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从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出发,采取下面的策略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用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情境是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们尝试创设“玩中学”的情境,引导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1.故事情境。科学活动“小蚂蚁运粮”,活动目标是帮助幼儿感知小脚可以通过触摸认识事物。教师先给幼儿讲故事《小蚂蚁运粮》,然后设置了故事情景:用沙砾、海绵、纸等材料铺成小路,用沙包做粮食,幼儿头戴蚂蚁头饰扮成小蚂蚁赤脚行走在小路上运粮,要求幼儿说说走各种小路时小脚的感觉。在故事情景中,幼儿有很高的探究兴趣,他们赤着脚在小路上慢慢地走着,认真体会走在不同材质小路上小脚的不同感觉,发现了小脚和小手一样,也有触摸功能。科学活动“叽里咕噜滚下来”,也是借助故事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物体在管道中滚动特点的兴趣。
2. 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科学活动“你能听到我的声音吗”,教师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管子固定在墙面上(距离要远一些),提出问题:一个小朋友在管子的一头小声说话,站在另外一头的小朋友能听见吗?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幼儿都积极尝试,发现那么远的距离,那么小声,竟然听得也很清楚,初步体会到通过管子可以把声音传递到很远的地方。
3.游戏情境。游戏是小班幼儿的最爱,在游戏情景中,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最高,效果也最好。如科学活动“钓鱼”中让幼儿玩钓鱼的游戏,有的鱼竿能钓上鱼(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却不能,幼儿十分好奇,认真查看能钓到鱼的鱼钩,发现了这些鱼钩上都有磁铁,初步感知了磁铁能吸铁的特点。又如科学活动“敲敲打打小乐队”中,教师用塑料盒、铁盒、玻璃盒、纸盒等作为乐器,让幼儿用木棍、铁棍、塑料棍分别去敲打这些乐器。在敲敲打打的游戏中,幼儿逐渐发现同一只棍子敲打在不同材质盒子上,发出的声音不同。在多次敲打后,幼儿又发现同一只盒子,用不同材质的棍子敲打声音也不同,既惊讶又好奇,积极探究用什么棍子敲打什么盒子发出的声音更好听。
二、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科学活动的材料对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仅材料本身要有趣,在表现形式上还要有一定的神秘性。如在发展幼儿手部触摸觉的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把材料一一摆放在明处,而是放在“神奇的摸箱”中。孩子们对摸箱十分好奇,急于知道里面有什么。教师告诉他们用手认真摸,就可以知道摸箱里有什么东西了,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高涨,每个孩子用手触摸物品时都很认真、仔细,想知道自己所触摸的东西到底会是什么。孩子们看到拿出来的物品是自己在触摸时所猜想的,非常高兴,教师就及时表扬他们的小手真能干。如果不是自己猜想的,就请孩子把物品重新放进摸箱里再次去摸,以加深对这个物品的手部感觉。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感知了手是可以知道物品的形状、大小、软硬、粗糙度、温度等属性的。
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也要有一定的变化性,以维持幼儿的兴趣,推动探究活动的过程。如科学活动“静悄悄和闹哄哄”,在第一投次放材料时,教师提供的是布、泡沫、木头、塑料、纸、铁等多种材质的材料,让幼儿实验这些东西掉在铁盒上的声音,目的是要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材质不同,与铁盒碰撞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第二次投放材料时,教师将铁盒换成了木盒,再次试验后,幼儿有了新的发现:这次材质不同的东西掉在木盒上的声音与铁盒上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进而,教师又第三次投放材料,是多层折叠的毛巾被,幼儿将各种材料一一掉落在毛巾被上,惊讶地发现原来不管什么材料,与毛巾被碰撞都不会发出声响。整个活动过程,随着材料的变化,幼儿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越来越高,使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用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情境是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们尝试创设“玩中学”的情境,引导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1.故事情境。科学活动“小蚂蚁运粮”,活动目标是帮助幼儿感知小脚可以通过触摸认识事物。教师先给幼儿讲故事《小蚂蚁运粮》,然后设置了故事情景:用沙砾、海绵、纸等材料铺成小路,用沙包做粮食,幼儿头戴蚂蚁头饰扮成小蚂蚁赤脚行走在小路上运粮,要求幼儿说说走各种小路时小脚的感觉。在故事情景中,幼儿有很高的探究兴趣,他们赤着脚在小路上慢慢地走着,认真体会走在不同材质小路上小脚的不同感觉,发现了小脚和小手一样,也有触摸功能。科学活动“叽里咕噜滚下来”,也是借助故事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物体在管道中滚动特点的兴趣。
2. 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科学活动“你能听到我的声音吗”,教师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管子固定在墙面上(距离要远一些),提出问题:一个小朋友在管子的一头小声说话,站在另外一头的小朋友能听见吗?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幼儿都积极尝试,发现那么远的距离,那么小声,竟然听得也很清楚,初步体会到通过管子可以把声音传递到很远的地方。
3.游戏情境。游戏是小班幼儿的最爱,在游戏情景中,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最高,效果也最好。如科学活动“钓鱼”中让幼儿玩钓鱼的游戏,有的鱼竿能钓上鱼(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却不能,幼儿十分好奇,认真查看能钓到鱼的鱼钩,发现了这些鱼钩上都有磁铁,初步感知了磁铁能吸铁的特点。又如科学活动“敲敲打打小乐队”中,教师用塑料盒、铁盒、玻璃盒、纸盒等作为乐器,让幼儿用木棍、铁棍、塑料棍分别去敲打这些乐器。在敲敲打打的游戏中,幼儿逐渐发现同一只棍子敲打在不同材质盒子上,发出的声音不同。在多次敲打后,幼儿又发现同一只盒子,用不同材质的棍子敲打声音也不同,既惊讶又好奇,积极探究用什么棍子敲打什么盒子发出的声音更好听。
二、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科学活动的材料对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仅材料本身要有趣,在表现形式上还要有一定的神秘性。如在发展幼儿手部触摸觉的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把材料一一摆放在明处,而是放在“神奇的摸箱”中。孩子们对摸箱十分好奇,急于知道里面有什么。教师告诉他们用手认真摸,就可以知道摸箱里有什么东西了,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高涨,每个孩子用手触摸物品时都很认真、仔细,想知道自己所触摸的东西到底会是什么。孩子们看到拿出来的物品是自己在触摸时所猜想的,非常高兴,教师就及时表扬他们的小手真能干。如果不是自己猜想的,就请孩子把物品重新放进摸箱里再次去摸,以加深对这个物品的手部感觉。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感知了手是可以知道物品的形状、大小、软硬、粗糙度、温度等属性的。
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也要有一定的变化性,以维持幼儿的兴趣,推动探究活动的过程。如科学活动“静悄悄和闹哄哄”,在第一投次放材料时,教师提供的是布、泡沫、木头、塑料、纸、铁等多种材质的材料,让幼儿实验这些东西掉在铁盒上的声音,目的是要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材质不同,与铁盒碰撞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第二次投放材料时,教师将铁盒换成了木盒,再次试验后,幼儿有了新的发现:这次材质不同的东西掉在木盒上的声音与铁盒上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进而,教师又第三次投放材料,是多层折叠的毛巾被,幼儿将各种材料一一掉落在毛巾被上,惊讶地发现原来不管什么材料,与毛巾被碰撞都不会发出声响。整个活动过程,随着材料的变化,幼儿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越来越高,使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