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假期刚过,《河南日报》从2月17日至20日,在一版连续刊出6位家在农村的记者回乡过年的见闻,这组《记者回乡过年札记》所散发出的亲情、乡情,并没有随着年节渐远而淡化,至今读来仿佛让人定格在那万家团圆的喜庆时刻,像是和记者一道“走亲串乡”,感悟着农村的新变化,感受着农民的喜悦和期盼。
这组报道刊发后即在记者家乡引起反响。2月23日,《河南日报》在二版头题又刊发消息:《俺村的事儿上报啦!》,予以跟踪报道。
追溯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梳理其报道特点,或许对今后此类报道有所启发。
一
这组散发着田野芬芳气息的回乡札记,有的反映喝上自来水的村民们的高兴心情,有的记录下了打工归来的乡亲赶集购物,的“气派劲:,有的介绍了饲养专业户的“养鸡新经”,连走进农村的超市、走亲戚的时尚礼品也写进了记者的笔下。
回忆采访过程,几位记者的共同感受是:凡事预则立。有了一个好的思路,不难找到一个好的出路。
记者龚砚庆非常关注老家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老乡们的“吃水难”问题,也曾帮助乡亲们反映过此事。过年回家看到乡亲们期盼多年的“美梦成真”——喝上了甜水,还是吃惊不小,为家乡的变化所触动。过年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写这篇稿件,最终从群众的语言里归纳出了“路不平,大家乐;饺子汤,拉你喝”这句反映村民过年情形的话,奠定了稿件的基本框架,也使其成为家乡新变化的最好“注释”。
让记者陈学桦没想到的是,过去,年三十这天一些人图便宜才赶的“光蛋集”,如今成了固始县腰包鼓鼓的打工者匆忙归来购买年货的场所。一个集市,今昔两种情景,这一变化,不正是当地红火的劳务经济的真实写照吗?于是,他的“作文”选题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走进心中;
二哥一家在桥头办的超市春节生意火爆,让回家团聚的记者田宜龙欣喜不已。他说:“心里老惦记着布置的报道,当看到这番情景时,我豁然开朗。”这位跑农口的记者,找到了反映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乃至农村新变化的切入点。
二
这组报道成为《河南日报》年后报道的一个亮点。报道以推出及时、采访融人贴近、写法新颖独特等诸多特点吸引了读者的眼睛。
“融入式”贴近。这组报道之所以读来可亲、可信、真实、自然,关键是记者能够带着感情抓报道。回乡的6位记者,在他们熟悉的乡邻中,在走亲串友时,在年饭席间的祝福中,不经意间捕捉到一件件农村的新鲜、有趣的事儿。他们真诚的融人,真心的贴近,对报道对象真情关注,正是这组报道成功的前提。
故事性表现。这组来自基层的报道,选取能揭示新闻本质的时刻、场面和人物,一篇报道就是一个新奇的故事,有人有事,有言有行。《俺村过年两大“怪”》、《刘老杆的“光蛋集”》、《幸福哥渴盼、“幸福水”》、《养鸡大王的“新经验”》等,截取的虽是一个个不同的生活片段,以小见大,折射出农村、农民的新变化、新气象,突出的却是党的政策惠及农民的大主题。
“天然去雕饰”。报道采取“札记体”,用随笔式笔法,直接引用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看似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实则“处处留心”。报道通过表现特殊时刻(“年三十”、“初三”、“初六”),代表性人物(幸福哥、养鸡大王、刘老杆、二哥、父亲等)的“典型”事(购年货、买鸡苗、办超市、送年礼等),反映出河南广大农村的变化,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追踪式反馈。这组报道并没有一报了之,在两天后刊发的《俺村的事儿见报啦!》的后续报道,既是前6篇报道的总结篇,又是“顺势而为”的无意之作,体现了系列报道的连贯性。
三
这组报道是《河南日报》实现“三贴近”的一次生动实践。
启示一:新闻报道要有策划意识。新闻策划的多少,策划水平的高低,是显示办报人是否“用心”,衡量报纸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组报道看似是不着痕迹的“无意之作”,梳理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战前有布置,采访有“用心”,刊发有安排,事后有反馈,新闻策划的红线贯穿始终。如果只是个体行为和单篇稿件,就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这正是新闻策划的魅力所在。
启示二:系列报道要快速反应。一组好的系列报道,作为一个整体,也要符合新闻“短、新、快”的规律。这组系列报道“小”:每篇稿件控制在600字至700字;“灵”:写法新颖,故事性强,现场感强;快:7篇稿件7天内发完。
启示三:新闻采访要真诚、融入。只有真正深入基层,融人群众,才能写出丰满鲜活、真正反映时代特色、展现群众生活、体现群众愿望,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新闻作品。
这组报道刊发后即在记者家乡引起反响。2月23日,《河南日报》在二版头题又刊发消息:《俺村的事儿上报啦!》,予以跟踪报道。
追溯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梳理其报道特点,或许对今后此类报道有所启发。
一
这组散发着田野芬芳气息的回乡札记,有的反映喝上自来水的村民们的高兴心情,有的记录下了打工归来的乡亲赶集购物,的“气派劲:,有的介绍了饲养专业户的“养鸡新经”,连走进农村的超市、走亲戚的时尚礼品也写进了记者的笔下。
回忆采访过程,几位记者的共同感受是:凡事预则立。有了一个好的思路,不难找到一个好的出路。
记者龚砚庆非常关注老家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老乡们的“吃水难”问题,也曾帮助乡亲们反映过此事。过年回家看到乡亲们期盼多年的“美梦成真”——喝上了甜水,还是吃惊不小,为家乡的变化所触动。过年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写这篇稿件,最终从群众的语言里归纳出了“路不平,大家乐;饺子汤,拉你喝”这句反映村民过年情形的话,奠定了稿件的基本框架,也使其成为家乡新变化的最好“注释”。
让记者陈学桦没想到的是,过去,年三十这天一些人图便宜才赶的“光蛋集”,如今成了固始县腰包鼓鼓的打工者匆忙归来购买年货的场所。一个集市,今昔两种情景,这一变化,不正是当地红火的劳务经济的真实写照吗?于是,他的“作文”选题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走进心中;
二哥一家在桥头办的超市春节生意火爆,让回家团聚的记者田宜龙欣喜不已。他说:“心里老惦记着布置的报道,当看到这番情景时,我豁然开朗。”这位跑农口的记者,找到了反映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乃至农村新变化的切入点。
二
这组报道成为《河南日报》年后报道的一个亮点。报道以推出及时、采访融人贴近、写法新颖独特等诸多特点吸引了读者的眼睛。
“融入式”贴近。这组报道之所以读来可亲、可信、真实、自然,关键是记者能够带着感情抓报道。回乡的6位记者,在他们熟悉的乡邻中,在走亲串友时,在年饭席间的祝福中,不经意间捕捉到一件件农村的新鲜、有趣的事儿。他们真诚的融人,真心的贴近,对报道对象真情关注,正是这组报道成功的前提。
故事性表现。这组来自基层的报道,选取能揭示新闻本质的时刻、场面和人物,一篇报道就是一个新奇的故事,有人有事,有言有行。《俺村过年两大“怪”》、《刘老杆的“光蛋集”》、《幸福哥渴盼、“幸福水”》、《养鸡大王的“新经验”》等,截取的虽是一个个不同的生活片段,以小见大,折射出农村、农民的新变化、新气象,突出的却是党的政策惠及农民的大主题。
“天然去雕饰”。报道采取“札记体”,用随笔式笔法,直接引用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看似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实则“处处留心”。报道通过表现特殊时刻(“年三十”、“初三”、“初六”),代表性人物(幸福哥、养鸡大王、刘老杆、二哥、父亲等)的“典型”事(购年货、买鸡苗、办超市、送年礼等),反映出河南广大农村的变化,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追踪式反馈。这组报道并没有一报了之,在两天后刊发的《俺村的事儿见报啦!》的后续报道,既是前6篇报道的总结篇,又是“顺势而为”的无意之作,体现了系列报道的连贯性。
三
这组报道是《河南日报》实现“三贴近”的一次生动实践。
启示一:新闻报道要有策划意识。新闻策划的多少,策划水平的高低,是显示办报人是否“用心”,衡量报纸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组报道看似是不着痕迹的“无意之作”,梳理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战前有布置,采访有“用心”,刊发有安排,事后有反馈,新闻策划的红线贯穿始终。如果只是个体行为和单篇稿件,就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这正是新闻策划的魅力所在。
启示二:系列报道要快速反应。一组好的系列报道,作为一个整体,也要符合新闻“短、新、快”的规律。这组系列报道“小”:每篇稿件控制在600字至700字;“灵”:写法新颖,故事性强,现场感强;快:7篇稿件7天内发完。
启示三:新闻采访要真诚、融入。只有真正深入基层,融人群众,才能写出丰满鲜活、真正反映时代特色、展现群众生活、体现群众愿望,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