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对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慕课”这种资源极大程度的公开对学生提高英语成绩起到了辅助作用,尤其对高职类院校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帮助极大。本文从分析我国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面对的问题出发,对慕课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慕课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随着地球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对我国国民而言,英语也成为了必修课。英语不再是一门只活在纸上的学科,现阶段中国更需要的是能流利地说英语,能够正确表达和书写英语的人才。这就对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普通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方面基础较差,不论是英语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均不能与普通院校学生匹敌。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关注度并不高、教学资源缺乏、教师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传统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不高。慕课的出现,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上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的特殊性,也就导致了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上的不同,而直接将传统教学方法用在高职学生身上必然会导致教学培养方面的不足。
1.教学方式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不高。在过去的中国教育还不发达时,在英语方面的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方法。这种方法仅靠老師讲授,学生死记硬背,学习效率无疑是低下的,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极为痛苦。
2.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时,同时还要学习专业技术课。但文化基础课并不能和专业技术课有效的结合起来。他们学习的英语较为简单,对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知识并没有涉及。这就导致了在企业需求专业技术过硬、专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时,高职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3.教学结果的检验方式和评价系统均不完善。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英语考试,而且多以笔试形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全面考核。学生为了快速提高考试的分数,在英语写作方面会多加练习,反而忽略英语口语的练习。而英语口语作为英语实际应用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才是学生更应该注重的地方。这种考核方式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口语水平与学生的笔试能力完全不匹配。同时,对教师而言,也很难从这样的考试结果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的易错点和薄弱部分。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创新的研究
1.教师必须转变思维,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于处在教学资源极大程度共享的背景下的学生,从网络上已经可以很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课程资料。在这一时代,知识不再只依靠教师传授,而有了多种传播途径。教师可能只教授学生课本上所涉及的知识,而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传授的要多。这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慕课广泛应用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
2.结合慕课,改进教学方式。随着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面积应用,将慕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慕课作为网上学习手段,具有课程简单易得、上课学习时间不受限制等优点。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有疑问、学习成果的反馈不方便等缺点。如果将传统授课方式和慕课相结合,既减轻了教师备课授课的负担,又使学生享受平等的教学资源,还解决了学生需要教师答疑解惑、作业批改的问题。学生线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线下的教师对知识补充和解释,这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将慕课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完善学生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教师能力不足,对学生专业英语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都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阶段学习到足够的英语专业知识,导致了高职学生在就业时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将慕课中的专业英语课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既保证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专业教师讲授的专业英语知识,将高职学校学生的课程得到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全面人才才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4.结合慕课和互联网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便交流的英语平台。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也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慕课中英语外教的口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或者课下给学生提供一个全英语的交流平台,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与使用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了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与中文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学生也只有在全英文的环境下才会逐渐适应用英语思维思考。
三、结语
慕课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上的益处,并加以利用。为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这潭死水注入新水,重新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建设培养具有竞争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燕,王丽萍.慕课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创新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434-434.
[2]张艳玲.基于慕课的英语教学的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
【关键词】慕课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随着地球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对我国国民而言,英语也成为了必修课。英语不再是一门只活在纸上的学科,现阶段中国更需要的是能流利地说英语,能够正确表达和书写英语的人才。这就对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普通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方面基础较差,不论是英语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均不能与普通院校学生匹敌。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关注度并不高、教学资源缺乏、教师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传统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不高。慕课的出现,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上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的特殊性,也就导致了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上的不同,而直接将传统教学方法用在高职学生身上必然会导致教学培养方面的不足。
1.教学方式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不高。在过去的中国教育还不发达时,在英语方面的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方法。这种方法仅靠老師讲授,学生死记硬背,学习效率无疑是低下的,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极为痛苦。
2.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时,同时还要学习专业技术课。但文化基础课并不能和专业技术课有效的结合起来。他们学习的英语较为简单,对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知识并没有涉及。这就导致了在企业需求专业技术过硬、专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时,高职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3.教学结果的检验方式和评价系统均不完善。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英语考试,而且多以笔试形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全面考核。学生为了快速提高考试的分数,在英语写作方面会多加练习,反而忽略英语口语的练习。而英语口语作为英语实际应用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才是学生更应该注重的地方。这种考核方式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口语水平与学生的笔试能力完全不匹配。同时,对教师而言,也很难从这样的考试结果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的易错点和薄弱部分。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创新的研究
1.教师必须转变思维,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于处在教学资源极大程度共享的背景下的学生,从网络上已经可以很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课程资料。在这一时代,知识不再只依靠教师传授,而有了多种传播途径。教师可能只教授学生课本上所涉及的知识,而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传授的要多。这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慕课广泛应用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
2.结合慕课,改进教学方式。随着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面积应用,将慕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慕课作为网上学习手段,具有课程简单易得、上课学习时间不受限制等优点。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有疑问、学习成果的反馈不方便等缺点。如果将传统授课方式和慕课相结合,既减轻了教师备课授课的负担,又使学生享受平等的教学资源,还解决了学生需要教师答疑解惑、作业批改的问题。学生线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线下的教师对知识补充和解释,这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将慕课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完善学生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教师能力不足,对学生专业英语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都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阶段学习到足够的英语专业知识,导致了高职学生在就业时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将慕课中的专业英语课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既保证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专业教师讲授的专业英语知识,将高职学校学生的课程得到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全面人才才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4.结合慕课和互联网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便交流的英语平台。在英语学习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也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慕课中英语外教的口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或者课下给学生提供一个全英语的交流平台,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与使用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了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与中文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学生也只有在全英文的环境下才会逐渐适应用英语思维思考。
三、结语
慕课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上的益处,并加以利用。为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这潭死水注入新水,重新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建设培养具有竞争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燕,王丽萍.慕课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创新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434-434.
[2]张艳玲.基于慕课的英语教学的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