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教学是启蒙教学的开端。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引导儿童在游戏中识字,在规律中辨字,从生活中认字,经常采用表扬激励等方法,提高儿童识字的积极性,让儿童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游戏;规律;生活;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49-1
一、启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识字与游戏对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在教学实施上,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景中学,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喜欢听,乐意读,主动记,使抽象的汉字具体化,静态的汉字动态化,复杂的汉字简单化。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故事识字法”是识字教学有效的方法之一。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编、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进、近、尽”这三个“jin”,音同字不同,学生容易混淆,不容易识记。于是在辨认这三个字时,我先让学生进行选字填空,好学上(进)、最(近)、(尽)心、走(进)、(尽)力、后(进)、(进)步,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上面的词语编一个故事,其中有一个组学生是这样编的:“有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小红,她家离学校最(近),她每天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带领大家一起早读,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她还(尽)心(尽)力为班级做事,和班内的后(进)生‘结对子’,和他们共同提高,后(进)生在小红的帮助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绩(进)步了。”这个故事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编故事识字中,通过语言描述及学生的想象,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字利用故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汉字就不再是单调、枯燥、抽象的笔画组合,而是变得富有灵气,充满趣味性,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站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识字与规律“承接”
会意字是由几个独体字组合起来构成的,教这类字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首先从分析字意入手,再联系意义与读音,教学便生动形象了。如:在学习“休”时,我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我问:“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字?”于是学生纷纷举手,说是“休”。于是,我告诉学生,像“休”这类字就是会意字,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成,独体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会意字的意思,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轻而易举把“笔、灶、尖、歪、尾、看”的意思全部掌握了。难怪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我们就应顺应这种天性,把汉字进行逐一归类,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三、装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识字与生活“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学生们一旦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就可以在生活中学到很多很多的汉字。所以要利用开放多变的生活环境,开拓广阔的识字空间,鼓励学生们在生活环境中主动识字,同时和家长多交流沟通,一旦发现孩子有识字兴趣,要及时表扬、鼓励。如:孩子跟妈妈去买菜,就可以去识记菜摊标牌上“南瓜、青菜、萝卜、豆芽”这些字;跟妈妈一起去商场,就可以读一读各种广告标语;学校的宣传栏、板报、画廊、认同学的姓名等都是识字的活教材。长此下去,学生识字量就像滚雪球一样与日俱增。当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各种识字途径,然后抓住时机及时肯定、大力表扬,激起学生们的识字积极性。
四、停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识字与赏识“交织”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把握这一特性,张扬孩子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一句“你真棒!”或一句“你真厉害,是个识字小能手!”都可以激起学生自主识字的火花。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思想也天马行空。任何看来或听来稚嫩的方法,只要能成为该生记字的“良方”,教师都应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喜欢并能接受的识字方法。
总之,识字教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识字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众多方法中找到最适合学生个体、共性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识字,让汉字伴随着孩子成长,让童心徜徉在祖国有趣的汉字海洋中!
关键词:游戏;规律;生活;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49-1
一、启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识字与游戏对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在教学实施上,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景中学,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喜欢听,乐意读,主动记,使抽象的汉字具体化,静态的汉字动态化,复杂的汉字简单化。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故事识字法”是识字教学有效的方法之一。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编、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进、近、尽”这三个“jin”,音同字不同,学生容易混淆,不容易识记。于是在辨认这三个字时,我先让学生进行选字填空,好学上(进)、最(近)、(尽)心、走(进)、(尽)力、后(进)、(进)步,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上面的词语编一个故事,其中有一个组学生是这样编的:“有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小红,她家离学校最(近),她每天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带领大家一起早读,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她还(尽)心(尽)力为班级做事,和班内的后(进)生‘结对子’,和他们共同提高,后(进)生在小红的帮助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绩(进)步了。”这个故事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编故事识字中,通过语言描述及学生的想象,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字利用故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汉字就不再是单调、枯燥、抽象的笔画组合,而是变得富有灵气,充满趣味性,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站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识字与规律“承接”
会意字是由几个独体字组合起来构成的,教这类字时我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首先从分析字意入手,再联系意义与读音,教学便生动形象了。如:在学习“休”时,我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我问:“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字?”于是学生纷纷举手,说是“休”。于是,我告诉学生,像“休”这类字就是会意字,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成,独体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会意字的意思,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轻而易举把“笔、灶、尖、歪、尾、看”的意思全部掌握了。难怪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我们就应顺应这种天性,把汉字进行逐一归类,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三、装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识字与生活“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学生们一旦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就可以在生活中学到很多很多的汉字。所以要利用开放多变的生活环境,开拓广阔的识字空间,鼓励学生们在生活环境中主动识字,同时和家长多交流沟通,一旦发现孩子有识字兴趣,要及时表扬、鼓励。如:孩子跟妈妈去买菜,就可以去识记菜摊标牌上“南瓜、青菜、萝卜、豆芽”这些字;跟妈妈一起去商场,就可以读一读各种广告标语;学校的宣传栏、板报、画廊、认同学的姓名等都是识字的活教材。长此下去,学生识字量就像滚雪球一样与日俱增。当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各种识字途径,然后抓住时机及时肯定、大力表扬,激起学生们的识字积极性。
四、停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识字与赏识“交织”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把握这一特性,张扬孩子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一句“你真棒!”或一句“你真厉害,是个识字小能手!”都可以激起学生自主识字的火花。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思想也天马行空。任何看来或听来稚嫩的方法,只要能成为该生记字的“良方”,教师都应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喜欢并能接受的识字方法。
总之,识字教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识字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众多方法中找到最适合学生个体、共性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识字,让汉字伴随着孩子成长,让童心徜徉在祖国有趣的汉字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