急功近利,造成功利性课外阅读?很多人依然感到茫然。
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能认识到的,因此,都主张让孩子多读书。然而,很多家长和教师过于急功近利,认为阅读是万能的,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得好,所以,片面要求孩子多读。
应试阅读,就像应试考试一样,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开始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只要是跟考试有关的,能在考试中拿到分数的,教师都统统整理资料,或者要求学生购买他所选中的资料,让小学生在大量的范文中迷失了自我,最后,连怎么写作文都不知道了。并且,本来孩子们爱读的一些童话、故事、小说、人物传记等也被挤得没有时间阅读。该读的没时间读,不该读的硬塞着读,没有兴趣,何谈提高作文水平?这样的结果是,在短时间内看起来作文水平可能提高了,但实际上只是表面功夫,花架子,根本写不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这种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在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来自兴趣的阅读。常说强扭的瓜不甜,学生没有兴趣,让他们怎么读也读不出门道来。只有在广泛兴趣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广泛涉猎,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自己感觉到了阅读的乐趣,便会自觉地选择、记忆、背诵、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变囫囵吞枣为水到渠成,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应试阅读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试想,有人强加给我们一件不愿意做的事,我们能做好吗?应试阅读就是这样,学生在阅读时不是兴趣使然,而是教师强迫他们记住什么就记什么,读起来味同嚼蜡,分外费劲,他们能专心吗?这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兴趣阅读同应试阅读截然不同,它侧重的是兴趣,是学生的自发行为的激发,是一种主动学习行为。他们是轻松的、自如的、快乐的,既没有生理上的负担,又没有心理上的负担。
所以,家长和教师切记,在小学阶段,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从孩子的自身兴趣出发,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阅读兴趣始终保持在健康、兴趣、自主、快乐的轨道上,给他们创造最美的阅读空间,打造最美的心灵空间,从而让孩子写出最真最美的文章。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几点建议
陪读,父母陪读是提高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有些家庭父母爱读书,孩子也爱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示范效应,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让其自然形成阅读的习惯。这很好,但大多数家庭没有这样的环境,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其实,也不难。只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陪着就行了。如果父母自己能每天下班后少看一会儿电视,周末少一场无谓的应酬,陪孩子逛逛书店,去去图书馆,甚至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就能收到同样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让我们都做多读书的父母吧!
写读后感是很多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的做法,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收心,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了解书的内容,升华自己的认识。这固然是好的,但不可篇篇如此,本本如此,这样会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因为,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理解的那么透彻。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没那么强,而且,时间长了容易疲劳。他们会把写读后感当成一种负担,从而反作用于阅读。其实,好的方法还是有的。比如“每周一集”,要求孩子把自己阅读到的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把好的词语记下来,把名人名言记下来,这就足够了。精华的积累便于提高,也不使孩子们感到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别忽视儿童文学。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最适合儿童文学的阅读。家长和教师不可以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孩子,认为自己爱读的就是孩子应该读的,大错而特错。很多家长和教师就是放不下身架子,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不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样的家长和教师都是不称职的。孩子的眼光自有孩子的世界,只有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儿童文学是特别为儿童创作的,包蕴了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关心、爱与期待,当然最适合孩子阅读,教师和家长要推荐给他们。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常说细水长流,的确如此,千万不可着急,要求孩子一年就读成作家,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也没有人能一星期变成一位学者。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才是大义。舍本逐末,只能南辕北辙。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在童年时代,在我们的引导下,通过一本好书或者一次愉快的阅读,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此亲近书本,我们就是最成功的家长或教师了。
三、阅读习惯养成后的引导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后,阅读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这时候,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就是引导了。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生阅读学习同样重要。
(一)利用伙伴引导
很多时候,大人的教导是无力的,孩子们相互间的影响比大人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孩子干什么,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干什么。所以,交什么样的伙伴非常重要,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周围就会有一群爱读书的孩子。“孟母择邻而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孩子交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做朋友,那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彼此给予快乐和力量。
(二)借着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借别人的书会倍加珍惜,并能按时读完,有利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借书能防止一本书读到老,东扔西扔,总也读不完。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书就可以读,有内容就有信息,对大脑就有刺激,对智力发展就有好处。
(三)反复阅读
有的书读一遍往往不能理解其中之意,尤其是孩子,往往只是了解故事情节。但,再读一遍就不是这样了,有的书有时要读好几遍才能悟出其妙。再有,一个人阅读的层次是和他本人的心智水平相吻合的。当他还比较幼稚时,只能读简单的书;等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简单的满足不了,自然会选择更复杂的给他们读。我们要鼓励孩子反复阅读,如《红楼梦》就要反复阅读,有人甚至读一辈子。一本好书的精读,反复阅读,会让一个人受益匪浅,而且终生受益。
(责编 张亚欣)
一、小学生阅读误区与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家长所认识。但怎样阅读?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急功近利,造成功利性课外阅读?很多人依然感到茫然。
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能认识到的,因此,都主张让孩子多读书。然而,很多家长和教师过于急功近利,认为阅读是万能的,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得好,所以,片面要求孩子多读。
应试阅读,就像应试考试一样,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开始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只要是跟考试有关的,能在考试中拿到分数的,教师都统统整理资料,或者要求学生购买他所选中的资料,让小学生在大量的范文中迷失了自我,最后,连怎么写作文都不知道了。并且,本来孩子们爱读的一些童话、故事、小说、人物传记等也被挤得没有时间阅读。该读的没时间读,不该读的硬塞着读,没有兴趣,何谈提高作文水平?这样的结果是,在短时间内看起来作文水平可能提高了,但实际上只是表面功夫,花架子,根本写不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这种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在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来自兴趣的阅读。常说强扭的瓜不甜,学生没有兴趣,让他们怎么读也读不出门道来。只有在广泛兴趣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广泛涉猎,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自己感觉到了阅读的乐趣,便会自觉地选择、记忆、背诵、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变囫囵吞枣为水到渠成,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应试阅读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试想,有人强加给我们一件不愿意做的事,我们能做好吗?应试阅读就是这样,学生在阅读时不是兴趣使然,而是教师强迫他们记住什么就记什么,读起来味同嚼蜡,分外费劲,他们能专心吗?这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兴趣阅读同应试阅读截然不同,它侧重的是兴趣,是学生的自发行为的激发,是一种主动学习行为。他们是轻松的、自如的、快乐的,既没有生理上的负担,又没有心理上的负担。
所以,家长和教师切记,在小学阶段,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从孩子的自身兴趣出发,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阅读兴趣始终保持在健康、兴趣、自主、快乐的轨道上,给他们创造最美的阅读空间,打造最美的心灵空间,从而让孩子写出最真最美的文章。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几点建议
陪读,父母陪读是提高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有些家庭父母爱读书,孩子也爱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示范效应,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让其自然形成阅读的习惯。这很好,但大多数家庭没有这样的环境,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其实,也不难。只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陪着就行了。如果父母自己能每天下班后少看一会儿电视,周末少一场无谓的应酬,陪孩子逛逛书店,去去图书馆,甚至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就能收到同样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让我们都做多读书的父母吧!
写读后感是很多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的做法,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收心,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了解书的内容,升华自己的认识。这固然是好的,但不可篇篇如此,本本如此,这样会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行为。因为,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理解的那么透彻。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没那么强,而且,时间长了容易疲劳。他们会把写读后感当成一种负担,从而反作用于阅读。其实,好的方法还是有的。比如“每周一集”,要求孩子把自己阅读到的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把好的词语记下来,把名人名言记下来,这就足够了。精华的积累便于提高,也不使孩子们感到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别忽视儿童文学。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最适合儿童文学的阅读。家长和教师不可以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孩子,认为自己爱读的就是孩子应该读的,大错而特错。很多家长和教师就是放不下身架子,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不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样的家长和教师都是不称职的。孩子的眼光自有孩子的世界,只有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儿童文学是特别为儿童创作的,包蕴了成人对儿童的理解、关心、爱与期待,当然最适合孩子阅读,教师和家长要推荐给他们。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常说细水长流,的确如此,千万不可着急,要求孩子一年就读成作家,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也没有人能一星期变成一位学者。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才是大义。舍本逐末,只能南辕北辙。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在童年时代,在我们的引导下,通过一本好书或者一次愉快的阅读,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此亲近书本,我们就是最成功的家长或教师了。
三、阅读习惯养成后的引导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后,阅读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这时候,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就是引导了。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生阅读学习同样重要。
(一)利用伙伴引导
很多时候,大人的教导是无力的,孩子们相互间的影响比大人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孩子干什么,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干什么。所以,交什么样的伙伴非常重要,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周围就会有一群爱读书的孩子。“孟母择邻而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孩子交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做朋友,那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彼此给予快乐和力量。
(二)借着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借别人的书会倍加珍惜,并能按时读完,有利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借书能防止一本书读到老,东扔西扔,总也读不完。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书就可以读,有内容就有信息,对大脑就有刺激,对智力发展就有好处。
(三)反复阅读
有的书读一遍往往不能理解其中之意,尤其是孩子,往往只是了解故事情节。但,再读一遍就不是这样了,有的书有时要读好几遍才能悟出其妙。再有,一个人阅读的层次是和他本人的心智水平相吻合的。当他还比较幼稚时,只能读简单的书;等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简单的满足不了,自然会选择更复杂的给他们读。我们要鼓励孩子反复阅读,如《红楼梦》就要反复阅读,有人甚至读一辈子。一本好书的精读,反复阅读,会让一个人受益匪浅,而且终生受益。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