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分手的季节!
3月底,上海从容投资(下称“从容投资”)的两位高层,创始人吕俊与旗下系列医疗基金投资经理姜广策,以极端争吵的方式拉开了分手的序幕,这是阳光私募基金迄今为止最激烈的分手方式。
在这前后,素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所在的东方港湾,及私募明星基金经理曾昭雄所在的合赢投资,也出现了创始人分家的现象。
创始人的分家、业绩的沉浮及老鼠仓阴影的笼罩,在经历了由百亿到千亿的野蛮成长之后,阳光私募走向规范化所面临的依然是漫漫长路。
从容投资极端内讧
从容投资的内讧曝光起始于姜广策的微博。
姜广策在微博上表示,“由于与从容投资吕俊、郑莹在价值观、投资理念以及为人处世的巨大差异无法调和,本人即日起离开从容公司,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考虑赎回,赎回之后只要愿意我仍将继续为您负责投资顾问,不收任何费用。”
在“从容医疗基金”的创建管理上,姜广策和吕俊均有美好的回忆。
由姜广策担任基金经理的“从容医疗1期”,在2010年6月成立,短短半年之内涨幅达到46%,位列当年私募排名的第6位。作为公募、私募界第一只以医疗行业为投资领域的基金,该产品一时风光无二。
第一只医疗基金的成功,让从容投资尝到了甜头,从容投资相继推出了5款医疗行业基金,成为行业内该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不过,蜜月期是短暂的,2011年,市场大跌,医疗行业股票首当其冲,从容投资系列医疗基金也跌回原形。根据从容投资的网站,截止到3月23日,6只医疗基金的单位净值均在面值以下,最大的亏损幅度接近30%。
对于管理规模约30亿元的从容投资而言,医疗系列基金的规模在10亿元以上,至少占据从容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姜广策呼吁客户赎回,对吕俊创建的从容投资而言,可谓致命的一招。
面对姜广策的微博爆料,吕俊方面也不甘示弱。
随后,吕俊公开表示,姜产品业绩不佳,暂时休息对客户、对公司和个人都是好事。
此后的3月30日,从容投资更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姜广策在担任医疗基金的投资经理期间,存在私下的代客理财行为,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理财并承诺保底保收益,因市场不好出现亏损被追讨,此外,吕俊还透露,姜广策自己还进行了PE投资,这不符合从容投资与其签订的合同。
吕、姜之争把阳光私募的内部分歧演绎到了极致。
2012年初,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其背后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与另一创始人钟兆民的分家过程中是以友好的方式结束。
3月初,合赢投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曾昭雄,告别合赢投资另立新的阳光私募,经与大股东达成共识,带走3只阳光私募产品。
新价值罗伟广的业绩浮沉
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是短暂的。阳光私募亦然,在这行业,最被人诟病的是业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按照国金证券研究所的统计,早在2010年,阳光私募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不过,这个行业业绩的分化却超出想象。
四年下来,除了重阳投资、星石投资等长期业绩表现不错外,不少阳光私募的业绩表现没有持续性。
比如,由云南信托发行的、在2008年排名第一的“中国龙精选”,次年表现靠后。
此后新价值的投资总监罗伟广、泽熙投资的投资总监徐翔等,均享受了登顶的风光,也尝到了一度跌至谷底的落寞。其中最典型的是新价值的罗伟广。
在2009年,新价值旗下的“新价值2号”以192%的涨幅位列第一名,超过公募头名王亚伟116%,次年,罗伟广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准,大盘下跌14%,新价值旗下基金也远远跑赢了指数。
2011年可谓是罗伟广的黑色一年,重仓的股票频频遭遇业绩地雷暴跌,在2011年中期跌幅超过25%,年中旗下的产品亏损超过20%,在所有私募中排名靠后。
在此业绩下,新价值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有媒体报道,作为新价值托管机构的平安信托,其客户经理曾建议客户赎回产品。
据称,在银行渠道方面,也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曾经推荐客户购买了新价值的信托产品,最终引发比较大的亏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致电直接质问罗伟广。
凭心而论,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计算,罗伟广管理的产品业绩并不差,但一度的业绩低迷让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这与目前的私募投研体系有关。
一般而言,阳光私募基金是由领军人物担任投资总监,整体的研究能力并不强,往往凭借领军人物的市场感觉和宏观把握,这种押宝个人专业判断的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判。
这与公募基金差别甚大。即便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其研究员也在20人以上,在行业覆盖、策略研究上建立了完备的团队和体系,这是大多数阳光私募难以望其项背的团队配备。
特别是,当业绩不好时,他们还得直接面对投资者的责问,这种故事发生在不少阳光私募身上,比如,在阳光私募举行的投资策略会上,不时有客户起来对业绩过去的不佳表示怀疑。
而业绩的变动直接带来了私募的洗牌,清盘的基金急剧增加。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11年全年累计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达187只,其中,非正常清盘的产品数量达51只,占比27.27%。
老鼠仓难以追责
这是一个游离在证券监管边缘的领域,也是一个老鼠仓高发地带,凭借其隐秘的手法令人更难以发现。
自成立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由信托公司发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规定,其由中国银监会监管,但扮演投资顾问的阳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却是一片空白。
如此一来,其规范性难以保证。
比如,实力较弱的阳光私募,则是另一种玩法:无力聘请研究员的阳光私募基金,会选择一些大型机构的研究员推荐股票、由后者提供消息、在获利后支付咨询费的方式维持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堪比老鼠仓的行为。
2011年底,本刊曾报道了在湖北的一家阳光私募湖北国贸盛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贸盛乾”)涉嫌违规。
成立于2008年的国贸盛乾,发起了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先是买入某只股票,然后由关联公司出面,组织证券分析师、互联网专家出具研究报告,以达到拉抬股价获利的目的。
在这之前,知名的阳光私募深圳三羊公司,在2009年被深圳证监局公布不具有证券合法经营业务资质。
此后,三羊受托的阳光信托在2010年被清盘。
接着,2010年底,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在转投阳光私募之后被查,主要涉及其在公募期间利用非公开信息炒股,而其在私募期间的行为则不受监管。
据媒体报道,李旭利在转投私募之后,依然有不少个人账户交易是先于或者同步于私募大资金的买入,但目前的法律对这一行为无法进行追责。
这些尚待正在修订中的《基金法》给予规范。
3月底,上海从容投资(下称“从容投资”)的两位高层,创始人吕俊与旗下系列医疗基金投资经理姜广策,以极端争吵的方式拉开了分手的序幕,这是阳光私募基金迄今为止最激烈的分手方式。
在这前后,素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所在的东方港湾,及私募明星基金经理曾昭雄所在的合赢投资,也出现了创始人分家的现象。
创始人的分家、业绩的沉浮及老鼠仓阴影的笼罩,在经历了由百亿到千亿的野蛮成长之后,阳光私募走向规范化所面临的依然是漫漫长路。
从容投资极端内讧
从容投资的内讧曝光起始于姜广策的微博。
姜广策在微博上表示,“由于与从容投资吕俊、郑莹在价值观、投资理念以及为人处世的巨大差异无法调和,本人即日起离开从容公司,建议从容医疗基金客户考虑赎回,赎回之后只要愿意我仍将继续为您负责投资顾问,不收任何费用。”
在“从容医疗基金”的创建管理上,姜广策和吕俊均有美好的回忆。
由姜广策担任基金经理的“从容医疗1期”,在2010年6月成立,短短半年之内涨幅达到46%,位列当年私募排名的第6位。作为公募、私募界第一只以医疗行业为投资领域的基金,该产品一时风光无二。
第一只医疗基金的成功,让从容投资尝到了甜头,从容投资相继推出了5款医疗行业基金,成为行业内该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不过,蜜月期是短暂的,2011年,市场大跌,医疗行业股票首当其冲,从容投资系列医疗基金也跌回原形。根据从容投资的网站,截止到3月23日,6只医疗基金的单位净值均在面值以下,最大的亏损幅度接近30%。
对于管理规模约30亿元的从容投资而言,医疗系列基金的规模在10亿元以上,至少占据从容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姜广策呼吁客户赎回,对吕俊创建的从容投资而言,可谓致命的一招。
面对姜广策的微博爆料,吕俊方面也不甘示弱。
随后,吕俊公开表示,姜产品业绩不佳,暂时休息对客户、对公司和个人都是好事。
此后的3月30日,从容投资更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姜广策在担任医疗基金的投资经理期间,存在私下的代客理财行为,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理财并承诺保底保收益,因市场不好出现亏损被追讨,此外,吕俊还透露,姜广策自己还进行了PE投资,这不符合从容投资与其签订的合同。
吕、姜之争把阳光私募的内部分歧演绎到了极致。
2012年初,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其背后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与另一创始人钟兆民的分家过程中是以友好的方式结束。
3月初,合赢投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曾昭雄,告别合赢投资另立新的阳光私募,经与大股东达成共识,带走3只阳光私募产品。
新价值罗伟广的业绩浮沉
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是短暂的。阳光私募亦然,在这行业,最被人诟病的是业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按照国金证券研究所的统计,早在2010年,阳光私募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不过,这个行业业绩的分化却超出想象。
四年下来,除了重阳投资、星石投资等长期业绩表现不错外,不少阳光私募的业绩表现没有持续性。
比如,由云南信托发行的、在2008年排名第一的“中国龙精选”,次年表现靠后。
此后新价值的投资总监罗伟广、泽熙投资的投资总监徐翔等,均享受了登顶的风光,也尝到了一度跌至谷底的落寞。其中最典型的是新价值的罗伟广。
在2009年,新价值旗下的“新价值2号”以192%的涨幅位列第一名,超过公募头名王亚伟116%,次年,罗伟广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准,大盘下跌14%,新价值旗下基金也远远跑赢了指数。
2011年可谓是罗伟广的黑色一年,重仓的股票频频遭遇业绩地雷暴跌,在2011年中期跌幅超过25%,年中旗下的产品亏损超过20%,在所有私募中排名靠后。
在此业绩下,新价值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有媒体报道,作为新价值托管机构的平安信托,其客户经理曾建议客户赎回产品。
据称,在银行渠道方面,也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曾经推荐客户购买了新价值的信托产品,最终引发比较大的亏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致电直接质问罗伟广。
凭心而论,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计算,罗伟广管理的产品业绩并不差,但一度的业绩低迷让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这与目前的私募投研体系有关。
一般而言,阳光私募基金是由领军人物担任投资总监,整体的研究能力并不强,往往凭借领军人物的市场感觉和宏观把握,这种押宝个人专业判断的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判。
这与公募基金差别甚大。即便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其研究员也在20人以上,在行业覆盖、策略研究上建立了完备的团队和体系,这是大多数阳光私募难以望其项背的团队配备。
特别是,当业绩不好时,他们还得直接面对投资者的责问,这种故事发生在不少阳光私募身上,比如,在阳光私募举行的投资策略会上,不时有客户起来对业绩过去的不佳表示怀疑。
而业绩的变动直接带来了私募的洗牌,清盘的基金急剧增加。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11年全年累计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数量达187只,其中,非正常清盘的产品数量达51只,占比27.27%。
老鼠仓难以追责
这是一个游离在证券监管边缘的领域,也是一个老鼠仓高发地带,凭借其隐秘的手法令人更难以发现。
自成立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由信托公司发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规定,其由中国银监会监管,但扮演投资顾问的阳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却是一片空白。
如此一来,其规范性难以保证。
比如,实力较弱的阳光私募,则是另一种玩法:无力聘请研究员的阳光私募基金,会选择一些大型机构的研究员推荐股票、由后者提供消息、在获利后支付咨询费的方式维持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堪比老鼠仓的行为。
2011年底,本刊曾报道了在湖北的一家阳光私募湖北国贸盛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贸盛乾”)涉嫌违规。
成立于2008年的国贸盛乾,发起了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先是买入某只股票,然后由关联公司出面,组织证券分析师、互联网专家出具研究报告,以达到拉抬股价获利的目的。
在这之前,知名的阳光私募深圳三羊公司,在2009年被深圳证监局公布不具有证券合法经营业务资质。
此后,三羊受托的阳光信托在2010年被清盘。
接着,2010年底,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在转投阳光私募之后被查,主要涉及其在公募期间利用非公开信息炒股,而其在私募期间的行为则不受监管。
据媒体报道,李旭利在转投私募之后,依然有不少个人账户交易是先于或者同步于私募大资金的买入,但目前的法律对这一行为无法进行追责。
这些尚待正在修订中的《基金法》给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