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意义]消除公众非理性行为对于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设计/方法]以COVID-19疫情为情境,采用扎根理论解析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和在线评论,以SOR模型为基础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非理性行为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开展系统化阐释.[结论/发现]公众非理性行为生成机理遵循“突发事件情境刺激—非理性行为决策—非理性行为实施—非理性行为调控”的逻辑过程.信息源、信息传播渠道影响公众对事件信息的处理质量,事件响应发挥了调节作用;公众非理性行为决策是一个复杂过程,公众信息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其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意义]消除公众非理性行为对于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设计/方法]以COVID-19疫情为情境,采用扎根理论解析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和在线评论,以SOR模型为基础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非理性行为生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开展系统化阐释.[结论/发现]公众非理性行为生成机理遵循“突发事件情境刺激—非理性行为决策—非理性行为实施—非理性行为调控”的逻辑过程.信息源、信息传播渠道影响公众对事件信息的处理质量,事件响应发挥了调节作用;公众非理性行为决策是一个复杂过程,公众信息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其心理认知评判,但受到心理距离的正向调节;情绪反应是公众非理性行为的前提,风险认知、责任认知和损益认知带来公众非理性情绪反应,但反应程度因个体性格、知识和先前经验的不同而不同;非理性行为可能由非理性情绪直接诱发,也可能经过行为评估后实施,前者主要体现为情绪聚焦型行为,后者则反映为问题聚焦型和利益聚焦型行为.加强非理性行为调控,有助于调整公众非理性情绪,减少非理性行为发生,加速人类全面战胜疫情.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数字经济发展促使数据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其与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结合并自由有序参与要素市场流通环节,关乎劳动者新型权益保障与数字经济视野下的“双循环”机制畅通,故应引入劳动者数据可携带权制度.[设计/方法]通过结合国情研究域外立法,劳动者数据可携带权兼具多重法律属性并可被进一步划分劳动者数据副本获取权与劳动者数据转移权.[结论/发现]劳动者数据可携带权本土化进程,尚存数据权益保障漏洞、扰乱市场秩序等争议.在我国引入劳动者数据可携带权,应当从肯定性规定与禁止性约束两方面勘定其本土
[目的/意义]气温、降雨量和风力等天气因素对共享单车骑行量构成了非线性影响,而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基于时序的预测模型,由于其对非线性关系表达能力不足,预测结果往往存在较大误差.[设计/方法]在单车价格等经济因素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等相对稳定情况下,结合用户潮汐骑行规律和地理空间兴趣点数据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天气因素对共享单车骑行量的预测模型,并利用成都市某区域内摩拜单车骑行与天气数据,分别训练了“逐日”和“逐时”为单位的BP预测模型.[结论/发现]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具有更高
[目的/意义]为强化政府风险治理和应急准备规划,提升应急预案的质量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运用故障树分析法(FTA)对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估.[设计/方法]首先,以应急管理全过程理念为基础,建立标准故障树结构;其次,以福州市为例,将量化的标准故障树结构与该市现行的《危险化学品槽罐车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对照,对预案中缺失的基本事件进行排查,根据排查情况评估应急预案完备度;最后,依据完备度评估的逻辑分析过程和得出的量化结果,为该应急预案的优化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也为相关领域内同类应急预案优化升级提
[目的/意义]在现实世界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和心理预期的高低会影响其对效率的评价结果,而传统的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并未考虑这一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基于前景理论,考虑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各决策者参考点的多样性,构建具有双参考点的决策者评价策略模型.[设计/方法]首先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定义参考点,设置双参考点以反映决策者外部竞争优势和内部自身特点.其次针对两个参考点分别利用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计算各参照点下的价值.随后,通过引入正理想点侧重系数,进一步综合各参照点下的前景价值,构建反映决策者偏好的双参考点
[目的/意义]监管机构缺乏绿色债券发行的环保效应的定量分析,特别是间接溢出效果的定量分析,导致出现绿色债券评级无差别,发行效果差异却很大的情况,使得绿色债券环保效应评估不准确.[设计/方法]根据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数据特点,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面板数据空间杜宾模型,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测度绿色债券发行的环保效应的空间效应.[结论/发现]绿色债券的发行对于企业减少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环保效应,其间接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揭示了一级市场环保效应显著,二级市场不显著的原因.对其原因的探讨,给出充
[目的/意义]应急资源合理配置是自然灾害后及时开展有效救援工作的前提与保障.[设计/方法]考虑受灾点和临时避难所两类不同物资需求点,研究不确定需求下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及物资储备问题,建立了一个基于情景的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利用1949~2018年登陆福建省的台风路径数据,对其进行K-means聚类,构建台风灾害情景.[结论/发现]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两阶段应急资源配置模型是实际可行的,求解方法保证了解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目的/意义]“成电方案”是电子科技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工科建设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通识教育与(工程)领导力培养体系,打造通识教育升级版.[设计/方法]在介绍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商科类通识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构建“成电方案”的四种方式: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修订课程大纲、分阶段实施教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论/发现]在具体的分类型、分阶段、跨学科探索实践中,构建具有鲜明工科特点的“工科+商业与企业管理”商科类通识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目的/意义]培养高素质及拔尖创新的新时代人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关键.[设计/方法]通过对西部某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获奖情况的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单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了个人特征、经费支出、经济来源和学习投入因素对学生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的影响,并将该校高年级获奖学生与美国一流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学习投入进行比较.[结论/发现]中国一流大学与美国高校在学习投入上各有所长,性别、母亲全年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学习策略等对学生获奖具有正向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基本日常支
[目的/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企业家质量和数量供给的有效途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方法]在跨专业的教学背景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理论,设计《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并实施.[结论/发现]通过将课程学习目标高度透明化,并且以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形成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理论—实践—反馈”体系.研究可以为培育未来的“绿色企业家”提供支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目的/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高校教学中进行学生学习动机激励机制的探索,寻找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改革,打造在线开放“金课”,助力高教质量提升.[设计/方法]基于互联网移动教学平台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从ARCS四个维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四维融合学习动机理论视阈下移动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基于ARCS理论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对高校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教学满意度并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