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争议到成就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rSa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主义(Realism)的震撼出场
  1855年,拿破仑三世为了炫耀第二帝国在工业、商业和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举办了巴黎世博会。自17世纪以来,法国在文化艺术上发展迅速,逐步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为了展现法国艺术的辉煌成就,巴黎世博会特别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世界美术展览会,展出了28个国家数以千计的在世画家的代表作,总数多达5000余件。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位艺术家的两幅作品落选了,后来这两幅作品成为了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就是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的《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对于这样的结果,库尔贝当然不能接受,作为回应,他在艺术宫的对面架起了帐篷,自己筹划展览以示对抗,并且对外售票和出版图录。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对当时法国垄断艺术界的沙龙委员会是一种挑战,也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极端批评。库尔贝第一次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口号,同保守的学院主义和因循守旧的公众趣味相斗争,从而激发了一种自觉而有目的的美术运动。
  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却无法参与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还要大量缴税以维持贵族和宫廷奢侈的生活。资产阶级的普遍不满引发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它标志着法国人民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做出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矛盾逐渐演变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反映在文学和艺术上,他们真实表现现实,对残酷的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当时流行的艺术形式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自然无法适应现实的转变。艺术家也无法寄托于因循守旧的艺术形式,为满足宫廷和贵族的审美趣味而创作,他们开始寻找艺术的出路。
  走出画室的开拓者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批年轻的风景画家对学院派的古典主义风景画表示不满,他们主张面向真实的大自然,勇敢地走出画室到自然中去写生。这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先后结伴来到了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区,住在巴比松村,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
  在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巴比松画派在荷兰和英国风景画派的启迪下,走出画室,探索自然,描绘祖国的美丽风景。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以朴素、细腻的画笔描绘出自然的光与色,凝结着他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柯罗(Camille Corot,1796—1875)和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也在巴比松地区居住和创作,虽然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不属于巴比松画派,但是他们和卢梭等其他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巴比松画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柯罗以诗情画意的笔触描绘出法国风景的浪漫和柔情,他善于将丰富的情感投射于风景的瞬间,凝固住多层次的色彩表现。低调的米勒以朴素的情感表现法国农民的劳作和生活,那些普通的农民们在他的笔下,凸显淳朴的庄严和伟大。
  巴比松画派走出画室的小小一步,却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一大步。它对自然的态度、光色表现的探索对之后的印象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崛起
  19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的几位年轻人对学院派的艺术观念、体系感到厌倦,决定从学校和画室里走出去,向自然学习。他们从巴比松那里借鉴了对待自然的看法和户外写生的方式,所不同的是,他们就在大自然中创作,将自然中的光色变化真实表现于作品中。而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只是在户外写生,将素材带回画室再进行创作。
  《草地上的午餐》是印象派对官方沙龙的第一次抗争。马奈(édouard Manet,1832— 1883)的这幅最受争议的作品在1863年的沙龙评审中,没有被委员会接纳。那一年有很多艺术作品被拒,拿破仑三世迫于压力,将这些被拒的展品单独展览,称作“被拒美展”(Salon des Refusés),马奈的画列在“沐浴”类中。随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等一个个震撼登场,他们以追求真实、表现真实的艺术观念,将自然中光色变化的瞬间真实再现。印象派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中的光色效果为对象服务的传统,打破了艺术遵循皇室、贵族的审美倾向,而是将光色提升为绘画创作的主题,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和人物。这种转变本身体现了当时中产阶级日益上升的社会地位,艺术反映了这一阶层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
  在上海博物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中,古典主义的大师们和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共处一室,呈现了19世纪后半叶真实的艺术景象。当年进入官方沙龙步履艰难的艺术家们如今已是举世公认的绘画大师,曾经受到颇多争议的印象派如今却是世界美术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艺术流派。
其他文献
这个汇聚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让我们从繁琐的中国工笔画三矾九染的古老传统中看到对当代观念的穿越。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年龄尚有参差,理想也不完全一致。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而其余一部分蓬勃于最近的10年,甚至我们可喜地看到有更为年轻一代的后继者不断加入。这种新工笔力量的汇聚大概起始于2005年前后,由此逐渐蔓延成一种柔和但却可观的力量。  这群艺术家我把他们视为传
期刊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随
期刊
《章草传薪》即将问世,我十分高兴为之作序。  章草的形成与兴起至今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章草前承秦隶,后启今草,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当今草书、行书、楷书的发展源头。章草古朴典雅的特点,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书法家的青睐。不少著名书法家在章草中下过功夫,如古代的王羲之、赵孟俯、祝枝山,直至现代的王蘧常、郑诵先、李天马都在章草中有其独到的建树。王世镗先生曾经说过
期刊
佛教思想曾经盛行于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亚与东亚,石窟开凿的地点与创建大致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东传的历史发展过程。宗教文化需要受众,芸芸众生更易于被想象的力量所打动。中国百姓为生存所苦(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疾病灾难),需要一种关于人生的解释,而儒家等级式的体制礼仪和道家超越性的跳脱都不能完全解决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在迂回辗转中,在与社会各阶层的交互碰撞中找到了它自身特有的传播方
期刊
本文作者现场亲历了如今世界上最为成功也最具人气的艺术节之一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分享现场实地体验和艺术节的面貌,并由此对比、思考国内艺术节举办的得失,反思我们的问题所在。作者认为,我们现有的戏剧节过多依赖组委会提供的菜单,而观众的互动意识还没培养起来;另外,相比于真正的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更像是一个统筹了这段时间所有演出的篮子,大而全,但没有中心主题,很多演出节目也缺乏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真正
期刊
近年来,关于上海本地青年戏剧人才、尤其是编导人才的短缺的状况,已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2013年初,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课题小组撰写的《上海戏剧创作和队伍调研课题报告(2010-2012)》中显示,本市9家市级专业戏剧院团,在职编剧人数为23人,45岁以下10人;去年,在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青年导演班招生中,上海青年戏剧导演45岁以下能拿出独立执导剧目的,只有7人。至2013年,这个数字尚未有明显变动。
期刊
2013年4月,上海市推出了扶持青年编剧的新举措,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经市委宣传部的同意,面对全国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出台了《青年编剧项目资助扶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着力表达上海市振兴舞台剧和影视剧、长期培养青年创作人才的意愿。  上海的此次发力,激励了青年编剧人才的创作,可以促进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中成长。这不仅与中国电影集团从2008年开始推出的“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以及在
期刊
五月的天气已经有些闷热,因为要去采访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我的内心又激动又紧张,使得闷热感愈加强烈。“叮咚”的门铃声响过,一位和蔼的、极佳气质的老太太给我开的门,我想那一定就是曹老师的爱人夏老师。问候过后,夏奶奶把我让进客厅,不一会儿,听到一串非常轻快的脚步声,我抬头一看,曹老师拿着些资料正从楼梯上走下来,我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和耳朵,年近九旬的曹老师,身体如此矫健,充满活力!是的,在我面前,正是国
期刊
3月4日至5月31日,叶永青的“雀神怪鸟”2012个展在上海龙门雅集举办。他涂鸦般质朴的作品《鸟》曾于2010年拍出25万元的高价,曾一度引发网络热议,但关于他的争论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停歇。  1.  我在策划2010年第七届深圳水墨双年展特展“在线人间”时,想到叶永青的“工笔写意鸟”之造型系列,在于提出一个诘问:这类远看似逸笔草草、有些像简笔花鸟鱼虫,也有些像卡通漫笔或涂鸦之画;近看却是用点线一笔
期刊
置身于久远的环境中几乎让所有人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自己通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前的世界,对于有些地方、有些建筑、有些人而言,时钟像是永远定在了历史的某一刻。它将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俨然铸就成一个综合体。在这样的路径中,某个特定的交集便成就了一种强磁的感官体验和气质。  于11月在上海松江举办的“艺韵阡陌”海上绘画邀请展正是顺应这个脉络,以尝试、拓展的态度,将现代海派绘画作品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