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ium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让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術走进课堂,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峡》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三峡的美丽的景色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美,再适当配以舒缓的音乐——钢琴曲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欣赏和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理解文中瞿塘峡的高大雄伟,巫峡的幽深秀美,西陵峡的激流险滩。再引导学生学会说说自己对三峡的感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动的集成,为学习者创设情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可以渲染情境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这样就可以解除语文教学的单调性,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不用多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涉及到一年四季的气候和景象,还涉及经纬不同和海拔不同造成的气温变化和景物差异等,而这些内容只看文字就未免太抽象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系统,就能轻而易举的把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个地方的各种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见过的知道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变只可“意会”为直面“感观”。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景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在古诗的教学中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又如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的幻灯片……这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所带来的惊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边读边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不少学生甚至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在音乐声中背诵起来,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育能力
  文学作品正是饱含着感情的艺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现代信息技术地运用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中情感的体验,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语文世界。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本身所有“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总之,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外资源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家庭对孩子识字的教导,课外识字为课堂识字的补充,正确的对学生的识字进行评价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一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外资源;评价机制;识字方法;创新教育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应达到1600字到1800
期刊
摘 要:情感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生动风趣,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只有投入感情,才能感动学生,从而使学生愉悦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倾注,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倾注;情感教 
期刊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师生从真正意义上进行了角色转换,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替代老师组织教学得有板有眼,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一位忠实的听者。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鲜活,常常因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真知灼见,语惊四座,令课堂教学妙笔生花,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震撼了多少人的心,
期刊
摘 要:当前,“生本课堂”成了课程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途径,从而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本课堂;主动性;激励;欣赏;质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前我们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所提
期刊
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以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语文教师也积极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适合当前教育背景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一、教师要“活”起来,做新时期的榜样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活”起来。在这场改
期刊
摘 要:小学生作文引导得如何,对小学生顺利跨进"作文大门",学会写作的小技巧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读背为基础,先说后写,有真情实感、多练笔,及时反馈,多鼓励,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好方法。  关键词:多读背;先说后写;多练笔;反馈;鼓励  许多孩子不爱写日记,头痛于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常常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作文入门"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以读背为基础,积累素材  
期刊
摘 要:对学生互改作文对学生写作文的四大益处,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在修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起到自觉修改作文和努力写好作文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互改;兴趣;自觉;好作文  现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做到“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苟同见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期刊
随着经济的腾飞、国民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在教育教学这块园地,学生厌学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棘手问题。厌学将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并将对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产生不良的影响。由厌学引起的弃学会使青少年过早的流入社会,增加社会负担,造成社会问题。因此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亟待适时解决。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
期刊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化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感性”。我常常在思考:一个没有热情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有关情绪,能让学生积极用功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激情传授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了多么大的曲折与痛楚,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深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材当中的每一个感情要素,把我们对于课文主题、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每一份感觉、每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