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血淋淋的惨剧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教育工作者在反思这些人的杀人动机,以及杀人背后亲情缺失、心理疾病、网络暴力侵害等深层次原因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课程。
如何使青少年懂得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想,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他们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蝉》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一段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我告诉学生,小小的蝉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惜等待17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斑羚飞渡》一文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生命的体现呢?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这句话的生命意蕴,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当生命美丽绽放却没有人欣赏和认可时,紫藤萝没有选择埋怨和自暴自弃,却满树闪光地开着,给人带来启示:生命是为自己而绽放的,并非为他人而存在;人在生活中要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要明确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结合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学生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带给学生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当身处逆境、遭遇坎坷时,《落难的王子》一文告诉学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課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利用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冰心、史铁生……国外的高尔基、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都闪耀着生命意识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中,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适当地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名著时,我发现学生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顽强生命品质反应漠然,似乎缺少一种特别感受。对此,我想空洞的剖析肯定无济于事,于是在指导阅读时因势利导:海伦·凯勒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能否从身边的生活中补充一些像海伦·凯勒这样有顽强生命意识的人物事例呢?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脱离书本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很踊跃。
一位学生说:“我的一个堂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弟妹,当时他正在读高二,突然的沉重打击让他心情无比灰暗,甚至一度想过轻生。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亲友的安慰下,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最后他振作起来了,第二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学生一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时,我进行引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在逆境中,应该学会坚强,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同时,活着还要讲究质量,不能碌碌无为,要让生命有价值。”这样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走近心灵,在语文综合性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又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侧重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扩展和联想,用言简意赅的话将文本和我们的生命进行一次虚拟的联结,对生命意志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引起心灵上的强烈颤动。有一位学生写道:“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未必都是坦途和顺境。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会因脆弱而哭泣吗?”还有学生写道:“鲜花和掌声会在前方等着我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单元课文《理想》《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我的信念》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讴歌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价值。学习完本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究。如课文中的人生价值观、由落难的王子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研究等。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生命的问题,进而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的认识。
此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丑小鸭》等以成长为主题,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给学生以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再塑生命》《列夫·托尔斯泰》,或写普通人、或写伟人,他们的一段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都会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直接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描写生命界的多种现象,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就是要用生命影响生命。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结合教学主阵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善待自己、尊重别人、珍惜生命。
如何使青少年懂得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想,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他们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蝉》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一段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我告诉学生,小小的蝉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惜等待17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斑羚飞渡》一文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生命的体现呢?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这句话的生命意蕴,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当生命美丽绽放却没有人欣赏和认可时,紫藤萝没有选择埋怨和自暴自弃,却满树闪光地开着,给人带来启示:生命是为自己而绽放的,并非为他人而存在;人在生活中要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要明确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结合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学生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带给学生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当身处逆境、遭遇坎坷时,《落难的王子》一文告诉学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課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利用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冰心、史铁生……国外的高尔基、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都闪耀着生命意识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中,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适当地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名著时,我发现学生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顽强生命品质反应漠然,似乎缺少一种特别感受。对此,我想空洞的剖析肯定无济于事,于是在指导阅读时因势利导:海伦·凯勒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能否从身边的生活中补充一些像海伦·凯勒这样有顽强生命意识的人物事例呢?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脱离书本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很踊跃。
一位学生说:“我的一个堂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弟妹,当时他正在读高二,突然的沉重打击让他心情无比灰暗,甚至一度想过轻生。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亲友的安慰下,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最后他振作起来了,第二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学生一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时,我进行引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在逆境中,应该学会坚强,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同时,活着还要讲究质量,不能碌碌无为,要让生命有价值。”这样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走近心灵,在语文综合性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又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侧重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扩展和联想,用言简意赅的话将文本和我们的生命进行一次虚拟的联结,对生命意志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引起心灵上的强烈颤动。有一位学生写道:“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未必都是坦途和顺境。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会因脆弱而哭泣吗?”还有学生写道:“鲜花和掌声会在前方等着我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单元课文《理想》《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我的信念》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讴歌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价值。学习完本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究。如课文中的人生价值观、由落难的王子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研究等。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生命的问题,进而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的认识。
此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丑小鸭》等以成长为主题,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给学生以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还有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再塑生命》《列夫·托尔斯泰》,或写普通人、或写伟人,他们的一段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都会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则直接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散文,描写生命界的多种现象,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就是要用生命影响生命。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结合教学主阵地,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善待自己、尊重别人、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