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本科教学中,多数课程是依托教材进行的。教材具有全面、系统及简明扼要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历史及现状。但是,教材的普及和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与专业文献的直接接触。专业文献作为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原初表述文本,是教材的转述所无法替代的。阅读专业文献不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还能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专业研究的过程、方法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文献阅读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学术熏陶,能使其在专业素养、思维方式乃至未来的学术取向方面受到深远影响。
鉴于专业文献阅读的重要意义,我们配合2009年郑州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修订,为考古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阅读与写作”课程。其目的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辅助专业主干课学习,通过若干专题文献的阅读,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研究方法和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问题。二是通过阅读和读书笔记撰写,了解专业文献的撰写方法和基本格式,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三是通过共同的阅读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接受较为集中的专业熏陶,从而更顺利地跨入专业之门。
鉴于教学目的和授课对象,我们在专业文献的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覆盖面广。综合考古学的传统研究和新的动向,我们将阅读文献分为考古学文化、地层学与类型学、文化研究与器物研究、聚落考古、墓葬研究、风俗习惯与宗教观念、美术考古、田野考古报告等8个专题,基本涵盖了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二是兼顾前沿和经典。我们在各专题下设立核心文献和扩展文献,其中核心文献以新近学术论文为主,代表了该专业领域新近的研究动向和前沿;扩展文献则是包括早期经典文献在内的第二层次文献,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更深入地学习。三是以研究案例为主,兼顾理论文献,并适当增加趣味专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大家阅读原初的研究文献,故而文献选择侧重于具体的研究案例,力图从具体研究案例中学习,增进对相关理论方法的了解。但是考虑到青年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理论兴趣,且好奇心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在文献选择中亦兼顾了纯理论文献及有趣的专题文献,如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性别考古的理论探讨文献,以及有关拔牙习俗、古代妆饰、茶具酒具的文献。
本课程采取了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撰写读书报告三结合的形式,可分三个步骤:一是课前阅读。由教师印制阅读资料,提前一周分发给学生。为了使阅读有针对性,还须拟定若干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这些问题也是课堂讨论的提纲。为避免讨论流于空泛,所拟问题应紧扣材料,侧重论文的论证过程,围绕诸如论文的论据类别、论据的组织方式、论证逻辑、结论是否准确可靠等问题提出。二是课上讨论。作为讨论课,若要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则分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上课时,每组推举一人做主题发言,其余人可做补充发言。主题发言期间,其他同学若有问题,可随时提问,由发言的同学进行解答。三是课后撰写读书报告。每次讨论课后,教师安排大家根据讨论内容撰写读书报告,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地写作。读书报告的内容除对阅读材料作客观准确的总结外,应围绕若干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发。尤其鼓励围绕专题进一步查找、阅读其他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经过两年教学,“阅读与写作”课程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开设文献研读课不但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视野、阅读面和鉴别力,还应该有灵活主持、耐心倾听、准确总结的技巧和能力,并且还要为课堂设计、批改读书报告付出更多的精力。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专业文献的研读过程是对专业研究的观摩和学习。通过文献研读、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的撰写,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对专业学术工作的深切感悟。具体的专业知识往往会忘记,但阅读的体验及从中获得的感悟将伴随一生。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这使得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难度增加了,在无形中增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对此,鼓励师生围绕教学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是有益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指出,“第一流的大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无不有意无意地都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之形成,靠多种不同的力量,但老少学者居息一堂,朝夕切磋,显然是有力的因素之一”。
鉴于专业文献阅读的重要意义,我们配合2009年郑州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修订,为考古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阅读与写作”课程。其目的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辅助专业主干课学习,通过若干专题文献的阅读,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研究方法和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问题。二是通过阅读和读书笔记撰写,了解专业文献的撰写方法和基本格式,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三是通过共同的阅读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接受较为集中的专业熏陶,从而更顺利地跨入专业之门。
鉴于教学目的和授课对象,我们在专业文献的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覆盖面广。综合考古学的传统研究和新的动向,我们将阅读文献分为考古学文化、地层学与类型学、文化研究与器物研究、聚落考古、墓葬研究、风俗习惯与宗教观念、美术考古、田野考古报告等8个专题,基本涵盖了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二是兼顾前沿和经典。我们在各专题下设立核心文献和扩展文献,其中核心文献以新近学术论文为主,代表了该专业领域新近的研究动向和前沿;扩展文献则是包括早期经典文献在内的第二层次文献,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更深入地学习。三是以研究案例为主,兼顾理论文献,并适当增加趣味专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大家阅读原初的研究文献,故而文献选择侧重于具体的研究案例,力图从具体研究案例中学习,增进对相关理论方法的了解。但是考虑到青年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理论兴趣,且好奇心强,对于有新意的研究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在文献选择中亦兼顾了纯理论文献及有趣的专题文献,如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性别考古的理论探讨文献,以及有关拔牙习俗、古代妆饰、茶具酒具的文献。
本课程采取了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撰写读书报告三结合的形式,可分三个步骤:一是课前阅读。由教师印制阅读资料,提前一周分发给学生。为了使阅读有针对性,还须拟定若干问题供学生阅读时思考,这些问题也是课堂讨论的提纲。为避免讨论流于空泛,所拟问题应紧扣材料,侧重论文的论证过程,围绕诸如论文的论据类别、论据的组织方式、论证逻辑、结论是否准确可靠等问题提出。二是课上讨论。作为讨论课,若要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则分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上课时,每组推举一人做主题发言,其余人可做补充发言。主题发言期间,其他同学若有问题,可随时提问,由发言的同学进行解答。三是课后撰写读书报告。每次讨论课后,教师安排大家根据讨论内容撰写读书报告,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地写作。读书报告的内容除对阅读材料作客观准确的总结外,应围绕若干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发。尤其鼓励围绕专题进一步查找、阅读其他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经过两年教学,“阅读与写作”课程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开设文献研读课不但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视野、阅读面和鉴别力,还应该有灵活主持、耐心倾听、准确总结的技巧和能力,并且还要为课堂设计、批改读书报告付出更多的精力。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专业文献的研读过程是对专业研究的观摩和学习。通过文献研读、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的撰写,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多的是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对专业学术工作的深切感悟。具体的专业知识往往会忘记,但阅读的体验及从中获得的感悟将伴随一生。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这使得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难度增加了,在无形中增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对此,鼓励师生围绕教学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是有益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指出,“第一流的大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无不有意无意地都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之形成,靠多种不同的力量,但老少学者居息一堂,朝夕切磋,显然是有力的因素之一”。